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丹水长歌
——追记商南县湘河镇后坪村原党支部书记汪兴明
文章字数:2959



  本报记者 赵有良 汪瑛
  编者按3月15日,商南县湘河镇后坪村党支部书记汪兴明去河南省汤阴县为群众拉运柿子树苗返回途中,在南阳市镇平县遭遇车祸不幸遇难,年仅58岁。汪兴明同志20余年如一日,坚守山村,带领2000多名父老乡亲兴产业、谋增收、促发展。他以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崇高的价值追求、强烈的使命担当。汪兴明同志是商南县基层党支部书记的楷模,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榜样,6月4日,中共商南县委作出决定,在全县广泛开展向汪兴明同志学习活动。汪兴明的无私追求和忘我奉献精神,将会成为激励商南县乃至商洛全市人民脱贫攻坚的又一笔精神财富,为了弘扬汪兴明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本报特刊发长篇通讯《丹江长歌》,敬请关注。
  初夏五月,商南县湘河镇后坪村几道沟里新建的1000多亩柿树园在数场阵雨过后,抽枝吐翠,生机盎然。林间布谷声声,好像在深情地呼唤:这一块块柿树园是原党支部书记汪兴明带领村民搞起来的脱贫产业基地,遗憾的是,他还没有来得及亲手栽下自己调回的最后一批树苗,人就走了。秦岭山里的初夏美丽而忙碌,洋芋成熟,麦子收割。后坪村部院子里人来人往,干部承诺去向公示牌上,汪兴明的照片、名字还在第一个位置上挂着,照片上的汪兴明给人一副精明干练、朴实硬朗的印象。
  3月15日晚,汪兴明在去河南省汤阴县拉运柿子树苗返回途中,在镇平县的一个小镇遭遇车祸,永远闭上了眼睛。任凭亲人们声嘶力竭地哭喊,他——带着未了的心愿,带着无限牵挂,永远地走了。在度过的58个岁月里,绽放了不一样的人生烟火。
  勇挑重担为民忙
  湘河镇地处秦豫鄂三省交界处,后坪村就位于狭长的山沟里。汪兴明自小就生长在这里,高中毕业回村后,在深山出过苦力,村办桐油厂当过推销员,开过手扶拖拉机,收购过中药材,卖过龙须草,办过小卖部,为了致富把山村的苦难吃遍了。后来当了自然小组组长,1989年成了苇园村村文书,1999年被公选为苇园村党支部书记,2015年苇园村合并到后坪村,55岁的汪兴明又扛起了兴村富民、为后坪村690户2087人谋幸福的重担。
  后坪村由过去的4个行政村合并而成,31平方公里,南与湖北南化塘镇秦家漫村接壤,是湘河镇面积最大的一个村,六道沟四道梁立地条件差,脱贫攻坚开始前的10年间,17个村民小组的水、路、电、讯等基础设施落后,距离村委会12公里的流水组却没有水源,村民每天要跑很远的路挑水吃……
  上任第一天,原任村干部就堵了门,汪兴明设法先垫付了村上拖欠他们的工资。
  “没钱也要先办事”,汪兴明和班子成员决定从改善村上的基础设施做起,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组织村民投工投劳,硬化村主干道,新修了3条7.5公里的通组公路、两条7.6公里的产业路,连续实施了沙岭组、秦中组引水工程,建村委会办公室、文化广场、治理村域河道……汪兴明的儿子在县医院工作,儿媳妇是一名小学教师,全家的收入主要靠儿子、儿媳妇以及他本人的工资,一年在15万元左右。村上搞基础建设没有启动资金,汪兴明先行垫付,没有车辆拉建筑材料,他就租用合作社的皮卡车,没有司机,他自己开。在他的努力下,2017年年底,全村17个组有13个组实现了水泥路通组连户,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得以解决,绝大多数村民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在湘河镇党委书记任宏伟眼里,汪兴明是个思路清、敢想敢干、能办实事的人。2005年,汪兴明争取资金在苇园村建小学,使更多的孩子可以就近上学。原苇园村村部办公用房多年失修成了危房,破旧漏雨,30多个党员开会连个地方都没有。“村支部是桥头堡,得想办法尽快将村部盖起来。”县上检查村党员活动室建设时,苇园村不达标。之后,汪兴明半年时间就把苇园村部盖起来了,没提过一句困难。
