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8年07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商南“三产联动”筑起增收支柱
特约记者 李治军
文章字数:1524
  陷入贫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贫困户增收主要靠什么?如何保持长期稳定脱贫?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商南县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实际,创新推行“一产借还、二产加动、三产建带”的“三产联动”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宜山区县的产业精准脱贫之路。
  精准施策创出新模式
  抓问题首要的是抓关键。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不同的致贫原因,商南县逐产业创出新的发展模式。
  一产推行“借还”模式,主要针对有劳动力、有发展意愿,但缺资金、缺技术的贫困群众,采取“政府担保贴息、企业赊本让利、群众先行发展、收益免息还本”的方式,由企业批量生产初级产品,先赊借给贫困户进行管理,待到产品成熟变为商品时,再由企业回购。二产推行“加动”模式,主要针对有劳力、有资源,但缺技术、缺土地、无条件发展农业产业的,采取“政府推动+园区拉动+企业带动+农户联动”的方式,由企业建设代工厂、代工点,吸纳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三产推行“建带”模式,主要针对靠近景区、靠近园区、靠近美丽乡村,有资源的贫困群众,按照“建精品景区带美丽乡村、建电商平台带农产品销售、建合作机制带身份转变”的思路,采取“政府主导、招商引资,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受益分红”的形式,把农民手中的山林、民房等资源折资入股企业,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成股民;或者发展电子商务,让农特产品变成网上“抢手货”,拓宽贫困户的增收渠道。
  这些新模式“因户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降低了贫困户增收的成本,打破了以往产业单一、收入少的旧格局。
  破解难题畅通发展路
  为确保新模式转换新动能、焕发新生机,切实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商南县着力破解三个难题。
  破解资金短缺难题。积极推动农村清产核资、资产确权办证工作,让群众通过抵押宅基证、房产证、林权证等获得贷款。发放贴息贷款,解决他们发展产业缺启动资金的问题。县财政每年列支产业专项基金,按照“能人带穷人”理念,实行“龙头企业+产业基地+贫困户”的利益链接机制,补助企业、示范合作社、大场大户、产业基地等,带动贫困户增收。加大力度对发展产业的贫困户进行扶持补贴。其中,一产方面,对参与“借袋还菇”的贫困群众,每发展一袋食用菌补助0.5元,最高不超过5000元;对发展“借鸡还蛋”的,每只补助5元(3元补到企业,2元补助到户)。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文件,对农业脱贫主导产业在基地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
  破解产业发展缺“火车头”问题。为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与一个市场经营主体链接,先后出台《鼓励企业参与脱贫攻坚的决定》《进一步扶持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积极吸纳企业和合作社参与到脱贫攻坚中,着力在政策扶持、服务跟进、项目倾斜、资金投入上做到“四个优先”,让它们真正成为脱贫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并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建设产业基地,回收产品,实施加工,保障销售,带动周边的贫困户。
  破解体制束缚难题。该县在农村全面推行“三变”改革,灵活体制,引导鼓励贫困户流转土地,或以土地、资金等入股,助推脱贫产业规模化发展。
  效益凸显群众稳增收
  新模式“配上”新机制,犹如“一汪活水”,让商南县贫困群众的产业脱贫之路充满生机,实现了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双赢”目标。截至目前,商南县实施“三产联动”已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13.9亿元,发放贷款2.3亿元,建成24家龙头企业、16个现代农业园区、189个产业基地,发展合作社385家,打造出3条“产业经济带”,带动1.11万名群众通过发展“茶、菌、果”等产业稳定脱贫;吸引4076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成功创办企业154个、个体工商户3922户,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5526人,占贫困劳动力总数的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