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搬进新房子 过上新生活
见习记者 张珍珍
文章字数:1597

  5月23日,雨后初晴,阳光明媚。山阳县西照川镇碾子坪村大洼岭口集中安置点欢声笑语,人声鼎沸,15户特困群众喜迁新居,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上午10点,伴随着阵阵爆竹声,搬迁仪式开始。村委会、包扶单位和碾子坪村企业家为每户准备了锅、碗、瓢、盆和电饭锅,还为他们送来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搬迁群众每个人都喜气洋洋的,领了生活用品后,按照门牌走进各自的房子。安置房按照当地习俗修建,灰瓦白墙,砖木结构,每户都是24平方米,采用“丁”字墙隔断,形成分别为9平方米、10平方米和5平方米的一室一厅一厨的室内格局,镇上给房内统一配置床、桌凳、沙发、衣柜等物品,新装的窗帘和盆栽让屋子显得更加温馨。安置点还给群众留了一片菜地,他们可以保持原来的生活习惯,自己种菜吃。
  何千根老人站在宽敞明亮的新居里,高兴地说:“我原来住在金古山,交通不方便,房子年久失修,住着很危险,现在搬到村上的集中安置,用水用电都方便,村卫生所也离得近,周围都是乡亲,互相也有个照应。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这些特困户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现在都成了真的。”简单的话语,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这次搬迁的15户群众都是碾子坪村的五保户和两人以下特困户,大都年龄较大,有的家里还有残疾人,以前散居在距村落较远的深沟或坡顶,生活条件极差。
  “当时看到他们住着那么危险的房子,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情况。”西照川镇党委副书记李煜说。2016年的一天,他下乡入户走访来到黄泥河村,看到低保户成昌兴和40多岁智力低下的儿子住在无门无窗的危房中,他们养的一头猪,也圈养在家里,过着人猪同住的生活,父子俩靠低保金维持生活,生活极为困苦。李煜触动很深,回去后给镇上汇报了情况,随后镇村组织了摸底调研,发现像成昌兴家这样的情况在碾子坪、太阳关、乔家坪等村也存在。
  碾子坪村金古山组低保户夏俭会今年64岁,独居在两间土坯房里,支两块木板就是大门,屋内地面坑坑洼洼,家里唯一的现代设备是照明电灯,买米买盐都要步行七八里山路。2017年年底,他的房屋因电线老化失火,将土房和家里的生活用品烧为灰烬。82岁的低保户王顺孝,一人住在碾子坪村梅沟组的土坯房里,房子后檐严重裂缝,仅靠几根树干支撑,随时有生命危险……
  镇上经过充分调研评估,发现这些特困户的房屋破损严重,并且交通条件太差,危房改造不划算。如果搬迁没有房源,按照政策规定易地扶贫搬迁没有1人、2人户房子。这些特困户有些不是五保户,全送到敬老院不符合政策,有些人还不适应敬老院的生活。经过多次研究,决定在全镇范围内逐步建设特困群众集中安置周转房。李煜说:“对于这些群众来说,本村集中安置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对周围环境适应,邻居之间也互相熟悉,可以一起晒太阳、拉家常,生活不会太孤单。”
  修建集中安置周转房资金是大问题。镇上积极探索国开行项目挤一点、危房改造补一点、帮扶部门帮一点、镇村自己筹一点、社会力量捐一点、户主本人拿一点的六个“一点”办法,多方筹措资金,确保周转房建设稳步推进。在去年召开的“情系家乡,造福桑梓”座谈会上,碾子坪籍企业家田书斌、王巍、阮荣喜等人听说后大力支持,捐资15万元,作为碾子坪村安置房建设启动资金。
  从去年4月开始,镇上历时11个月的谋划、筹资、施工,碾子坪村特殊群体安置点竣工,这是西照川镇探索安全住房因户施策方面走出的关键一步。“从安置点的选址、打地基、砌墙、封顶盖瓦,再到场面硬化、修水池做篱笆、内饰,每一步都不能马虎。随后,镇上规划在其他几个村建设的集中安置周转房也陆续开工。”李煜说。
  去年年底碾子坪村安置房建好了,可是有些群众却不愿意搬,有的不愿意离开居住习惯的地方,有的怕去了没菜吃、没柴烧,怕失去低保户的资格,生活没有着落。镇村领导多次上门讲道理,讲政策,给群众分析搬迁后的好处,个别群众的思想转过弯了,陆续表示愿意搬迁。
  目前,除了碾子坪村的15户以外,西照川镇的黄泥河、太阳关、乔家坪村的29户特困户也搬进了集中安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