  并村后,汪兴明积极协调,把原村部加盖扩建成两层,并在旁边新建成一栋脱贫攻坚“四支队伍”办公用房。村里公路沿线多是两山夹一路一河的地形,文化广场选址难以落实,他灵机一动,利用河道做文章——先对村域河道进行治理,然后在村委会门前的河道盖板,继而建成了4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如今的后坪村部,办公活动室位于村庄的中心位置,开阔干净的院子种植着花卉树木,整洁明亮的两层办公楼设施齐全,二楼是会议室,左边是农家书屋,右边是村卫生服务室,门前是文化广场,两边马头花墙连接着村民的庭院花园。
  “老汪作风扎实,镇上安排的工作不用催,总是率先落实。他人好学爱钻研,脱贫攻坚、产业惠农、健康扶贫各项工作都很敬业。”湘河镇镇长吴恒已两次在湘河镇任职,他说汪兴明在村民中威信高,啥工作交给他去办就进展快,收缴农合疗款三五天就完成了,总是全镇第一个上缴的;2006年大搞一镇一业建蚕桑基地时,很多村推不动,苇园村率先建成了一条沟的蚕桑基地;推广沼气池时,除及时将补助款兑现给建沼气的农户外,他还将富有经验的村民组成专业队,帮助村民建沼气池,一个月就建了30多口;镇上提出发展花椒产业时,后坪村又是第一个搞起来的。
  商南县农发办干部杜宏,去年5月份任后坪村第一书记,虽说和汪兴明打交道不到一年时间,但他打心眼里佩服这位村支书——“做事雷厉风行,说一不二,工作责任心强”。杜宏还记得,当初他来到后坪村时,河道没有河堤,杂草丛生,垃圾乱倒。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汪兴明亲自监工,起早贪黑,吃住都在村部。“有一段时间,晚上干活儿的民工都走了,他还在工地现场查看,两眼都熬红了,我们劝他别那么操劳,他说‘我是支书,人都看着呢,再说也快要退了,咱要做给后面的村干部看,不能让群众指着脊梁骨骂呀!’”
  “原来的村卫生室设在农户家里,看病不方便,有时病人不好意思。”在村卫生室,63岁的张远志说,“现在好了,随时来随时都有人在。”汪兴明带领村民修路、拉水、改电,移民搬迁、治理河道,沿村主道砖砌花墙,美化院落,使整个村子变了样,人居环境变美了。
  带领乡亲寻富路
  一直以来,后坪村没有支柱产业,村民主要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种植成本高、收益低,常常是种一葫芦收两瓢。村上也零星地搞过种植、养殖,搞过油茶、油用牡丹,但效益都不理想。后坪村坡地多、平地少,老弱妇孺多、壮劳力少,撂荒地和山林地就有1000多亩。如何带领群众尽快走上致富路,经过走访调查和外出学习考察,汪兴明和村班子制定了“高山柿树,平地花椒,大面积种植药材,长短结合,打造林业经济、绿色银行、新型乡村”的产业发展思路,抓住脱贫攻坚的政策和机遇,对后坪村17个组进行统一规划,引进发展韩城大红袍花椒和汉中甜柿子,努力把落后的贫困村打造成一个先进村。
  说干就干。汪兴明组织人员到韩城等地学技术、找销路,邀请专家前来对当地的气候、土壤进行实地分析。他多方打听花椒市场行情,联系了多位花椒经销商,实行“客商+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推动村民发展花椒产业。
  项目选定后,原本以为栽花椒树会很顺利,没想到一些村民却心存疑虑:“花椒口外东西是调料,能有多少人买,收得回本钱,不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吧?”村民们担心大面积种植花椒树后,得不到收益怎么办?为消除村民的顾虑,汪兴明召开了党员、村民代表会,耐心细致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细算收益对比账。“种植花椒前景好,两年就能挂果,三年亩产就有80—100斤,五年后进入盛产期,亩产达到2000—4000斤,每亩纯收入能达到5000元,而且盛产期长达15年以上。”经过反复算账引导,和汪兴明一起外出考察的几户村民先行流转土地,种上了花椒树,村民才渐渐打消了疑虑,2017年以来,已栽植花椒树1500多亩。(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