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带头人李卫红
村集体产业现场
群众发展产业积极性高
文/图本报记者 于志兵 谢非
李卫红担任村干部已经8年了。8年来,这个村干部一直在努力,种香菇、植草药、建光伏、搞养殖……百业初兴时,如何提炼拔高、使产业具有竞争力?李卫红期待一位“高人”的指点。
一次深入的产业培训之后,李卫红找到了梦想中的高人——他自己。他大刀阔斧地对吴庄村的22个产业项目进行了改造,让这些产业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力,其中一些产业改造的手段让人拍案叫绝。
“人的思想和眼界一定要努力外延,思想一旦打开,你会发现世界真的很大,可能有无限多。很多以往让我们难受的劣势,眨眼就会变成独一无二的优势。”李卫红说。
搬砖少年和乡村振兴梦
屈指算来,今年已经是李卫红在吴庄村奋斗的第8个年头了。
上世纪90年代初,从农校毕业后,李卫红只身外出打工,挖地基、搬板砖、运水泥,这个朴实憨厚的小伙子很快得到了工头的肯定,从小工到大工步步“晋升”,技术员、资料安全员、项目经理……
眨眼之间,20年过去了。2011年,李卫红以成熟商人的身份回到了家乡吴庄村。村委会换届选举时,他被高票选举为村委会主任。村民们希望已经掌握了致富秘密的商人李卫红可以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吴庄村的底子不是一般的薄,该村由原来的石龙湾村、南岔村、姚河村、吴庄村4个小村合并而成,全村33个小组686户2535人,只有少数农户居住在省道沿线,大多数群众散居在各个山梁的道道褶皱里,最远的村民小组距村公共服务中心10多公里,脱贫工作任重而道远。努力到2017年,全村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95户1464人,贫困发生率57.8%。
因为深深的贫困,吴庄人的精神也是相当的贫瘠,大山不仅仅禁锢了他们的足迹,还封闭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百业初兴琢磨如何提升
李卫红深知,大力发展产业是脱贫的路径。
在他的带领下,借着脱贫攻坚的东风,吴庄村齐头并进地推进了多个项目,其中包括农光互补项目、种植项目、养殖项目、林果种植项目、中药材种植项目等五大类、22个大小项目,一时间,产业欣欣向荣,村中繁忙不已,村民们看到了脱贫的曙光。
这些努力没有白费,结局很喜人:目前吴庄村的314户贫困户实现了光伏产业全覆盖,每户第一年增收3000元,第二年至第四年增收2500元;2017年规划建设的20亩食用菌产业基地,栽培代料食用菌20万袋,已经收益20万元,30户认领贫困户户均每年增收2000元至3000元;吴庄村规划建设的以土荆芥、丹参、菊芋、万寿菊为主的中药材经济带,2017年秋季已发展到1561亩,全村人均增收950元;20户贫困户在养鸡合作社以入股认领方式发展生态蛋鸡,户均增收2000元。
商州区最新的研判分析数据显示,2018年,吴庄预计贫困人口纯收入3800元以上,远超省定贫困线标准3070元;除了规划2019年实现脱贫的19户51人,其余251户1309人将在2018年底稳定脱贫,低于贫困发生率3%标准;预计2018年吴庄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47元,达到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
产业欣欣向荣、村民们兴奋不已的同时,李卫红并不那么开心——他心目中的乡村发展并不是这样的,模式趋同、产业相近的发展路子让他隐约觉得不安,一些地方一哄而上发展,产能过剩后“菇变草”“苗变草”的教训,让他时刻琢磨着如何提炼和强化产业。
遍寻的“高人”竟是自己
“这些年,产业在不断发展,投入也确实带来了产出,但是,我一直担心产业体量扩大但同质竞争未来会留下安全隐患,虚胖的产业没有未来。”
李卫红希望培育出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产业,希望某个产业能成为商洛甚至陕西一枝独秀的产业,这一步的难度更大,他一直在寻求高人的指点。戏剧性的是,最后他发现,自己苦苦寻求的“高人”竟然是他自己。
对于李卫红这样的积极进取,但眼界有限的干部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高端的、核心的产业知识,正常情况下到不了他们的这个层面,就算偶尔有,其教育手段也不接地气,他们往往无法深入理解。农村地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发展领头人的眼界和思路得不到突破。
