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接第一版)
文章字数:2702
  创新模式利益联结
  走进镇安县天洋华康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就能看到工人们正在进行食用菌菌袋装料,五六个工人一组,娴熟地装好代料,然后搬去消毒。公司负责人袁业华说:“我们公司是去年建成投产的,按照‘借袋还菇’‘产业托管’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公司制好菌袋后卖给贫困户,并提供大棚,出菇采摘后,公司保底回收扣掉菌袋成本,剩下的钱归贫困户。有些贫困户不愿意自己经营,可以和公司风险共担,贫困户买了菌袋后,由公司统一管理经营,约定贫困户必须到公司务工,公司按照男劳力每天100元,女劳力每天80元出工钱,出菇后的收入按照比例分红。除此之外,还有40户贫困户将争取到的产业扶持资金拿到公司入股,每季度分红200元,第一批分红已经发到贫困户手里了。”这是我市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一个缩影。
  企业家们深知,只有不断创新模式,把贫困群众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紧紧联结起来,才能获得双赢。
  丹凤县华茂牧业有限公司与省供销集团合作,承载1330户贫困户,融入肉鸡产业链实现精准脱贫,成了全省推广的成功典范。
  商南海鑫公司,创出了“借袋还菇”产业脱贫带动模式,按照食用菌“百万袋”循环生产方式,带动富水镇黑漆河村55%的贫困户加入公司发展香菇产业。
  丹凤民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依托设施蔬菜、代料香菇、活性炭加工和乡村旅游产业,吸纳周边350户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
  丹凤县华薇茶叶公司,引领武关镇毛坪村42户贫困户自建茶园382亩,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
  我市各地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扶持为杠杆、以收益为纽带,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信用合作、订单收购、折股量化、利益分享等方式,探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全面推行以“政府引领、主体带动、农户发力”为核心的“政府+龙头企业+贫困户”的产业脱贫新模式,实现了龙头企业“扶持带动到户、效益收益到户”的目的。
  突破瓶颈任重道远
  我市的产业脱贫工作初显成效,势头强劲,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有效解决好这些问题,是企业和群众的共同心愿。
  洛南县石坡镇桑坪村80后青年白龙流转了200亩地发展黄花菜产业,去年纯利润十几万元钱,如果扩大种植规模,建晾晒场、冷库和加工厂,还需要100万元,白龙只有30多万元,面临资金难题。白龙说:“发展产业需要大量资金,融资是个大问题,银行贷款需要抵押,手续也很繁琐,我自己的产业规模小,没有抵押物,所以配套设施一直没有建好。”这种现象在全市不少。发展特色产业投入大、回收慢、风险高,需要大量扶持资金,中、省投资力度小,市县虽已投入一定扶持资金,但仍然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要,大部分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发展资金严重短缺,金融机构惜贷、农业保险覆盖面窄。
  商州区板桥镇七星村耕地资源少,优势主导产业不明晰。村支书贾忠凯介绍:“村上有600多亩核桃树,因为种苗问题常年不挂果,村上想发展中药材产业,砍掉核桃树太可惜,村上想把地流转回来,找企业运作给核桃树高接换优,部分村民不理解,流转费要的太高,企业接受不了。今年村上发展了110亩杭白菊,也是单打独斗,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在我市有不少的边远落后村子都存在产业发展模式单一、品种提纯和改良任务量大的现象,整体管理比较粗放,产业规模小、产量低、效益差。
  在一些镇村,产业发展带动方式方法创新不够,许多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村产权关系不明,“三变”改革刚刚起步,存在集体资源缺乏、资源闲置沉睡、集体资产监管缺位等问题。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全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仅33个,数量少、规模小。缺乏带动力强的经营主体和从事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优势产品少,部分扶贫产业缺乏主推品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有限,产品加工滞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市场销售渠道狭窄、营销手段落后,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难以有效提升。
  聚合力量做优做强
  产业兴则农村兴。尽管我市产业脱贫任务艰巨,产业发展存在一些瓶颈和困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社会对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为我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我市是传统的农业市,农业农村工作基础比较扎实,多年来积累了一些可复制的典型和经验,创建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这一金字招牌,完全可以借势而上,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精准选择产业是前提。过去,丹凤县土门镇长沙沟村的主导产业不明晰,村民要不外出打工,要不各自发展产业,单打独斗。村支书索志恒说:“近几年,我们村根据镇上的整体规划,结合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确立了大樱桃、冬枣、大蒜等产业,建成100亩的野山果采摘园,今年还准备流转1800亩地种植五味子,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帮助村民增收,现在村上的主导产业发展迅猛,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避免产业同质化问题,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坚持长中短结合,既注重培育市场前景好、效益稳定的中长期收益产业,又注重发展周期短、见效快的短平快产业。这一共识在全市上下业已形成,并付诸实践。
  培育引进产业脱贫人才队伍是保障。针对我市一些镇村产业管理粗放,标准化管理滞后的情况,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多渠道、多层次引进培养一批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发展等亟需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充实基层农技机构力量,组建种植、养殖、林果等产业脱贫专家服务团,及时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
  实施带动式脱贫是关键。柞水县曹坪镇九间房村是高寒边远山区,群众发展产业技术、管理、销路都是问题。村支书吕道杰说:“我们引进了柞水县旅投公司和柞水县秦茂农林有限公司在村上发展产业,流转439亩地种植菊花,带动140户贫困户入股分红,种植3万袋木耳,带动20户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合作社、产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带动关系是长效之举。“三带一创”产业精准脱贫机制是我市探索的比较成熟的产业扶贫模式,我市正在持续探索、不断深化这一机制,通过建立完善贫困户和带动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这个核心,把贫困户牢牢镶嵌在产业链条上,有效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技术、资金、产品销路等难题,实现贫困户与带动主体的“互利共赢”。同时,各级金融机构也在创新“产业贷”产品,落实“农户贷”政策,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和小额扶贫保险,为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保驾护航。
  据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我市一批支持产业脱贫的政策开始启动,政策效应即将释放。政策统筹、项目设置、资金使用、人力调配、信息共享等协同推进的工作局面已经形成,党委总揽、政府主导、各方同向、干部真帮、群众实干、村村兴产业、户户增收入的产业脱贫新高潮正在全面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