发挥中药材资源优势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文章字数:1996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因其“简、便、廉、验”的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认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医药在医疗、保健、养生、观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对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环保生态旅游产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陕西是中医药大省,素有“秦岭无闲草,遍地是神药”的美誉。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医药法》《陕西发展中医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协调发展,中医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批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一批中医药适宜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一批先进的中医药文化得到发扬传承,一批珍贵的中医药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一批先进中医药企业得到扶持发展,优质多样的中医药服务深受群众喜爱,发挥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尽管我市在中医药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种植规模化不高,种植技术简单粗放,高科技人才短缺,产业发展资金不足,营销体系建设滞后,龙头带动作用不强等制约因素。为充分发挥我市中药材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现代中医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建议如下:
一、加大中医药资源保护力度
中药资源是中医中药的源头,是中医药事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建议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中药资源保护发展管理部门职责,突出企业在中药材保护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建立以企业为龙头的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和网络化信息交易平台,不断规范和优化中医药市场竞争环境。设立中药资源保护和发展的扶持项目,大力推进传统中药技术挖掘、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加强对野生中药材的抚育科管,实现产业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建立中药质量标准化体系和中药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逐步推进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使用,减少资源浪费,有效提升中药材的利用效率。
二、引导推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
按GAP标准要求,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建立种苗繁育基地和完善的良种繁育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名优地道中药材。加大中药材品种选育的资金和人才投入,积极采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高新技术,实施品种标准化、种苗生产标准化,加强名优地道中药材品种的选育与改良,特别是加强对无公害中药材品种的培育,积极开展规范化操作培训,提高药农的科学素质,促进中药材种植生产的规范化。统筹协调药农与企业、经济与生态、规模与土地、产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行“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规范开展订单中药材种植,使中医药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促进中药材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
三、加快现代中药工业化进程
加快传统中医药产业的改造和优化升级,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加大中药材资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力度,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采取切实措施,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深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等产品,真正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大力扶持中药养生、中药保健企业,鼓励中药企业积极开发以大宗道地中药为主要原材料的药品、保健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中药农药等终端产品,努力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促进中药产业链的全面均衡发展。
四、积极建设现代中药材流通体系
制定中药材流通体系建设规划,鼓励有条件的药品流通企业、中药饮片与中成药生产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中药材主产区、专业市场和重要集散地,建设一批中药材物流基地,逐步形成集初加工、质量检验、包装、仓储养护、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配送与追溯管理于一体的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建议分区域在全省建设几个大型中药物流基地,做大做强中药材交易市场,完善服务功能,发挥品牌效应,带动产业发展。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
加快实施高校定向招生计划、中医名师传承计划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免费培养计划,增加医学院校中医药人才招生数量,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西安医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不断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储备力度。探索建立中医药人才专家库,充分发挥各类培训学校、林科所、农科所和农技中心的作用,引导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咨询、业务指导,构建支撑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体系。加强中医药科研和创新体系建设,探索中医药养生保健、医养结合、康养旅游多产融合模式,逐步建立多方联动、协调发展的工作机制。
六、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资金支持
建立多元化的中药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省级财政每年要预算一定的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良种选育、种植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应用。市、县财政也要预算配套资金,统筹发展中药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对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为推动中药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资金保障。
陕西是中医药大省,素有“秦岭无闲草,遍地是神药”的美誉。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医药法》《陕西发展中医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协调发展,中医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批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一批中医药适宜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一批先进的中医药文化得到发扬传承,一批珍贵的中医药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一批先进中医药企业得到扶持发展,优质多样的中医药服务深受群众喜爱,发挥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尽管我市在中医药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种植规模化不高,种植技术简单粗放,高科技人才短缺,产业发展资金不足,营销体系建设滞后,龙头带动作用不强等制约因素。为充分发挥我市中药材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现代中医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建议如下:
一、加大中医药资源保护力度
中药资源是中医中药的源头,是中医药事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建议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中药资源保护发展管理部门职责,突出企业在中药材保护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建立以企业为龙头的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和网络化信息交易平台,不断规范和优化中医药市场竞争环境。设立中药资源保护和发展的扶持项目,大力推进传统中药技术挖掘、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加强对野生中药材的抚育科管,实现产业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建立中药质量标准化体系和中药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逐步推进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使用,减少资源浪费,有效提升中药材的利用效率。
二、引导推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
按GAP标准要求,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建立种苗繁育基地和完善的良种繁育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名优地道中药材。加大中药材品种选育的资金和人才投入,积极采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高新技术,实施品种标准化、种苗生产标准化,加强名优地道中药材品种的选育与改良,特别是加强对无公害中药材品种的培育,积极开展规范化操作培训,提高药农的科学素质,促进中药材种植生产的规范化。统筹协调药农与企业、经济与生态、规模与土地、产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行“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规范开展订单中药材种植,使中医药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促进中药材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
三、加快现代中药工业化进程
加快传统中医药产业的改造和优化升级,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加大中药材资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力度,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采取切实措施,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深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等产品,真正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大力扶持中药养生、中药保健企业,鼓励中药企业积极开发以大宗道地中药为主要原材料的药品、保健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中药农药等终端产品,努力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促进中药产业链的全面均衡发展。
四、积极建设现代中药材流通体系
制定中药材流通体系建设规划,鼓励有条件的药品流通企业、中药饮片与中成药生产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中药材主产区、专业市场和重要集散地,建设一批中药材物流基地,逐步形成集初加工、质量检验、包装、仓储养护、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配送与追溯管理于一体的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建议分区域在全省建设几个大型中药物流基地,做大做强中药材交易市场,完善服务功能,发挥品牌效应,带动产业发展。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
加快实施高校定向招生计划、中医名师传承计划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免费培养计划,增加医学院校中医药人才招生数量,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西安医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不断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储备力度。探索建立中医药人才专家库,充分发挥各类培训学校、林科所、农科所和农技中心的作用,引导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咨询、业务指导,构建支撑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体系。加强中医药科研和创新体系建设,探索中医药养生保健、医养结合、康养旅游多产融合模式,逐步建立多方联动、协调发展的工作机制。
六、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资金支持
建立多元化的中药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省级财政每年要预算一定的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良种选育、种植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应用。市、县财政也要预算配套资金,统筹发展中药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对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为推动中药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