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奉献在大山深处
文章字数:3070
文/图 南晓文
初夏季节,绿草如茵,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大山里的早晨,处处散发着蓬勃的生机。贫困户代出有精心呵护自己的土蜂,忙碌地酿造着“甜蜜的产业”;返乡农民工朱自兵的大棚里,白芨、重楼、黄精、苍术药苗郁郁葱葱;狮子沟的村民欢声笑语地行走在宽敞平坦的乡村道路上,妇女们在广场上载歌载舞,广场四周新栽的樱花、红叶李随风摇曳。看到这一切,张志汉又在心里勾画着红安村新的蓝图。今年50岁的张志汉,2016年3月被市城管支队派往柞水县红岩寺镇红安村驻村扶贫。他和同事们背负行囊,怀揣着扶贫梦想,来到大山深处的红安村开展扶贫工作。到任一个多月,他就融入两委会的大家庭里,走遍了红安村的山山岭岭、沟沟岔岔,深入农户院落、田间地头,征求贫困户的意见,面对面地沟通思想。在与贫困户座谈中,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与你们结成帮扶对子,不是走过场、搞形式,是要真真切切地沉下身子,分析贫困原因,找准扶贫路子,帮助你们早日拔穷根、摘穷帽。”贫困户黄忠和听后,高兴地说:“咱们这次攀上了好亲戚,有包扶单位支持,我们这些贫困户脱贫致富有希望、有奔头。”
基础设施建设的跑路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张志汉了解到红安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特别是全村还有7条通组路没有硬化,通村水泥路扩宽没有实施,群众纷纷要求修路。一次,他到狮子沟入户,看到一位老人背着土特产艰难地在崎岖陡峭、狭窄不平的山路上行走,双眼不由得湿润了。沟里道路不通,村民的山货、土特产运不出去,化肥、种子等生产物资无法运回,严重影响当地群众致富。张志汉下定决心,无论遇上多大困难,也要帮助群众把路修通。
下午回到村上,他立即召集村两委会班子开会讨论,制定方案,落实责任。接下来,多次同村上干部一起找有关单位申报项目,筹集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多月时间工程就批复下来了,县上通过“一事一议”投资40万元,其中财政奖补资金13万元,村民投工投劳折合人民币27万元。在施工过程中,张志汉每天都要到现场了解工程进度和质量安全。经过3个多月齐心协力的艰苦奋战,修通了一条长2.6公里、宽5.2米的致富路,解决了68户253人的生产、生活和出行难,实现了村民多年的夙愿。贫困户程宝高兴地说:“这下好了,路修到了家门口,核桃、木耳在门口就能卖上好价钱。”
红安村地处大山,全村603户2160人,贫困户有118户367人。以前村卫生室借用学校搁置的教室改装使用,房屋狭小,阴暗潮湿,设施陈旧、简陋,村民有个感冒头疼之类的小病都要去镇卫生院,遇上下雨下雪天就更不方便了。他把这一情况向单位领导反映后,市城管支队队长郝光州高度重视,亲自到村上了解情况,立即将村卫生室建设纳入脱贫攻坚“重头戏”抓好抓实,彻底解决群众看病难。有了单位支持,张志汉信心更足了,不分昼夜地同村干部一块制定计划、选址、协调土地、筹集资金、办理相关手续,全力以赴完善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在张志汉的协助和努力下,村上申请到县卫生局资金10万元,可卫生室总投资需要18.5万元,资金缺口8.5万元。资金不足,开不了工,张志汉心急如焚,找到施工队,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先动工建设,竣工后将剩余资金全部补上。一个月后,卫生室建起了,资金没有到位,施工方不交大门钥匙,他向单位汇报,自己四处想办法筹集资金,最后市城管支队从办公经费中挤出5.5万元,他个人筹集了3万元。现在,宽敞明亮的村卫生室里,治疗室、诊断室、输液室、取药室一应俱全。
三年来,张志汉为红安村基础设施建设不知跑了多少路,吃了多少苦。看到通村水泥路狭窄不平,他帮助村上争取财政资金98万元,整修扩建9.8公里的通村“致富路”;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49万元,为村上安装太阳能路灯70盏,又向单位要来20吨水泥硬化太阳能路灯底座;他抢抓机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争取健身器材19套,投资10万元装修村便民服务大厅,争取单位投资2.8万元,购买樱花、红叶李等名贵树木绿化、美化村休闲广场;贫困户房屋改造40余间,涂白5310平方米,院落硬化3700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户的居住条件。
