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心中有磊落 大画自然生
——访著名画家葛建伟
文章字数:3636


  本报记者 胡蝶
  葛建伟,1951年生于商州,国家高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国画院画家,陕西省第十届政协委员、商洛市第二届政协常委,曾任商洛市书画院院长,系陕西省“德艺双馨”优秀艺术家、“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并享受政府津贴;被国家人事部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评为“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称号,载入“当代中国人才撷英”;被世界教科文卫组织大中华区专家委员会审定为“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成员、首席艺术家。画风苍劲雄厚、构图精绝、意境清新、沉静大气、宏阔深远,具有强烈独特的秦岭野山艺术风格。
  初夏的一天,忽然稀稀拉拉下起了小雨,干燥的空气中有了一丝清凉而湿润的味道。这是我第一次去葛建伟老师的画室,轻轻敲了敲门,葛老师的头便探了出来,一脸笑意地迎我进去。作为一个对书画略知皮毛的晚辈,我诚惶诚恐地立定、站好。一进门的墙上便是葛建伟老师最近的新作,丈二大画上,层层野山间,满是腾腾雾气。塞得满满的书架、挂满画笔的书案、摆着假山的木桌及门后墙上挂着的许多合影,隐隐透出清幽的墨香和书卷的气息。
  葛老师热情地给我泡好了茶,顺手抄起刚刚放下的画笔,略略蘸了些墨,把画作上之前拉下的一点山间的青叶补齐。
  商山丹水美名显
  葛建伟老师和葛伟老师是亲兄弟,葛伟老师大他七八岁。他们的名气很大,在全省乃至全国,书画界都知道商洛有著名的“葛氏二兄弟”。时至今日,我仍忘不了第一次见葛建伟老师的场景。因为刚刚参加完书画义写活动,书画界的大批知名人士聚在一起。葛建伟老师声如洪钟、言辞犀利,瞬间一扫商洛书画界人士给我留下的温婉的刻板印象。他身着衬衫、西裤、发亮的皮鞋,骨子里那种尖锐的棱角甚至有点“混不吝”的艺术家形象腾地从干净整洁的外表里挣脱出来。后来又见几次,依然散发着大气场、很硬气的艺术家气质。“大气场、很硬气”,待到这两个词从脑海中跳脱出来,我对心中那个艺术家形象的确切描述才真正落了地。“对,形容得巧妙,就是这样。”
  上山下乡炼画功
  葛建伟老师说,他是50年代的人。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受党的教育,但是家庭成分不好,初中毕业就辍了学,进入生产队劳动。时值文化大革命,家家都写毛主席语录,他就用美术字到各机关单位写毛主席语录。“虽然家庭成分不好,但社会对我蛮好,因为我有手艺。”他能写字、能画画,开始自学书画。哥哥画画比他早,他就跟哥哥、跟社会上那几个能写字能画画的“同道”们一起,到处画毛主席像、画墙画,描画那个时代的面貌,由此进入艺术领域。有了基础,一发不可收拾,成了业余作者。那个时候,除了文化馆的美术干部是专业的,基本没有其他专业作者。葛建伟老师在生产队画了三四年,画出了一定成就,就业余自学,开始自由发挥,去了商县工艺厂搞工艺美术设计。然后从工厂出来,去了剧团。因为革命样板戏之后,老戏要恢复了,剧团需要人画布景。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开始了,文化大发展,葛老师就在画布景的过程中开始画中国画。那个年代,为推动商县美术事业的发展,县文化馆多次举办业余作者培训班,他也参加过,并师从当时的名门学习,为后来的绘画打下了一定基础。
  在剧团画布景的日子很辛苦,他和两位老师共同组成舞美队,跟随商县文工团上山下乡,到处演出,跑遍了八百里秦川,经常一去就是半年甚至八九个月。舞美队打前站,要搭台子、装布景,每场戏都要重新画,台子有多大,布景画多大。这样过了大约6年时间,由于文化馆缺人,他又被调入文化馆,从事群众美术辅导工作。他骑自行车甚至步行,把当初商县所有的乡镇都跑遍了,辅导群众画画、写美术字、办黑板报,给农村培养了一大批业余作者。葛建伟老师说,由于那个时候他跑遍了商洛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熟悉了商洛山的地域特点,为后来画大秦岭起到了一定的奠基作用。
  “在文化馆的日子,是我发挥最好的时候。我一边写字一边画画,参加了陕西省举办的不少展览。基本上,“5·23”、“七一”、国庆,只要每年都有的大型节庆活动,都有我的作品。我在商县文化馆也辅导美术作者,举办各类县级美术展览,每年都有,有时一年甚至搞两到三次,我不但参与,还当评委。”说着说着,葛建伟老师点起了一根烟,在书案边坐下,还把一只脚斜着,跷在了案上。因为身体是侧的,丝毫不会让人觉得冒犯,但他身体里那个“硬气的”艺术家形象又腾地跃升出来。
