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店村 产业铺就康庄大道
文章字数:4448
文/图 本报记者 王倩
曾经一个无主导产业、无特色产业、无带动产业的“三无”村,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2017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7920元,脱贫27户85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以内,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穷帽子,奏响了脱贫摘帽的胜利之歌。这是商南县青山镇马蹄店村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喜人成绩,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村里积极盘活资产,引进企业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脱贫的奋斗历程。
老汉脱贫又脱单
去年之前,61岁的李付兵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他会过上门口有钱挣、地里有产业、年底有分红的好日子。就连村里人也都不敢相信:曾经那个破罐子破摔、有一身好力气却懒得动弹的单身汉李付兵会摇身一变成了积极上进、努力勤劳的脱贫户。
“我去年在村集体的茶园入股了6000元,以后每年都会有分红,平时我还在茶园烧锅炉,一年能挣两三千元钱。今年春节时还用挣的钱给家里添置了新家具。”李付兵指着屋里崭新的洗衣机、大衣柜高兴地合不拢嘴,还有一件让他最高兴的事:脱贫后,在村民的说合下,他还娶了一个老伴,从此不再是孤单一人,生活上有了贴心人,心里也有了奔头。“现在生活有了盼头,自己搞点产业,往后把日子过红火。”今年,李付兵从村上贷了1万元的互助资金款,种了300窝天麻,预计年收入约1万元。
李付兵能有如此大的变化,除了包扶干部和村干部扶他的“志”,从思想上转变他“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思想外,更离不开村里发展多项产业对贫困户的带动和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给他的生活点燃希望。如今的李付兵衣着干净整齐,浑身上下焕发着年轻小伙般的朝气,脸上时刻都笑吟吟的。“刚被定为贫困户的时候,我还有点恼,觉得日子将就的还行啊,为啥就成了贫困户,脸上没光啊!”李付兵说,他觉得头上顶着贫困户的帽子丢人得很,于是在驻村干部三番五次的鼓励和帮扶下,去年他主动进入茶园务工,决心用实际行动改变贫穷面貌。“现在国家的政策好啊,我又是打工又是入股,挣钱的方法多了,也不再是贫困户了,我感觉自己有了奋斗的动力。”李付兵充满干劲地说道。
李付兵所在的马蹄店村距商南县青山镇政府有6公里的路程,下辖11个村民小组,全村68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65户154人。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850元,是全市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包扶单位商南县纪委监察局和村干部齐心协力,创新思路,在不断的摸底、考察、商讨中,寻找到了击溃贫困的突破口,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主抓手。短短两年时间,马蹄店村的产业从无到有,再到目前的成气候、有规模、见效益,有效地为村民增收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让李付兵这样的贫困户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昔日荒山变茶园
初夏时节,沿着马蹄店村委会门前宽阔整洁的产业路向西而行,沿途树木葱茏、草色青翠,远处的山坡上村民散养的猪、羊在悠闲地觅食,俨然一幅和谐优美、安静恬淡的田园风光图。产业路的尽头便是茶叶基地,抬眼望去,满山的茶树犹如一条条绿丝带,铺满了整个山坡,茶树一株挨着一株,疏密结合、错落有致,浓淡相宜的绿色令人心旷神怡。
步入茶园厂房时,浓烈的茶香味扑鼻而来,管护人陈烈银正在查看茶叶的晾晒情况。陈烈银是马蹄店村八组村民,从茶园正式重建后就来这里务工,他见证了这座茶山从当初的杂草丛生、茶树长势萎靡的破败景象,到现在的茶树生机盎然、茶叶质优的变化,面对眼前的一片绿海,陈烈银喜不自禁。
