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养殖酿造甜蜜生活
文章字数:833
本报讯(孙守雅 小松)6月21日,走进镇安县达仁镇双河村,一股花香扑鼻而来。在县总工会帮扶建成的中蜂养殖基地,一群群蜜蜂飞来飞去,忙个不停。村民们笑呵呵地看着漫天飞舞的蜜蜂,高兴地说:“我们村上现在中华蜂产业成规模了,产蜜量逐年上升,就像我们的日子一样,越来越甜蜜。”
双河村草帽哥养蜂合作社技术员马玉祥介绍,2015年以前,他家里每年养五六箱蜜蜂,产的蜜只能收入2000多元钱。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外出务工。当时,村上像马玉祥家这样单打独斗养蜂的村民有很多,养殖规模小,蜂蜜产量不稳定,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蜂蜜的销售渠道也很窄。包扶单位镇安县总工会了解到村上有养殖中华蜂的传统后,提出要脱贫增收必须扩大养蜂规模。
在县总工会的帮扶下,2015年初,双河村草帽哥养蜂合作社挂牌成立。2016年3月初,合作社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到外地学习管理和养殖技术。4月底,养殖基地成功引进500箱中蜂。
中蜂养殖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县总工会出资补助让村民购买蜂源,聘请负责人和技术员,整合资源带头发展蜜蜂养殖,贫困户作为股东参与年底分红。
合作社负责人徐吉平说,2016年全村发展500箱蜜蜂,每箱产蜜10公斤左右,每公斤60元,500箱收入30多万元。部分村民看到养蜂给村民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从2017年开始纷纷自筹资金发展蜜蜂养殖产业。目前,全村养殖户达到85户,养蜂1310箱,按每公斤蜂蜜60元计算,今年全村养蜂收入预计可达到80多万元。
为了规范合作社运营,县总工会帮扶工作队和合作社签订了协议书,明确要求除了合作社日常管理运行费用外,合作社收入必须全部用于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分红。
马玉祥感激地说:“感谢县总工会的帮扶,这些蜜蜂寄托着双河村的脱贫梦,我一定好好干,把蜜蜂养好,带领全村脱贫致富。”
县总工会主席秦高晋说:“下一步,我们准备帮扶村上进一步扩大中华蜂的养殖规模,并根据村上的气候、土壤、传统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茶叶、核桃、板栗等林果产业,天麻、白芨、猪苓等中药材产业,形成长短产业融合,特色产业突出的发展格局,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双河村草帽哥养蜂合作社技术员马玉祥介绍,2015年以前,他家里每年养五六箱蜜蜂,产的蜜只能收入2000多元钱。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外出务工。当时,村上像马玉祥家这样单打独斗养蜂的村民有很多,养殖规模小,蜂蜜产量不稳定,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蜂蜜的销售渠道也很窄。包扶单位镇安县总工会了解到村上有养殖中华蜂的传统后,提出要脱贫增收必须扩大养蜂规模。
在县总工会的帮扶下,2015年初,双河村草帽哥养蜂合作社挂牌成立。2016年3月初,合作社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到外地学习管理和养殖技术。4月底,养殖基地成功引进500箱中蜂。
中蜂养殖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县总工会出资补助让村民购买蜂源,聘请负责人和技术员,整合资源带头发展蜜蜂养殖,贫困户作为股东参与年底分红。
合作社负责人徐吉平说,2016年全村发展500箱蜜蜂,每箱产蜜10公斤左右,每公斤60元,500箱收入30多万元。部分村民看到养蜂给村民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从2017年开始纷纷自筹资金发展蜜蜂养殖产业。目前,全村养殖户达到85户,养蜂1310箱,按每公斤蜂蜜60元计算,今年全村养蜂收入预计可达到80多万元。
为了规范合作社运营,县总工会帮扶工作队和合作社签订了协议书,明确要求除了合作社日常管理运行费用外,合作社收入必须全部用于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分红。
马玉祥感激地说:“感谢县总工会的帮扶,这些蜜蜂寄托着双河村的脱贫梦,我一定好好干,把蜜蜂养好,带领全村脱贫致富。”
县总工会主席秦高晋说:“下一步,我们准备帮扶村上进一步扩大中华蜂的养殖规模,并根据村上的气候、土壤、传统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茶叶、核桃、板栗等林果产业,天麻、白芨、猪苓等中药材产业,形成长短产业融合,特色产业突出的发展格局,助力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