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扎根基层 助民圆梦
文章字数:1447

  文/图 本报记者 陈波
  在张书军的学习笔记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我要发挥自己这颗螺丝钉的力量,帮助老乡脱贫,这是我的小梦想,是为了圆众多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梦想。”
  三十出头的张书军是山阳县政府法制办干部,2016年1月,他被选派到色河铺镇峒峪寺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脱贫任务重、压力大,初来乍到的张书军顾不得休息,便与村组干部一起,白天入户做调查,晚上整理贫困户信息,还把入户调查中遇到的特殊问题提出来,和其他驻村工作队员一起共同探讨,共同分析,不断提高调研质量。
  薛家沟组的贫困户杨守成居住在半山腰,那里不通路,平日里几乎与外界绝缘。张书军为了摸清杨守成家里的基本情况,他和村干部步行了几十里路,又累又饿,随行的村干部看他实在走不动了,就劝他别去了,他说:“只有掌握了真实情况,才能给老乡多办一些实事好事,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就这样,他凭借着一股韧劲,来来回回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用双脚丈量了峒峪寺12个村民小组20.5平方公里的土地,基本摸清了峒峪寺村573户群众的基本信息,精准识别了149户贫困户的居住条件、种养状况、务工以及医疗保障等情况,为峒峪寺村精准扶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家底”摸清了,张书军发现峒峪寺村之所以贫穷,主要是因为村级水、电、路、视、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找到了原因之后,他就和队友们一起,帮助村里制定了峒峪寺村三年发展规划,为村上实现“户脱贫、村退出”制定了路线图。
  为了改善村容村貌,张书军先后深入杨家沟、东沟等三条沟,详细了解基础设施存在的短板。之后,他坐车到县城,争取县交通、水务、供电等部门项目资金。他的执着打动了一个又一个部门领导,争取到一个个项目资金。现如今,峒峪寺村路通了、灯亮了、村美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基础设施改善了,如果没有产业带动,群众不能就业,脱贫就可能演变成返贫。为了发展产业,张书军想到了招商引资,但在这样山大沟深的地方招商引资谈何容易。有一次,他听说富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计划投资一个“依拉兔——冷水鱼项目”。他就立即和同事一起上门拜访,客商不愿意来,他再三邀请,请客商到村上参观,三番五次协商沟通,客商被他的诚意打动了,终于将“依拉兔——冷水鱼”项目落户峒峪寺村。目前,这个项目已完成投资220万元,每年带动26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
  据了解,张书军先后给峒峪寺村争取到集体经济发展资金200万元,建成年发电量0.2兆瓦的光伏项目,年收益20万元,填补了村集体经济的空白;引进当地能人返乡创业,建成柿子醋厂,既盘活原有的固定资产,又让当地的柿子变废为宝,还能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企业、个人、村集体多方共赢。
  在工作中,他用足用活扶贫政策,帮助贫困户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贫困户陈宣富想发展养猪产业,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他就帮助该贫困户在农商银行贷款5万元,建起了标准化猪舍,还帮其争取25头仔猪,实现了当年养殖脱贫的目标。
  2017年,贫困户陈朝彦的儿子考上了大学,一家人却高兴不起来,学费和生活费对这个家庭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张书军得知情况后,就和县法制办主任徐强复印了学籍档案、录取通知书,带着贫困户明白卡到县资助中心进行对接协调,为其争取了4000元的困难补助。
  2017年3月,张书军被山阳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驻村工作队员。随着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曾经贫穷落后的峒峪寺村驶入了脱贫摘帽的快车道,看到村民脸上洋溢的笑容,村支书王明有满怀感激地说:“书军同志是我们村的大福星,使我们村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他们的帮扶让村经济发展了,基础设施改善了,脱贫信心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