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8年07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小山村里绽放着铿锵玫瑰
——记柞水县红岩寺镇盘龙寺村党支部书记王云霞
文章字数:3256


   
  文/图 南晓文
  盛夏季节,翻过鸡冠岭,一棵棵耸立的华山松、油松随风摇曳;一个个崭新的路灯立在路边;一座座房屋整齐漂亮;大棚里脱毒马铃薯嫩绿葱郁……说起村上这几年的变化,村民都夸起了村支书王云霞。她就像一朵“激情如火、梦想鼎沸”的铿锵玫瑰,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引领贫困户脱贫致富,使这个多年的贫困村即将脱贫摘帽。
  餐馆老板转型当干部
  2015年3月的一天,王云霞和丈夫在西安经营着小餐馆,接到村上打来的电话,村民推选她为村主任候选人,让她尽快回家。突如其来的电话打乱了她的生活节奏,她和丈夫商量,但没有得到支持。丈夫说:“村干部有啥好当的,工资少、琐事多、天天都要待在村上,办一百件好事没人吱声,一件事没办好老百姓骂你祖宗,安心经营我们的餐馆,不要想别的。”丈夫的话如同一瓢凉水,凉透了她的心。
  后来几天,她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心里总被这件事牵挂着。一天,趁着丈夫心情好,她对丈夫说:“村里大多数是我们本家和亲戚,每年回家看到她们家境窘迫,你心里不是也不好受吗?他们家里都有劳力,苦于没有挣钱门路,餐馆先雇一个人帮忙,我回去选上村主任了,你就把餐馆转出去,回来当我的帮手,扶持我把村上工作搞好,让村里人尽快富起来,如果没有选上,我回来继续经营餐馆。”在她苦口婆心地劝说下,丈夫不情愿地同意了。
  绿色产业助力发展
  盘龙寺村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共有344户1220人,贫困户84户265人,是红岩寺镇4个贫困村之一。2015年4月王云霞当选村主任后,她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经过一番调研,她决心以产业扶贫为抓手,科学配置资源,以技能培训“拔穷根”、产业带动“换穷业”、移民搬迁“挪穷窝”,带领全村党员干部齐心协力把盘龙寺村建设成富裕美丽的新农村。
  根据村上的自然条件,她多次在电视、报纸、电脑、手机上搜集信息,最后发现村里比较适合栽植茯苓,可茯苓这种中药材大家都很陌生,不懂得如何栽培。2016年10月,她带着村干部来到丹凤县学艺,经过一番考察培训,她大胆地和凯升菌业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决定在盘龙寺村试种。回村后,群众反对阻挠,没有人支持她,看到这种情景,她一个人伤心地哭了好几次。丈夫劝她:“甭哭啦,干啥事都要担风险,你别怕,大胆地干,我竭尽全力支持你,大不了把咱这么多年的积蓄赔进去。”听了丈夫的话,她坚定了信心,决定做个样子给大家看。2017年5月上旬,由丹凤凯升菌业有限公司提供原种和技术指导,王云霞种上50亩茯苓。同时,成立柞水县兴运农业专业合作社和柞水县兴运农业责任有限公司,今年兴运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60万元,流转土地50亩,吸纳60户社员入股,引导群众栽种茯苓50亩,预计创收达150万元。
  盘龙寺村的马铃薯个大、皮薄、淀粉含量高,制作的糍粑、洋芋粉条远近闻名。王云霞上任后,决心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她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并对马铃薯进行深加工,建立柞水县荣政马铃薯合作社,入社群众170户620人。2017年,合作社向镇安、山阳、蓝田等地出售商品马铃薯5.1万公斤,出售脱毒马铃薯育种4.3万公斤,收入11.2万元。今年着力打造盘龙寺村1000亩脱毒马铃薯种植基地,全村种植脱毒马铃薯1000多亩,建成20亩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修建起百吨脱毒马铃薯原种薯储备库1座,将群众种的马铃薯收集放置冷库,根据市场变化适时销售。
  王云霞充分利用村上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万亩华山松子采集基地。2017年华山松子喜获丰收,采集华山松子580吨,每吨售价2200元,共计收入127万元,二次加工脱子,群众靠劳务增加收入4.6万元。
  现在盘龙寺村,拥有百亩茯苓基地、千亩马铃薯基地、万亩华山松子采集基地,“三大基地”成为村上的三大长期支柱产业。同时,她对村上的中短期产业核桃、高山洋芋、红小豆、四季豆等进行科管,更换新品种,扩大种植面积;利用盘龙寺村生态环境好、发展养殖业基础资源丰富的优势,扩大黑土猪、土鸡养殖规模,力争形成规模化养殖。