产业发展的引路人
2017年3月,张志汉被任命为红安村第一书记。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为了不辜负单位领导和贫困户的重托,同村两委会制定脱贫攻坚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把全村118户贫困户归纳分类,按照“八个一批”逐户落实脱贫计划。
贫困户代出有身患肝硬化,不能出重力,张志汉多方面筹资帮他发展土蜂养殖。两年后,代出有的土蜂发展到30箱,仅养蜂一项收入1.1万元;帮他种植2.2亩马铃薯、1亩中药材,介绍其妻子黄金芳在市里做家政服务,月收入2400元。2017年,代出有一家收入达3万多元,人均纯收入7500元。
五组返乡创业的朱自兵,准备建大棚发展中药材,却一直犹豫不决。张志汉知道后,找朱自兵谈心,给他鼓劲。朱自兵的父母认为儿子不成器,瞎折腾,张志汉多次上门做他们的工作,从中药材的前景、目前市场上的需求等方面进行劝说,老人终于想通了。
2016年春,朱自兵筹资80万元,流转贫困户土地11亩,建成育苗大棚7个,培育白芨、重楼、黄精苗85万株,成立了红岩恒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贫困户10户36人。2017年秋,合作社向云南、广西等地出售白芨、重楼精品苗81万株,收入80万元,入股贫困户每户分红3000元。朱自兵的父亲逢人便说:“儿子能有这天,多亏了志汉兄弟。”
在做大做强新型产业的同时,张志汉对传统产业核桃、板栗进行修剪、扩盘、涂白,特别是对村上的万亩华山松基地进行疏林、病虫害防治等综合科管。2017年全村采收华山松果200吨,收入40多万元;引领贫困户种植川乌100亩,建成集观赏、药用、食用三者兼备的200亩皱皮木瓜示范基地。今年,张志汉和红安村两委会班子成员共同谋划打造千亩中药材园区建设。
贫困户的贴心人
在扶贫工作中,张志汉深深地体会到只有通过走访群众才能掌握贫困户的需求,按照需求制定合适的脱贫计划,才能拉近贫困户与帮扶干部之间的距离。2016年秋末,他在入户走访中发现,许多贫困户家里堆放着大量洋芋,他问一个贫困户:“这么多洋芋能吃得完吗?”贫困户回答:“吃不完,没人要,冬天快要来了,没人要就烂掉了。”第二天,他就回单位推销洋芋,硬是让同事每人购买100斤,他用自己工资垫上,总共以高于市场价1角的价钱收购9户贫困户洋芋7800斤,帮贫困户挽回损失5000多元,为贫困户解除了后顾之忧。
五保户巩寿东上山拾柴火,不慎被蛇咬伤,躺在炕上两天了,不吃不喝。张志汉知道后,立即赶到老人家里,发现老人双眼紧闭,脸色苍白,马上联系村医,先为老人挂上消炎针,然后快速将老人送到商洛市中心医院治疗。
经过一周的治疗,老人转危为安。住院期间,张志汉跑前忙后,给老人喂吃喂喝。开始时护士和病房里的人都认为他是病人的亲戚,知道是村上的扶贫干部后,大家感动地伸出了大拇指。
贫困户熊淑珍体弱多病,丈夫去世的早,她和女儿一块生活。为了照顾母亲,女儿一年四季不出门,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困难。张志汉多次来到她家,劝女儿外出务工,不要操心母亲,家里有驻村工作队照料。两年来,张志汉和驻村工作队帮她家春耕春播、夏收夏种,从未间断。
张志汉包扶的贫困户,大多居住在高寒的山上,许多贫困户夏天来了没有单衣服,冬天到了没有棉被。他回到单位,号召同事将自己和家人闲置不穿的衣服、鞋子、袜子和过时不用的旧家具、旧电器等日常用品拿出来,送给贫困户,受到贫困户的称赞。
张志汉是位退伍军人,身上保持着一股军人的气质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几年来,他和红安村的贫困户结下了浓浓的深情,他不想离开这里,放心不下这里的贫困户,用他自己的话说:“以前,我要回单位,单位不让回去,现在,单位请我,我都不回去,我要在这里驻村到退休,我的党组织也转到红安村支部,我就是红安村的一名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