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8年03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党村手工纸
李广华
文章字数:1639
  商州区杨峪河镇党村手工纸从乾隆五年(1741)开始至1965年歇业,历经9代人,共有224年的历史。
  党村原名赵娜,现属张底村管辖。乾隆五年(1741),蒲城丁子坊村党门庭身藏民间造纸绝技,腋下夹着一个纸帘和几张槠皮麻纸,从关中平原翻山越岭进入南秦八匣里(现称党村),在河南坡租赵氏名下台地,先修水槽,用石头砌成,再以黑黏土、石灰用稀泥糊好,严防渗水漏水;用南山出产的槠树皮造纸,主要工序为“捞”“拌”“抄”“晾”。一般三人一组,槠树皮经发、泡、蒸后,用臼捣烂,搅拌均匀,将其浆状物捞出,黏在用白石灰涂抹过的土墙上,用棕刷刷平展,等晾干后,小心地揭下,一张完美的槠皮纸就造成了。他们每次将两张纸上“拨活”上进行计数,100张为“一刀”,将麻钱由左向右移动一格,再依次类推,100刀为“一相”。快者每天可生产10刀,慢者每天至少也要生产七八刀。这种工艺所产的纸张被本地人称为“黑麻纸”,也叫“斗方纸”。
  手工抄纸的主要原料是槠树皮。“槠树”也叫“枸树”,古代典籍里把“槠树”和“枸树”当作两种树木称谓。现代《中国植物志》和《中国树木志》又将其划为同科同属植物,即为同一种树,只是在形态上略有不同,即雌雄有别。中医认为,槠树汁液可治脚气、黄水疮和牛皮癣等皮肤病(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树叶是养猪的好饲料,树皮是手工抄纸的原料。
  党门庭有4个儿子,除去迁往管坪居住的以外,现在党村居住的仍有80多户,历经11代人,从清朝开始到民国末年,解放后达到了鼎盛阶段。据1952年的统计,当时有党怀登、党怀学、党新治、党怀运、党怀方、党怀汉、党怀齐、党怀荣、党怀德、党思向、党思森、党思贤、党思英、党思德、党思化、党思清等29家造纸坊。蔡伦发明的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党村抄纸是研究手工纸工艺化进程的活化石。外姓人赵务宽也掌握了抄纸技术,开办了抄纸坊,因人手不够,从南秦川雇工,又将抄纸工艺传到了南秦川、上秦川,故把党村党门庭公认为“商州抄纸的鼻祖”。党村纸业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南山砚池河、二峪河、桐峪河、黑山、杨斜、麻池河、牛槽、红岩寺等地有大量的槠树,盛产槠树皮,而金陵寺又盛产石灰,抄纸原料来源方便,他们又怀揣绝术,头脑灵活,商业氛围浓厚,加上当地土地奇少,水源交通便利。
  “斗方纸”主要有两种:发泡一月,经两次蒸制的白色麻纸主要用于书写;经一次蒸制而成的黑色麻纸主要用于包装、裱糊、丧葬、装风箱。中医用土纸搓成捻子加之石蜡以治疗脓疮,用于引脓。民间利用了槠树皮的黏性特点,又保留了枸树的性质,用于土葬包灰包,有防腐、净化环境、抑制传染源的功效。还可用稻草制成黄色草纸,用于造鞭炮、打袼褙(用来做布鞋或书套的原料)。技艺的传授全靠口传心授,产生了丰富的纸业习俗,每天早晨6点开始到24点结束。旧社会王峪川生活困难,霜降小麦种下后改为两顿饭,唯有党村有吃夜饭的习惯。每年正月开工,首先给祖师爷蔡伦上香、焚纸、祭拜。商州南秦川、王峪川、金岭川人正清明不上坟,主要在寒食节祭坟。党村人因为忙于造纸,家家户户在正清明上坟,形成了与本地格格不入的清明祭坟习俗,一直持续到今天。1963年,党汉灵对枸树皮抄纸工艺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在纸浆中加入硫黄、松香,进行二次炮制,工艺更加精湛,所抄白纸克服了“斗方纸”写字印墨水的缺点,以便于用钢笔蘸墨汁书写,销路更广。所抄纸张除本地用外,主要销往河南的西峡、内乡、镇平、南阳、灵宝和湖北的郧西等地。1965年,在现代化造纸技术和现代造纸业的强力冲击下,党村抄纸坊逐渐闭门歇业。
  党村抄纸不分天晴下雨,一年四季均可生产,解决了当地劳动力剩余问题,人们手头也活泛了,生活普遍富裕。销纸购皮,山里人操着客户语,见识少的村民见着稀奇,村中一片欢腾气象。“礼仪出于富汉”,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抄纸坊个体老板纷纷将子女送校读书。清代党春祥曾为县衙理事,党务高曾为国府状元。解放后,党村人才辈出,很大功劳都归功于文化教育的发展。
  冬阳里,党映民静静地坐在门口当年用于存记纸张的“拨活”上,对先辈手工抄纸记忆犹新,并深深地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