  在盘龙寺村,许多贫困户家里积压着大量的农副产品,群众没有能力将土特产拿到镇上出售,小商贩上门收购又卖不上好价钱。王云霞和驻村工作队、镇包村干部商议,在盘龙寺村文化广场举办农副产品交易日活动,号召贫困户将家里吃不完的土特产拿来交易,同时她们加大宣传力度,吸引镇上及外地商贩到村里参与交易活动。2017年5月,村上举办了第一次交易日活动,贫困户将家里的洋芋粉、洋芋粉条、土鸡蛋、腊肉等40多个品种拿到村文化广场销售,首个交易日交易金额达3500元。目前,交易日活动在村中已举办了四次,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她的引领下,村上成立起农村电商服务站,将农副产品通过互联网线上线下同时销售,扩大了销售渠道,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盘龙寺村地势偏僻,村里基础设施条件特别差。王云霞深深地认识到,要想改变盘龙寺村落后面貌,要从基础设施入手,尽快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她带领村两委会一班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争取项目资金,完成了盘龙寺村一组李家湾、三组花岩沟、四组头启沟、黑石沟4条通组水泥路硬化,争取国开行项目资金完成了朱家沟、花黄沟两条产业路硬化,解决了210户780人的生产生活和行路难问题。
  盘龙寺村没有文化广场,村民房屋老旧,大部分群众入户路和院落都没有硬化,村民用自来水的问题多年来也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面对村里陈旧破败的面貌,王云霞一方面急于改变,另一方面她也深知村民的收入情况,很多事情单靠群众难以实现。于是,她多次跑到镇上、县上,汇报村里情况,争取项目资金。在她的努力下,争取“一事一议”项目总投资20万元,建成了文化广场和乡村大舞台,给村道安装太阳能路灯,借助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为村民房屋涂白6440平方米,院落硬化1.13万平方米,硬化入户道路5400米,还争取项目资金100多万元修建村自来水工程,让全村群众吃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
  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今年46岁的王云霞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她自幼喜欢文艺表演,经常参加县、镇、村组织的文艺演出。为更好的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吸纳更多的人参与娱乐活动,她成立盘龙寺秦腔艺术社,自己担任社长,村民不论年龄、男女,只要喜欢皆可参加。
  在艺术社里,她既是社长又是编导、演员,每逢农闲时节,她把大家召集到一起排练,还把村上的好人好事、道德模范、致富能手、脱贫之星以及工作中的启发都编排到文艺节目当中,达到“扶贫先扶智”的目的。她白天要忙村上的工作,晚上组织社员练习秦腔和自编自排的节目,还要时常放弃休息时间参加演出,虽然很累,但大家都很高兴,在她们的努力下,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得到宣传,村里群众文化生活活跃。村里人都夸她们:“自从有了秦腔艺术社,村上玩牌赌博、搞封建迷信的人少了,人人争当道德模范,个个争做致富能手,村里的风气好多了。”
  有爱相伴苦犹甜
  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而她恰恰相反,任村干部以来,丈夫陈明一直在她背后支持着她。她当选为村主任后,陈明就放弃了生意,默默无闻地做好妻子的“贤内助”,每当她为村里的事忙到晚上十一二点,陈明就去接她回家;她四处奔波寻找项目,引导群众发展产业,丈夫一直陪在她身边,为她排忧解难,给她打气壮胆。
  2018年4月,王云霞被任命为盘龙寺村支部书记,她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也更离不开丈夫的支持。
  盘龙寺村项目很多,每天村上5名干部忙得不可开交,批复的产业建成后,她没有时间报送资料,丈夫就帮她报送资料,跑指标;茯苓菌棒要验收,丈夫替她当质量监督员。2017年9月,村上搞工程,办公楼院子里堆放着建材,她晚上住在办公室内看管,除了害怕之外,更担心的是材料被偷,陈明晚上就陪着她,和她一块看管物资材料。三年多来,她在工作上不知出了多少汗,流了多少泪,经历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都是丈夫默默地陪伴着她。有时候,工作不顺心或是受了委屈时,她就向丈夫抱怨,觉得自己当初不该接手,可随着村上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民收入稳步增长,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王云霞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始终用一颗赤子之心,真心实意为群众谋福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6年她当选为县人大代表,被柞水县委、县政府评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17年被柞水县政府评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