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庄的变迁
文章字数:3123
商南县试马镇大坪村的田家庄,坐落在312国道南边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里,距离商南县城10公里。庄子东边百米处,有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沟,就是“丝铺”。这个老庄子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前前后后经历了曲曲折折的兴衰变迁。
这里,山清水秀,群峦叠嶂,气候宜人,鸟语花香;这里,民风淳朴,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村风文明……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
田家庄的历史渊源
南宋末年,元兵南下,攻打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右丞相陈宜中为保住南宋江山,即赴占城(今越南)借兵援救,但对方见元兵队伍强大,而且已失去最佳战机,便婉言谢绝。等陈宜中从占城回国后,元兵已占领都城临安,并下令捉拿南宋朝廷主要官员,他只好改名田梦罴,隐居湖北蕲春大同乡久长山中,最终逃脱了元兵的追击,才保住一家人性命。清朝乾隆初年,田梦罴第十七世孙田志龙携家人,由蕲春县大同乡久长山迁居至安徽省太湖县孝义乡大水源。由于当地人满为患,为了响应朝廷迁徙令,第二十世孙田启高、田启文兄弟俩携家人又迁徙至陕西,沿途以讨饭维持生计。
据田氏家谱记载,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暮春的一天,田启高和家人徒步来到商南县试马寨大坪村,忽然发现一处风水宝地,群峦绵延,绿水环绕,犹如凤凰展翅,气象奇特,便在这里伐树搭棚,居住下来。
田启高治家有方,在老家蕲春县大同乡仅有的几条田氏家规基础上,结合田氏家族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了《田氏家规13条》《田氏戒条14则》,教育家人严格遵循。在弘扬良好家风的同时,他盘算着如何发展家业,振兴田氏家族。经过观察,他发现周边有不少桑树,心中一喜:在安徽太湖和湖北蕲春生活时,田家不都是靠养蚕为生吗?何不在这里栽桑养蚕、纺线织绸,经营制染作坊呢?他就雇了些人,先是到附近山上找桑树挖回来栽植,后来觉得数量太少,又试着育桑苗。几年后,方圆2公里全成了郁郁葱葱的桑园,他又按太湖老家的方法,开始养起蚕来。起初,因不少桑叶都发白霉,蚕虫繁殖缓慢,造成很大损失,他细心研究,发现为病菌所感染后,就把采回来的桑叶全部运到村子东边的一条沟里保管,并在这条沟里重建作坊。这条沟无人居住,群山环抱,山峦照应,沟里沟外不但有茂盛的桑树,还夹杂着挺拔的翠竹,把整个沟壑装扮得错落有致。田家人便就地取材,伐竹编筐,以筐装桑盛蚕。
由于田启高在太湖老家就是养蚕能手,掌握了丰富的养蚕技术,又勤于管理,全家人吃苦耐劳,对雇佣的几名村民也很善待,蚕养得又大又肥,收获的蚕茧浑圆质优。他又对村里手脚麻利的妇女进行培训,教她们抽蚕吐丝、纺线织布的方法。没有纺线车,他就自己设计图纸加工;没有织布机,就回老家蕲春请来匠人制作。不到两年时间,纺线织布作坊、印染作坊就建起来了。几年后,这里纺的丝线、织的绸缎堆积如山,引来外地客商青睐,其中有一个江苏绸缎商人赵四海对大坪田氏绸缎特别欣赏,在作坊里转了又转,看了又看,还对周边生态环境、人文环境进行了一番详细的考察,将田家作为长期合作伙伴,包销包卖田氏绸缎。
于是,这里加工的田氏绸缎沿丹江水运进入汉江再入长江,最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长途航运到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广受喜好。田氏的养蚕织布作坊成为试马寨第一家手工业作坊,远近闻名,田氏家族也成为富甲一方的大财主。
田氏大房公子田荆庭(亦名田紫荣)因受家庭桑农事务作坊的熏陶,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考入商洛农业甲等学校,专学农桑。田荆庭聪明过人,读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每年暑假回家,都在作坊里举办栽桑养蚕培训班。后来,田荆庭受商南旅京学生影响,千里迢迢赴京求学,以求深造。
