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袁家沟
文章字数:1841
“七一”前夕,很多远在他乡的红军后人、省内外干部群众又来到山阳县小河袁家沟,缅怀红二十五军在这里留下的红色革命历史,凭吊这些党的伟大征程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一
袁家沟位于山阳县城西40公里处,据小河口镇政府8公里。从高空俯瞰,袁家沟群山叠翠,庙沟、袁家沟两条河水缓缓从村庄流过,苍翠的凤凰山上,矗立着高高的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纪念碑,纪念碑下的苏维埃革命公园里,长眠着在这里牺牲的革命烈士。
革命战争时期的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袁家沟老街,曾经是一座繁荣的商贸古镇。人们就地取材,用山里采来的石板修建了一条石板街:房屋的屋顶用石板苫盖,门前的台阶用石板、石条镶砌,而街道更是用巨大的石板一块一块铺成的。就连房前屋后的厕所、猪栏,也是用清一色的石板垒成的。
走进街巷里的石板房,每一户人家的灶房里都有一整块石板做成的案板,五六尺长,三四尺宽,二三指厚,光溜溜、黑乌乌、平展展地安放着,农家妇女在上面擀面、揉面、切菜,发出古老的回音,做出来的每一碗饭,更是散发烟火沧桑的味道。
石板街长100多米,宽约五六米。现在虽然已经改建,我们依然能从残存的历史建筑中寻找到往昔的历史文化气息。
在石板街的中部,我们找到了袁家沟苏维埃政府旧址。这是一座明清时期的建筑院落,走进大门,有一座三五平方米的前厅,四面墙壁上挂着介绍袁家沟革命历史的文字和图片。绕过照壁,中间是一座小小的天井,两边的厢房里,各有两间办公室,依次是吴华昌、阮英臣、程家盛、阮英豪等革命烈士的办公旧址。最北边有一座正房,则是徐海东、吴焕先、程子华、夏云飞等革命领袖的办公室。正房门外的檐柱上,刻着一副对联“镰刀割断旧乾坤,斧头劈开新世界”,横批是“得到幸福”。二
晚清至民国时期,袁家沟非常红火,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相邻的柞水的红岩寺、张家坪、牛槽沟、凤凰镇及商州的砚池河、黑山等地的群众都赶到这里来进行交易。
那时,地处鄂陕交界的袁家沟成了北上西安、南下湖北的交通要道,最能代表当时盛况、如今可见一斑的物证就是位于石板街中心具有晚清建筑风格的一排老房子。相传这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张少林特意为他最宠爱也最漂亮的三姨太修的居室,共14间,分为东厢房、西厢房、锅房、马房,尤其以三姨太居住的西厢房最为排场。
尽管由于时代久远,这些建筑多次遭到了破坏,但还是可以看出当初的尊贵、典雅和大气:屋脊雕刻有游龙、团花等精美的图案,檐檩全用朱漆染过,横木的表面刻着花纹,纵木的圆形截面上雕有“寿”字,院子里地面上铺的青石板也经过了精心地选择和打磨,正房台阶的每块石料都雕刻有细密的花纹,既美观又起到防滑的作用。
据当地老人说,石板街改建之前,袁家沟口苏维埃政府遗址的西厢房院内,曾经有两扇古老的木门,是由悬挂在大门门庭上的一整块牌匾一分为二改装的,把门合上后,还能看见正中“自视□(推测为‘欣’)然”4个大字,大意是赞美主人胸襟开阔、光明磊落的意思;最下边还有一行繁体小字,写着“诰授前任甘肃省候补道翎张府少林大人寿禧”,落款有“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吉日众邻友仝拜”字样。传说这位张大人还是光绪皇帝的义子,在西北地区拥有70个“堆子”(商号及庄园),富甲一方。三
1935年4月,这条古老而平静的街道被隆隆的炮火声再次震醒。程家盛、阮英豪等当地农民领袖在红二十五军徐海东等人的领导下,在当年张少林三姨太的豪宅内建起了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
这座藏在深山中的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在袁家沟迅速点燃了星星之火,迅速在周边6县8区47个乡404个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当地数千名革命群众参加革命,相继组建了赤卫队、游击队,筹集粮款,参战前线、养护伤员,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1935年7月2日,红二十五军在袁家沟设伏,将西北军的王牌之师——陕警备一旅旅长唐嗣桐部一网打尽。
后来,随着红二十五军北上,袁家沟人民遭受了国民党军队的残酷镇压,但坚强不屈的袁家沟人民仍然坚守着这片红色热土,将革命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
1996年,92岁高龄的陈先瑞将军逝世,按照他生前的遗愿,亲人将他的部分骨灰撒在了袁家沟这片红色圣土上。央视《北上先锋》栏目组也于此年奔赴袁家沟,将镜头聚焦在了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当年的“猴子营长”李学先更是不远千里,先后两次从广州奔赴袁家沟,探望曾经养护过自己的好妹妹张秀英。
2007年,小河镇党委政府按照旧貌对袁家沟苏维埃政府遗址进行重修;2008年,又将旧有的石板街改建为现在的移民小区。新时代的今天,小河镇将以红色革命文化体验为核心,规划打造红色文化+体验文化元素为一体的小河口红色文化公园,将袁家沟打造成“陕南的小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