  到了上世纪90年代,葛建伟老师调到商洛书画院,自此进入他艺术生涯最辉煌的年代。从那时起至今,他参加国家级展览等各种大型美术作品展不下20次,获得了很高的荣誉,还加入了中国美协。商洛目前的中国美协会员只有他们葛氏兄弟两个。他的画已经能够在中国美术馆占据一席之位,并且每次展览都有他的画,每一本国家级大型画册里面都有他的作品,在全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开始收藏他的画,或者购买他的画作为礼品。葛老师说:“这个年代造就了我,我感谢这个年代,感谢党,感谢改革开放给我们艺术家带来了最大的机遇,使得我能够发挥自己的艺术天分,为社会服务。”
  书画同行评价高
  葛建伟老师是中国美协会员、国家高级美术师、曾经的商洛书画院院长。中央电视台邀请葛建伟老师去北京参加全国美术研讨会时说,他们是受到贾平凹小说的启发找到了葛建伟老师,看到葛老师的画,就像看到了贾平凹笔下的商州。而贾平凹老师则评价葛老师的画为“和函空虚气,崎崛疏野画”,并送他斋号“疏野村”。他的画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诗情画意,因为反映的是当代的大自然和人文风情,很亲切,同时又在其野山画中,把商洛的贫穷凄凉甚或是大山里面苍茫的感觉渲染了出来,独到、有个性。著名画家王西京看到葛建伟老师的画,对书画界人士说:“商洛葛氏二兄弟的画,你们应该传承、发扬,不敢叫其失落。应该尊重这两位老前辈,向他们好好学习。”著名书画大师刘文西则对葛建伟老师说:“到生活中去发现美,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葛建伟老师因为画而得到了很多荣誉称号,他说:“家庭好、事业好、人缘好,这就是我这一生最大的成就。”
  天赋悟性加勤劳
  葛建伟老师很勤奋,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在画室的案上、墙上作画。他说:“齐白石画到90多岁。我有自己热爱的书画事业,不到拿不动笔,绝不会停下。”“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是他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但他又说大的艺术家,才能用三五分钟拿出好的艺术品。对于年轻的书画作者,三五分钟画出佳作是不现实的。他要求年轻人把书画当事业来做,要在真正抱有热情的时候再进入书画行业,用最大的热忱去书画,而不是把画画写字当作跳板来谋其他的事情。同时,葛老师还很肯定书画者的天分和悟性,认为这些非常重要。他说,天赋好、悟性高的书画作者才不会在漫长的书画生涯中轻易放弃,才容易激起书画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才容易保持对书画艺术长久的热爱,才更容易成为真正的艺术家,而这些,仅仅只有勤奋是不够的。
  胸有磊落大画生
  葛建伟老师画画的时候很特别,他从来不打草稿,提起画笔就勾勒起来。问他原因,他就眯起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笑笑地说:“山峦起伏,商洛山、大秦岭已然装入我的心中。”胸有成竹的他,总能自如地将山山水水、来龙去脉、山石结构,洋洋洒洒地泼墨于长幅的巨作之中。葛建伟老师建议初学者先通学古人以及近代名家的传统,吸收其笔墨技巧,到了一定程度,再跳出别人的方法,沉浸到生活中去,感受大自然,发挥自身的天赋和灵性,不再墨守成规,形成自己独到的笔墨语言,他说这是一个“破蛹而出”的过程,也是绘画生涯中最艰难的过程。等到五六十岁之后,碰到事情或遇到启发,再将绘画中的变革与之前所学传统相容纳,形成绘画风格的“大变”,这个时候,画作就基本成熟了。葛老师说,自50岁之后他开始转向画大秦岭,将之前擅长的商洛山水、人物、花鸟包括极受部分收藏者喜爱的代表“富贵荣华”的牡丹花搁下,就越来越有了自己非教条、非传统模式的笔法,特意来表现大秦岭独特的“雄厚”美。他在云烟似海的层山之上,用与众不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笔墨技巧,渲染出了大秦岭春季的绿意盎然、夏季的郁郁葱葱、秋季的满山红果以及冬季的冷瑟潇洒,“秦岭最美是商洛”在他的画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以往的创作中,葛建伟老师以扇面、四尺、斗方、六尺长条等形式表现商山丹水,在田园牧歌式的写意中,挥洒出商洛的风光旖旎、人文荟萃。他在画作的凄清幽冷中,又升腾出烟云缭绕的暖意,将商洛山水的苍茫和灵动尽现。响应“秦岭最美是商洛”、尽情描画大秦岭之后,葛老师开始超越自己,进入到愈加“无止境”的艺术之中去。他的墙上,经常钉着丈二大画,依然不打草稿,依然随心下笔,勾勒、皴擦、点染,穿云绕水、虚实相生、气定神闲之中,雄厚、连绵的大秦岭于宣纸之上跃然而生。
  “心中有磊落,大画自然生。”葛老师挺了挺胸,“社会浮躁,熙熙攘攘,皆为利来。急于追名逐利是成不了大家的。我崇尚谦虚不张扬、随和低调、互相尊重的社会交往,不交地痞流氓、三教九流,不交过于高傲之人,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具有雄心大志,放眼全球,与时俱进,还要博学、心中有大爱,才能在关键时刻,获得技术和手法上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