村支书黄志有介绍,马蹄店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尤其是一、二村民小组距村部较远,以前只有一条50公分宽的土路,交通条件的先天不足让村民只能“靠天吃饭”,基本上没发展过什么产业,村民生活十分贫寒。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村组联营承包了500亩坡地,建立了一个茶叶基地,经营了几年,由于技术和管理不到位等多方面的原因,效益一直不好,最终将茶园撂荒了。
2016年,商南县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举旗出征、组拳发力,积极推进产业增收力度,提出各帮扶部门至少要帮包扶村发展1至2项主导产业,为脱贫攻坚提供最强劲的支撑。县纪委监察局和村干部在扶贫政策的号召和支持下,转换思路,将脱贫的主抓手盯在了发展产业上,于是废弃多年的茶山成了马蹄店村产业增收打出的“第一张牌”。
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结合实际、仔细研究分析,积极寻找合作对象,他们将目光聚焦在商南县鸿德农林业有限公司,这是一个拥有先进种茶、制茶技术和成熟销售渠道的公司,工作队积极引进该公司。但起初的对接并不是很顺利,公司来人考察过茶山后,面露难色,多年无人问津的茶树已经被杂草覆盖,其中还长了很多杂木,和普通的山林没什么区别。村里为了留住客商,雇人将茶园重新翻整,让茶树重见天日,这才将整修后的500亩茶园承包给该公司经营,与之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和入园务工协议,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促进村民增收。该公司接手茶园后,投资300万元修建了1600平方米的钢架结构厂房,购买制茶设备。为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村上多方筹集资金对通向茶园的3公里产业路进行硬化,方便群众上山采茶和茶叶运输。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17年茶园生产茶叶4吨左右,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春季采茶期,工人最多时有100多人,平均每人每天收入约200元。”陈烈银介绍,加上冬季30多天的土地垦复期,工人在茶园务工时间有70多天,每人每年平均能增收大约5000元。
能人当起“排头兵”
产业发展不仅需要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引领,更需要在实际行动上做排头兵、领路人。
5月9日正午,阳光洒在马蹄店村的大地上,也让姚锋心里亮堂。因为今年地里的艾草长势喜人,可以预见会是一个丰收年。见到姚锋时,他刚从镇上的产业技能培训班赶回来,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没来得及喝口水,他就带着我们参观艾草基地和厂房。出了村部院子,沿着通村公路向北望去,村民房前一片一片绿油油的艾草与房后的青山连成一片,让整个村子焕发出勃勃生机。进入厂区,厂房里一捆捆装好的干艾草已经打包,等待发走。
姚锋一边安排工人收拾厂房,一边介绍他发展艾草产业的缘由。由于他脑子活、肯吃苦,是村里最早一批出门创业人,他开过货车、包过工程、卖过建材,渐渐地有了积蓄。近两年,他发现家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变新了,变美了,也变现代化了。水泥路修到门口、花开在庭院、路灯竖在路旁,这一切让他在家乡发展产业的心思涌动起来。之前他在县城经营着一家加盟店,主要经营瑶浴,瑶浴属于药浴的一种,其中需要大量的艾草,为了解决原料的来源,他便在家乡搞起艾草种植。
2017年,在村上的动员鼓励下和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姚锋成立了妙忠堂艾草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500亩土地种植艾草,采取“支部+企业+贫困户”模式,以在基地务工和资金入股的形式,增加贫困户收入。去年,姚锋共计采收艾草300多吨,吸纳12户贫困户入股,带动就业10余人,贫困户人均年增收近4000元。
今年74岁的黄龙清,因两个孙子上大学被识别为贫困户,老两口平时以在艾草基地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除草期我基本都在艾草地里干活,一天能挣80元,活儿不重,还能给孙子挣个学费!”黄龙清扳着指头算了算,一年仅两人务工能增收5000元,加上一亩七分地的流转费800多元,勉强够四口人的生活。姚锋看着老人认真地计算收入,对老人说:“您老放心,我今年打算扩大艾草产业规模,准备建厂房、上设备进行艾草深加工,随后务工机会会更多,不愁没钱挣。”
干部引领助脱贫
