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新思维创出产业扶贫新路径
文章字数:1256
本报讯(陈维智)近年来,镇安县立足县情实际,用活政策引路子,做强产业立柱子,多元增收赚票子,探索出一套政策定方向、三大模式保收益、五项机制强保障的“135”实践路径,实现了从田间到车间、输血到造血、单干到抱团、漫灌到滴管“四个转变”。目前,全县十大产业规模达到122万亩,联带贫困户15145户51346人,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以上。
一套政策定方向。镇安县出台“三带四联”实施细则和土地林地流转、扶贫龙头企业选定、财政涉农产业发展资金参股经营等六个配套办法,农业特色产业三年振兴计划等系列文件。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思路,优选精选“6+4”产业项目,做大茶叶、蚕桑、食用菌、中药材、油用牡丹、红豆杉六大特色产业和林果(核桃、板栗)、魔芋、白山羊、烤烟四大传统产业,实现每村都有一至两项产业,每户都有两个以上长短结合增收项目。根据东中西三大片区特点,科学规划“两园四带”产业布局,形成以包茂高速和211国道、345国道为轴线,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农产品商贸物流集散带;以金台、云盖寺、木王、塔云山四大景区环线为轴线的农旅融合产业示范区和十大农特产业发展区。
三大模式保收益。县上建立自主发展、产业托管、入股合营三条增收渠道,创新产业扶贫“三大模式”,让农民成为农村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上的最大受益者。探索“园区+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引进龙头企业进入园区从事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在镇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规模化抱团发展,全县依托4个省级产业园、7个市级示范园,组建合作社150多个,带动2300多户贫困户稳定增收。探索“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企业引导能人大户组建合作社,既保证了企业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又让贫困群众在发展产业各个环节上直接受益。探索“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合作社直接与企业签订合同,实行订单生产,全县扶持和发展159个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参与产品供销,使农户成为产业链条的“第一供应商”。
五项机制强保障。镇安从制度设计、配套措施、服务保障等入手,建立机制,支持产业发展不脱轨不跑调。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深化“三带四联”,把相关的政策集成在一起,将分散的资源资金捆在一起,将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紧密联结在一起,通过合作经营、入股分红、订单收购、劳务增收、反租倒包等帮带方式,将贫困户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全县联产8621户24140人,联业6198户17359人,联股9762户27335人,联营1257户3960人。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县上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发放产业奖补资金1.63亿元,实施全方位、精准化、系统化的政策补助,靠政策驱动、资金撬动、激励推动来引导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技术服务机制,成立技术服务110指挥中心,组建12支产业技术服务队,开展技术培训2.5万人次,确保每户有一名实用技术明白人。建立领导包抓机制,县级领导包抓10个脱贫产业和园区基地,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建立风险防控机制,通过建立贷款筹备金,为农户购买“农业综合保险”等,有效规避产业扶持资金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强农户抵御和防范自然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