特殊的时期有特殊的情况。2017年,在宁商协作的背景下,产业培训被市委组织部列为重点工作突出抓,在党政培训班的基础上,我市增设了多个产业培训班,其中一个“发展农村经济助推脱贫攻坚示范培训班”,是以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为主要对象的培训班,李卫红有幸被选在其中。
这些课程中,包括乡村农业旅游转型升级、农产品营销策略及品牌建设、农村基层电商等内容,这些都是李卫红琢磨探索了多年,却没有找到答案的东西,上课的形式,也是课堂结合项目,很利于农村基层干部理解。
组织部的培训结束之后,李卫红还自费给自己“加餐”,跑到了课程中介绍的几个营销项目,弄清了执行案的细节。这个已经成功过的商人,学习时谦虚得像个小学生。
培训结束萌生改造灵感
李卫红之所以如此谦虚,是因为这一次的学习,收获很大,他顿时思路大开。
学习还没有结束,他就萌生了吴庄的全新发展规划,他要大刀阔斧地改造五大类产业,利用全市脱贫攻坚的东风,让吴庄村从脱贫直接走上致富路。
“学习之后我发现,南方地区的村集体经济发展,不是以村民、农户为单位推动的,他们依靠的是村集体企业,以企业作为推动马达,撬动本地优势资源,然后逐渐梳理和提炼产业核心,往往繁荣局面就形成了,有些村集体已经发展成了企业集团。”
“我们还发现,贫困地区村集体产业发展,绝不能走主题雷同、重复建设的老路子。必须提前设计产业,将产业分类分层。在本地本区域同质化产业大量兴起的时候,可以做做产业配套,配角有时候一转身就会成为主角。”
李卫红注册了吴庄实业有限公司,这是他的开路机器。
乡村旅游人人都在搞,未来的乡村旅游,没有特色就没有人气,没有人气就没有商业氛围,没有商业氛围后期就会萎靡。李卫红的乡村旅游计划,动手之前就进行了主题设计,他利用村中4亩土地打造了“石磨主题公园”,石磨转豆腐、石磨碾辣椒……石磨产品,第一能以“老物件”的形象打开市场,第二还能为后期的旅游预留游览项目。
来自南京江宁七坊的商业创意,让李卫红的乡村旅游产业落地得有声有色。
“乡村魔术师”的魔术手
李卫红意识到,小村里产业百花齐放几乎就是等于经济粗放,投资大产出小萎缩快。乡村产业发展,必须提炼重点。为此他改造了全村的22个项目,列出了促进的、维持的和逐渐限制的三大类型。改造项目中,最高明的一个,要数吴庄村的商业榨油项目。
在我市,榨油项目是高度重合的项目,产业风险比较高,竞争也非常激烈。然而,学习了一肚子知识的李卫红,却坚持要继续上马榨油项目。这看似怪异的计划,让人很不解。记者了解到,吴庄村新上马的这个榨油项目,完全是个“异类”项目——他们也榨油,目标却不是油,而是副产品油饼。
我市油料生产企业很多,但油饼生产企业几乎没有。没有产品并不代表没有市场,我市有巨大的养殖市场,只养鸡一项保守估计存栏就有200万只,这些养殖场都需要油饼作为畜牧饲料,目前这一块市场几乎空白,按照油饼每斤0.8-0.9元的价格计算,项目前景不可估量。
李卫红来了,他们计划不是和现有的榨油企业血拼,而是包围鲸吞。吴庄村榨油项目,计划将所榨油料全部成本价销售,用低价开拓市场,在完全不计盈利的低价策略下,市场拓展会变得很容易,在有了市场占有度之后,李卫红的油饼计划,会得到体量的支撑,这个项目会很快得到支撑,不久的将来便可打出商洛,和本地油料企业差别竞争。
如此一来,自己发展了,还给本地榨油市场留出了空间。
小山村项目拖动跨省产业链
“村级企业发展,起步资源可以不多,但发展的框架一定要大,未来的格局才会大。”在开拓了眼界之后,山村书记李卫红甚至试图左右市场风向。
四川兔头,产业链条覆盖到了商洛地区。长期以来,商洛都是兔头的原材料供应地。兔子养殖完毕,交给山东一家企业宰杀,再运到四川加工。产业链拉得很长,有较大整合空间,然而作为秦岭深处的小村庄,除了埋头养兔子,没有其他选择。
李卫红盘算的动作很大:他打算利用多方资金建设一个规模兔场,然后和洛南现有的一家规模兔场洛南广汇兔业联合动作,在商洛内部形成规模效应,再集中和山东宰杀企业山东汇富农业公司洽谈,获得话语权。
谈判初期,山东的宰杀企业同意在我市建设宰杀场。资金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村里筹资、山东企业投资、扶贫基金。但后期谈判有了变化,李卫红于是联动了洛南3家养兔企业,自己南下成都和用兔企业直接谈判,在3家每日出栏至少1000只以上的体量前提下,成都方面最后同意由吴庄村为代表的企业直接供货。第一阶段的商斗取得了胜利。
这就是一个思路被打开的村支书的变化,时隔数月,让人刮目相看。
在收缩产业的同时,李卫红也在尝试小成本产业,为片区预留发展路径——他找来了2000株花椒苗,种植在村里的边角地里。按照他的设想,3年后即便成活率低至50%,每棵最低产量三四斤花椒,4000斤花椒乘以每斤30到50元的价格,收入也将达到12万元,这将足以解决村里的行政成本,并可以为后期发展预留选择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