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8年07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种植药材摘穷帽
文章字数:1488
  记者 吉文艳 见习记者 张珍珍
  6月27日傍晚,干了一天活儿的何衍杉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吃罢晚饭拿出手机,看到名为“中药材种植2017职业农民”的群里分享了《中药材种植两要素》《种植中药材如何除草》两篇文章,何衍杉赶紧点开学习。时下正是中药材除草的季节,文章里除草的技术要点让他如获至宝。从一名身负十来万元债务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到拥有17户80多名社员、400亩中药材基地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商南县试马镇荆家河村56岁的何衍杉在短短3年多时间里不但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成功蜕变为一个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并且带动了村里20多户贫困户种植中药材,走上了脱贫路。
  初次创业艰辛不易
  “5年前盖房花了三四十万元,家里一下子回到了解放前,务工收入也渐渐不够家里开销。”何衍杉说。2015年,他返乡创业,在自家4亩多地里种上了茯苓,当年就丰收了,但是销路却出现了问题。何衍杉的儿子上网寻找信息,联系上了安徽和商洛市的客商,净赚了4万多元。
  2016年春,商洛日报社的包扶干部为何衍杉申请贴息贷款5万元,他一口气租了40亩地,种上射干、苍术、黄精等中药材。除草、防虫、追肥……何衍杉没日没夜地泡在地里,精心照料着这些让他摆脱贫困的小秧苗,当年便收回了成本。
  创业的路上不只有喜悦,也布满荆棘。听说白术收购价高,何衍杉便花了1万元买种子试着种了3亩。好不容易等到了出苗,却不明原因全都霉烂了。急于弥补亏损,何衍杉听人说茯苓能种两层来增加产量,便冒险种了一亩多。等到八月份挖开覆盖的土层,只见“井”型的松木段上虽长满了大大小小的茯苓,却因为营养跟不上品相、质量不好,卖不上钱。两次试种不仅一分没赚,反而赔了五六万元,何衍杉的家人都劝他放弃算了。当过兵的何衍杉身上却有股不服输的坚韧,他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同时也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种中药材还是要多学技术才行。
  接受培训做新型农民
  2017年2月,商洛日报社的包扶干部帮何衍杉申请到10万元扶贫贷款。当年9月,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何衍杉的宝丰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将17户贫困户纳入合作社,发展中药材种植、养蜂、养羊等产业。
  村上先后举办了两期培训班,专门给合作社成员传授种植养殖专业技能,引导他们加入职业农民微信群,群里不但分享种植技术信息,还推荐一些中药材收购商,何衍杉种植中药材的劲头更足了。
  为了规避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风险,何衍杉在80亩地里主要种植茯苓,还种植了丹参、丹皮、牡丹、猪苓等多种中药材。“中药材价格不稳定,我就多种些种类,东方不亮西方亮,收入就有了保障。”何衍杉说,“今年黄芩、桔梗、茯苓价格看好,预计收入10万元不成问题。”
  贫困户邱庆印文化程度相对高些,何衍杉便让他做合作社的信息员,平时他们在网上查询信息,这使合作社的整体技术水平快速提高。现在,合作社不但给其他群众提供技术指导、信息资源,还帮助他们把药材统一销售到安徽亳州等地。两年来,合作社共出售茯苓近四万斤,加上苍术、桔梗等其他药材共收益近50万元。
  帮扶乡邻共同致富
  何衍杉不但还清了盖房欠债,自己成功脱贫,还带动村里20多户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去年合作社有8户贫困户成功脱贫。”说到这,何衍杉感到很自豪。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目前全村共发展中药材400亩,已辐射带动周围五六十户群众。
  贫困户甘齐成加入合作社后,养土蜂130多箱,去年收入10万多元。56岁的贫困户王啟宝,种植苍术、茯苓、桔梗等药材10亩,预计今年就能脱贫。
  “下一步我准备进一步扩大中药材基地的规模,再建一个中药材粗加工厂,进行剥皮、切片,一来提供更多务工岗位,二来增加利润空间。”说起合作社下一步的发展思路,何衍杉目光坚定,相信在他的带领下,社员们一定会摆脱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