河对岸,一排排干净有序的兔笼远远就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走上前去,只见一个身形高大的男子正躬着身观察兔子吃食情况,他穿着白色的衬衫、西裤、皮鞋,眼前的形象很难让人相信他是养兔专业户。他叫李宏青,也担任村里的文书。在镇上鼓励“党员能人办企业带就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号召下,他作为村干部,在2015年投资30万元成立了阳坪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率先搞起了肉兔养殖,每年出栏肉兔约3万只,年收入20多万元,贫困户以资金入股或者认领代养参与8%的保底分红。“明天就有客商来拉兔子,这一次出笼200多只。”现在,李宏青不仅卖成品兔,还辐射带动周边几个村的贫困户养兔,他负责提供兔种。
二组的聂志虎和80多岁的母亲相依为命,因残疾致贫的他从没有因为自己身体状况而放弃脱贫的愿望,他积极参与村上的脱贫产业,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增加收入。去年,村上为其实施了危房改造,修通了入户路,他脱贫的信心更足了,在阳坪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入股8000元,年底分得红利640元,他还自己养殖蜜蜂11箱,每箱蜂可享受补贴25元,再加上养蜂收入的四五千元,年底时他顺利脱贫,走在了增收致富的前列。
“三变”改革富村民
2018年春节前,当李付兵领到入股村集体经济的480元分红款时,他依然觉得不可思议,居住了几十年的荒茶山还能产生效益,而且一次入股,以后每年都能得到分红。看着手里红彤彤的百元钞票,李付兵彻底放下了疑虑。而在这之前,和李付兵持一样怀疑态度的村民不在少数。
为了拓宽村民增收渠道,马蹄店村以“三变”改革为途径,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快贫困人口脱贫步伐。2017年春天,驻村工作队和村上干部再三调查摸底,决定将村上位于石灰窑沟荒废的茶山利用起来,发展茶叶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茶山是十几年前由村民小组掌握管理权和经营权的联营产业,现在想要将经营权收回,重新对茶山进行改造,很多村民都不同意,认为已经荒了的茶山根本不可能再产茶了,群众的不支持是工作队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村支书黄志友回忆起去年给群众做思想工作的经历,连连叹息。他说,那时候太难了,要想群众支持,就得挨家挨户给群众宣传扶贫政策,政策讲明白、讲透彻群众才会同意,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入户做思想工作,嘴皮子都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充满希望的春天结束前,马蹄店村有了300亩集体茶园。
茶山流转回村集体后,村上立即组织人力,对茶山进行复垦、除草、修剪,成立了以村支书为法人的清香高山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可以通过资金入股,以8%的比例领取分红。不料去年受自然灾害影响,茶园共采茶300多斤,收入3万多元。驻村干部李荣林介绍,去年受灾后,今年又在茶园套种了3400棵核桃,以减轻受自然灾害的风险,随后等核桃挂果后,收入会大幅提升。
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实验,村上发现由村民自己经营集体茶园,存在科管不到位等问题,于是再次出击,寻找最佳的经营方式。今年年初,他们把目光瞅向懂茶叶种植技术的七组村民安晓东,把茶园和清香高山专业合作社一并承包给他,让他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经营,每年交给村上5万元承包费,贫困户入股的分红也由安晓东来发放。同时,村上拿出50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分别以10万元、15万元、25万元入股鸿德林茶叶有限公司、妙忠堂艾草专业合作社和清香高山专业合作社,以5%的比例领取分红。“2017年,村集体经济积累17500元,村上计划集体经济收入一部分用来做产业扶持和产业投资,另一部分用来充实村上的爱心超市和公益事业。”村支书黄志友道。
如今,走在马蹄店村,远处的山坡、近处的平地、房前的院落都孕育着发展兴旺的各色产业,茶叶、艾草、肉兔、香菇、白芨等,正在为马蹄店村的经济发展铺就康庄大道;“三变”实施后的改革红利,让马蹄店村正式驶入脱贫攻坚快车道,马蹄店村的土地活了,村民的钱袋子鼓了,村民脸上的笑容也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