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8年08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脱贫致富的典范
文章字数:1817


   何勇 廖娟
  他是一名勤劳能干的农民,却因家人有病,缺少资金一次次地将“创业梦”深藏心间。贫困户这顶“帽子”带给他压力,也带给了他帮扶干部的关爱。于是,在大家的关心和鼓励下,他大胆迈开了创业步伐,在积极尝试多项产业的同时,瞅准市场,大力发展黑猪养殖产业。两年多的时间,他成了——
  “咱在山上放养的那些大黑猪,喝的是山泉,吃的是苞谷,天天在坡上跑,毛光皮亮瘦肉多,营养丰富口味香,还没等长大,收猪的就撵上门来高价收哩。”近日,看着面前一头头活蹦乱跳的大黑猪,洛南县三要镇罗村东沟组贫困户苏明忠一边用手背抹着脸上的汗水,一边自豪地对笔者说。
  干部引导唤起贫困户致富信心
  见到苏明忠,正是三伏天中午最热的时候。他刚骑摩托车从邻居处买了一袋玉米回来。多年的辛劳和风吹日晒,让他显得又黑又瘦。
  现年58岁的苏明忠是三要镇罗村东沟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儿子智力发育有点迟缓,妻子张瑞娥因患脑梗而落下残疾,多年来行动不便。2014年,苏明忠翻箱底、借外债,勉强凑了8万多元给妻子治病,至今还没还清账。勤劳能干的苏明忠因缺资金少项目而靠着忙时务农闲时打工养家糊口,一家人日子过得相当艰难。
  2016年初,脱贫攻坚的强劲东风吹遍商山洛水,这让苏明忠一家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作为贫困户,苏明忠家自然成了村上的重点帮扶对象。省残联干部张斌来到他家开展结对帮扶。镇村干部也时常深入其家中了解思想动态,掌握生产生活状况。针对苏明忠思想悲观、找不到致富项目、想发展产业却因资金缺乏等问题,各级帮扶干部也想了好多办法。他们在向他宣讲国家扶贫优惠政策的同时,以周围成功创业的人和事为例,鼓励他树起生活的勇气,并一起探讨产业发展思路,开展扶志扶智教育活动。渐渐地苏明忠发展产业有了信心,他干活有劲儿了,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初步试水多产并举有收益
  2016年8月,村上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动员群众发展养蜂产业,苏明忠第一个报名参与。省残联筹集资金8000元为苏明忠购进土蜂10箱。有了致富项目的苏明忠,一边参加养蜂技术培训,一边像照管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照管自家的土蜂,翻箱、通风、清理、补糖浆,每天守在蜂箱旁。在他的精心呵护下,10箱土蜂成功越冬,并再增加新蜂7箱,养蜂总量达到17箱,采收土蜂蜜30多公斤,蜂蜜总产值达3000多元。
  初次创业成功的喜悦,给了苏明忠太多的动力和希望。他仿佛回到了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为了增加收入,尽快脱贫,他在自家的土地和荒山里埋上了200窝茯苓、200窝天麻,栽植了桔梗、黄芪、丹参和连翘。春天过后,漫山遍野的中药材郁郁葱葱,煞是好看。而这在苏明忠看来,那全是满满的希望。黑猪养殖特色产业挑起脱贫大梁
  东沟组地处沙河北岸,山大林密,空气清新,人口相对稀少。在这条沟里发展生态养殖是难得的好地方。2018年春节后,他把有意发展生态养殖的想法告诉帮扶干部,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为给全村贫困户脱贫攻坚带个好头,做好示范。村两委会多方协调征得荒山林地5亩,又通过三要镇和驻村工作队等与镇信用社多次沟通协调,信用社很快为其发放贴息贷款5万元,加上自己筹借的5万多元钱,苏明忠的生态放养场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建成了。春天刚过,第一批50只仔猪就进入生态放养场开始放养。为了照管好这些宝贝疙瘩,苏明忠起早贪黑,白天黑夜奔波于家和放养场之间。早上、中午和下午,苏明忠都会定时定量给猪仔们投撒苞谷、喂水,赶着它们去林地。一有空,他就会到放养场查看黑猪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清理场地粪便,喷洒消毒药水。有时候实在忙不过来,他干脆将孩子他舅请来帮忙。同时,他积极联系帮扶干部、邀请农业技术人员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确保自家的黑猪健康成长。看着黑猪一天天长大,苏明忠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如今苏明忠放养的黑猪最大的已超过120斤,而且有几只母猪还怀上了猪崽呢。照这样发展,苏明忠家今年收入3到5万元不成问题。
  “真心感谢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感谢省残联和县、镇、村的帮扶干部,没有他们哪儿有我的今天啊!”面对笔者,苏明忠发出这样的感慨。看到自己脱贫在望,苏忠明又有了新的想法,他笑着说:“明年扩大养殖规模,把仔猪发放到村上其他贫困群众手中,等黑猪长大后,我再出钱回收,带动大家一起脱贫,一起致富……”
  以产业带动发展,以产业实现脱贫,苏明忠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生态养猪产业,在自己脱贫的同时,给其他贫困户树起了不等不靠、产业致富的标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探索与践行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