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样板
文章字数:1879
何春红 刘端鹏
现如今,走进商南县金丝峡镇王家坡农庄,映入眼帘是花儿在招展、鸟儿在觅食、鱼儿在嬉闹、游人在漫步。在这里,可以呼吸清新空气、静听溪流轻唱、品尝农家风味……犹如走进一个世外桃源。这是金丝峡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出的乡村振兴美好田园画卷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金丝峡镇围绕天更蓝、水更绿、山更美目标,以旅游扶贫为核心,以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为切入点,促进农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解放思想,激活乡村振兴原动力
一项工作开始实施的时候,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金丝峡旅游环线提升改造的时候也不例外。
2016年4月7日傍晚7点,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时刻,王家坡组33户群众如期来到村民李峰家的庭院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听说要征用我们的土地,土地征了,将来我们咋生存呀?”“要流转房屋,统一打造?那我们住哪里呀?”不时从人群中传出抱怨声。
“各位乡亲,请大家静一静,我是咱镇的书记郑祎春,刚才我听到了乡亲们的顾虑和疑问,今天就是来给大家说道说道这个事儿的,为啥要打造咱们这个村庄,打造以后将来如何安置、如何生存等问题,今天开这个群众会给大家一个交代,让老乡们吃个定心丸……”金丝峡镇党委书记郑祎春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现场答疑解惑耐心细致地与群众交流。
郑祎春已记不清这是多少次给群众做思想工作了。一次一次,通过不懈努力,群众思想得到了解放,发展得到了支持。
如今,18公里旅游沿线上处处是美景,一排排干净整洁的前坪美食街飘散着农家风味,一层层落差鲜明的古朴民宿院落融合着现代气息,一幢幢整齐划一的农家乐迎来送往游人,一个个如诗如画的农庄破茧而出……与葱葱郁郁的青山绿水遥相呼应,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慢慢展开。
优化环境,筑牢乡村振兴硬支撑
金丝峡镇兴隆村是该镇唯一的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达38.9%,属于典型的山大沟深、交通闭塞的村庄。
为解决发展问题,镇村干部绞尽脑汁,最终提出从环境整治做起,“只要把环境搞上去了,水源干净了,人畜饮水也就安全放心了,还有通村到组入户路要是通了,我们就不愁发展产业,甚至可以说,一些招商项目都能有着落。”兴隆村党支部书记段军安说。
说干就干,短短一年,兴隆村一改过去的脏乱差面貌,呈现在眼前的是宽敞整洁的通村路,四通八达的通组入户路,清澈透明的溪水,整洁漂亮的农家小院……在环境美化的同时,各项产业也得到蓬勃发展,沿路望去是新兴菊花、葛根产业基地,处处看到的都是气象万新的场景。
为筑牢乡村振兴“硬支撑”,金丝峡镇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人居生态环境入手,在全镇范围内修通主干路5.88公里,通组路62.81公里,改厕改圈1257个,安装太阳能灯728盏,修复河堤17.5公里,修建蓄水池870立方米,铺设管网30.83公里,危房改造266户,墙绘7562平方米,修建花池599个、环保垃圾屋20余个、文化广场1.3万多平方米,对农家乐进行全方位提升,对古街立体式布局,对农庄多点位打造,已经形成集吃、住、游、玩、购、娱为一体综合性休闲度假区,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旅融合,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走进金丝峡镇,享受太子坪激流勇进暗河漂流,品尝富裕沟纯手工琼浆玉液,体验白玉河口水杂果采摘,回味二郎庙纯正土蜂蜜,手捧西湾茶叶丝丝飘香……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农旅融合发展业态的引领。
金丝峡镇依托5A级景区,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种植核桃、板栗、香菇、茶叶、水杂果,养殖中华蜂、散养鸡、冷水鱼,利用“金丝十三花”著名商标品牌,将农特产品与旅游发展有机融合,形成“旅游+品牌+产品+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以二郎庙村为例,该村按照“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发展模式,探索出以“支部引领、党员带路、产业到户”发展思路,成立了二郎庙优蜜谷蜂业合作社,在电沟建成占地20亩养殖基地,养殖中华蜂380箱,带动贫困户23户65人。以二郎庙蜂蜜养殖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发展中华蜂养殖2000多箱,与商洛盛彩包装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对生产出来蜂蜜进行加工、包装,投放到旅游沿线农家乐、农特产品专柜、扶贫爱心超市,实现年产值300多万元。
今年以来,全镇农业脱贫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累计新建茶叶、核桃、板栗3240亩,种植中药材4100亩、食用菌803万袋,养殖中华蜂1505箱,林下散养鸡3万多羽,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冷水鱼20万多尾。
为解决销路问题,该镇采取“网店+实体店”线上线下方式,积极打造电子商务一条街和“金丝十三花”旗舰店,拉动农特产品双重销售,实现了农旅无缝融合,推动了脱贫产业持续发展,打造出了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真没想到呀,现在是房屋更漂亮了,环境更美了,游客更多了,乡亲们也腰包鼓了。”太子坪社区群众严德成谈到近年来的变化时,开心得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