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平凡中的坚守与奉献
——记洛南县景村镇八一村党支部书记刘新弟
文章字数:1627

  见习记者 张珍珍
  9月的早晨,在洛南县景村镇八一村,满地的烤烟叶在阳光下泛着金黄色的光泽,村民们都在忙碌,他们把掰好的烟叶扎成捆,村支书刘新弟正在村委会和村民商议明年种烤烟的一些事。
  今年55岁的刘新弟是一个扎根基层工作了20年的村干部,1983年高中毕业后,为了使贫困的家庭走出困境,头脑灵活的他养过猪,开过车,做过木工、瓦工,后来成了包工头,收入颇丰,家庭富裕起来。当时,村上老一辈的干部在为村里寻求致富发展机会时,看中了能干的刘新弟,就劝说他担任村干部,他再三推脱。“当时我考虑一旦接受村委会的工作,肯定会占用自己大部分时间,我还想趁年轻多挣些钱。”刘新弟笑着说。但当他看到一下雨就满是泥泞的村路,容易起火断电的木头电线杆,生活依然贫困的乡亲们,刘新弟没有再推辞,1999年他走上了带领群众一起致富的村干部岗位,这一干就是20年。
  20年里,他始终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积极开拓致富门路,带领群众奔小康。而今,刘新弟紧跟农村改革步伐,积极运用所学知识经验,引领“三变”改革,通过流转土地、贫困户入股等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带动产业发展,使八一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烤烟是八一村群众经营多年的基础产业,但一直是分散经营,由于缺乏专业技术指导,产量不高,销售困难,群众顾虑颇多,导致全村烤烟种植面积骤减,农户失去了脱贫产业支柱。面对这种现状,刘新弟积极促成成立了八一村惠农烟叶合作社,合作社给群众提供烤烟炉、运输车、压缩机等设备,并与市烟草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签订供销合同,这些措施激发了群众种植烤烟的信心。同时,合作社成立农耕服务队,将村上的贫困户纳入其中,每户仅劳务一年能收入一至两万元,年底还可分红近2000元。残疾人吴有民的老母亲常年在烤烟地务工,年收入1万多元,再加上3000元的入股分红,母子两人生活不成问题。
  肥料是种植烤烟一项较大的成本支出,有一次,刘新弟听人说可以用烟秆做成烤烟有机肥,变废为宝,他特别激动,说干就干,到西安、大荔等地的有机肥厂参观学习后,立即在村上流转土地35亩筹建有机肥厂。一开始没有资金,刘新弟带头,并动员村委会成员每人拿出一万元入股,建起了有机肥厂,用烟秆等植物秸秆为原料,使原来的“垃圾”变成了赚钱的原料。目前,有机肥厂单就烟秆一项,可实现年产值100多万元,不但壮大了集体经济,还为群众提供了增收渠道。现在,八一村有机肥厂生产的烤烟肥能够供上村里烤烟种植所需,质量也好。刘新弟信心满满地说:“我们下一步打算扩大有机肥生产规模,争取覆盖全国市场,还要研制花卉、辣椒、蔬菜等专用肥。”
  八一村背靠九龙山,面临鹿池川道,著名的“洛南八景”之一“鹿池夜月”就位于此。刘新弟外出考察期间,对柞水、丹凤县发展旅游产业非常羡慕,他希望八一村也能以人文资源为切入点,配合旅游公司和附近的玫瑰小镇,发展旅游产业。目前,八一村已经拓宽了绿道,修建了景观廊桥,铺设了自行车道,开办了农家乐,建成游客接待中心,旅游业发展已经步入正轨。
  刘新弟介绍说,八一村的烤烟、红仁核桃、养蜂等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村民们或自己发展产业,或加入合作社入股分红,或务工赚钱,或学起刺绣,或开办农家乐,发展的门路各式各样。平整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院子,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今年年底八一村将实现整村脱贫。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刘新弟自己爱读书,也带动群众一起读书。他在村委会建起了图书室,图书室有农业技术、健康、文学类等书籍3000多册,借书还书的群众来来往往,大家都夸刘新弟是个好支书。为了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刘新弟还订阅了《演讲与口才》杂志,空闲时间他会练书法、学摄影,把村上的变化和美景都记录在他的相机中。
  多年辛劳,刘新弟身体多病,他曾多次想卸下重担在家休养,但村上又无人接替他的担子,面对农村体制改革的重任,在镇村干部的挽留和群众的全力支持下,刘新弟带病坚守在工作岗位。他最忧心的是,当前农村基层干部断层严重,他说:“现在要多给年轻人机会,把年轻人培养起来,接续奋斗,把新农村建设得更好,为群众谋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