在北京求学的田荆庭,很快便考入北京高等警官学校,后因学业成绩优异又考入北京国际大学,并受中共先驱李大钊影响,秘密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成为商南乃至商洛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组织、参与了著名的“五卅学生运动”。这个时期的学费、生活费和活动经费,全靠家里养蚕织布来供应。随着时局不断发展,田荆庭功成名就后,被录用到国民党南阳军区司令部当副官,一年后回商南创办教育事业,担任国民党商南县政府教育科长。他利用陕西省参议员的特殊身份,创办商南县职业学校、农桑学校、南街女子小学、县立初级中学(县高级中学的前身),并在县职业学校开设桑蚕专业,兼任校长,亲自给学生讲授栽桑养蚕技术,培养了一大批栽桑养蚕的技术能手。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初夏,担任国民党县政府教育科长的田荆庭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带领学校桑蚕专业的全体学员,专程回到自家的养蚕织布作坊进行实习,现场给学生传授养蚕织布技术,并在宣纸上乘兴写下了遒劲的“丝铺”二字,将这个作坊取名为“丝铺”。家人制作了一幅牌匾,悬挂于作坊的最醒目位置,还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这一时期,商南县境内桑蚕业发展较快,很多地方都栽有大片桑园,养蚕织布造绸缎。丝绸在当地成为奢侈品,只有大财主才能穿上用绸缎做的衣服,是富贵的象征。
后来,由于县境内大旱不断,蝗灾连起,百姓生存维艰,更无桑叶喂蚕,田氏桑园和丝绸作坊从此落败,家业堕衰,随转行种田。这个时期的田荆庭已成为国民党统治时期商南县的上层人物,可以靠政府俸禄养家糊口。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春,日本侵华战争的炮火打到邻近的河南省西峡县八庙村,商南依稀能听见飞机大炮的声音。为了躲避战乱,田氏桑蚕绸缎作坊也随着战争的临近而被舍弃。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商南境内土匪盛行,胡作非为,滥杀无辜,一群顽匪干脆点了几把火把大坪田家庄的上、中、下三处徽派结构的四合院及田氏绸缎作坊全部烧掉。田家庄从此成为一片废墟,一蹶不振,田氏家族各户的生活更是跌入谷底,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地人为纪念兴盛了二百多年、远近闻名的桑蚕丝绸作坊,就把这个地方也称作“丝铺”。
田家庄的新生
解放后的田家庄,百废待兴,田氏家族继续发扬良好的家风家教和严格的家规家训,艰苦创业,勤劳耕耘,遵纪守法,日子慢慢有所好转,但仍然过着“养鸡为换盐,养猪为过年,数年不更衣,一日求三餐”的半温饱型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逐步铺开,国家对农村集体土地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有效发挥。田家庄也和全国各地农村一样,土地到户了,产量提高了,余粮积累了,首先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后来,随着农村改革的全面深化,党的惠民政策不断出台,老百姓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比如,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民原来应该负担的“三提留、五统筹”和“农业两税”,农民没有经济负担了,国家不仅不向老百姓收钱,还不断地给老百姓发各种补助、补贴,家家有存折,户户有银行卡,老人看病有农合疗,孩子上学不收学费还享受生活补助。田家庄人的日子越过越舒坦,经常笑得合不拢嘴,幸福写在脸上。
如今的田家庄,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春风化雨式的哺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上借助精准扶贫的强劲东风,推行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把上千亩土地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由县上茶叶公司统一租赁,建成了千亩现代茶叶示范基地和休闲观光采摘园,村民既能收到租金,又能常年在茶园里务工挣工资,还能分得股金,这真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大坪河两岸东西延伸的两条宽敞的柏油马路,一条是富民产业路,一条是幸福生活路,向人们述说着田家庄越来越广阔的未来。
田家庄这个美丽乡村的建成,既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也得益于田氏家族代代传承下来的严格的家规家训和良好的家风家教。这里的田姓家族重现昔日的兴盛景象,现已发展到40多户,有在外包工程的大老板,有供职于国家机关的公务员,有站在三尺讲台上的人民教师,还有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一半以上的家庭用上了空调和电冰箱,购置了小轿车。田姓人丁兴旺,子孝孙贤,家规严格,家风清正,富足和谐,家家户户住着小洋楼,享受着幸福安康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