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四十年 痴心育桃李
文章字数:1553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蓦然回首,58岁的汪柯来已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辛勤耕耘了40载,从昔日的风华正茂到如今的两鬓斑白,身边的事物也随着他逝去的青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汪柯来家住丹凤县峦庄镇马家坪村红岩组,现在是峦庄镇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家中兄妹5人,他排行老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农村家庭普遍条件差,他家里人口多,想吃顿饱饭都是问题,只能靠着一点耕地填补家用。高中毕业后,汪柯来的第一志愿是当兵,当时手续都已经办妥了,但父母亲却死活不同意他去。“我家人多劳动力少,加上爷爷奶奶一共9口人,是生产队典型的缺粮户。当时的口粮是按劳动工分分配的,没有劳动力、工分少,分到的粮食不够吃,我们家一到年底决算的时候就欠债。”汪柯来回忆道。
当时,他的两个弟弟上高中,一个妹妹上初中,小弟上小学,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汪柯来的父母盼着他高中毕业后就能为家里增加一个劳动力,减轻负担。他左思右想考虑自己家里的实际情况后,毅然决定放弃参军,在家挣工分。恰巧,当年7月公社招考民办教师,就这样在1978年8月,18岁的汪柯来成为一名人民教师。“那时国家给民办教师每月发8元的生活费,生产队每月记30个工分,这样一来我家里的情况就好了很多。”民办教师干了12年之后,汪柯来于1990年8月考入洛南教师进修学校,学习了两年后转为公办教师。回忆起年轻时教书的场景,汪柯来依旧感慨不已。那会儿,学校离家30多里,而且路途崎岖难行,需要翻越一座大山,山里经常有狼和金钱豹出没,每次去学校的路上,他都是心惊胆战。“我所在的学校环境不是很好,土操场、土木结构的校舍,桌椅破烂不堪。”学校只有3名老师,汪柯来带着学生一起抹土坯扎墙,为了让学生有个休息的地方,他给学生做床板,收拾简陋的卧室。看到没有带粮食的学生,他便把自己带去的粮食分给他们吃。“我可以扛一扛,但是孩子们不能饿着。”汪柯来说。
那时候生活条件差,山里的孩子常常摸黑走夜路,一走就是十几里,经常有学生穿着走破的鞋子、带着满脚的泥巴上课。如今的学校,不仅有营养午餐,学校还从以前的土房变成了园林化,一座座教学楼拔地而起,配备高科技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录播教室、多功能室、视频会议室、电子备课室等新的教学设备,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以前的课程是语文、数学、政治、自然和体音美,现在增设了英语、思品、信息技术、安全、科学、综合,地方学校还设有劳技手功制作、小学手抄报等兴趣课。跟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一次次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让小学教育更加丰富多彩,汪柯来感叹道:“生在这个年代的孩子真是幸福啊!”
40年间,汪柯来在丹凤县马家坪公社蒿蓬小学任教两年、蟒岭小学任教12年,后来辗转了两三所学校,如今在峦庄镇中心小学已经任教7年,他的待遇也随着国家的发展一步步得到了提高。“1978年的时候,国家每月补助8元生活费,生产队给记30个工分,1984年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工分制自然消失,民办教师月工资是26元至46元。1992年我转为公办教师时月工资178元,到2000年月工资420元,2006年月工资1800元。”现在加上基本工资、乡镇津贴、山区生活补贴、绩效工资,汪柯来每月有8000多元的收入,40年里月工资增涨了近千倍,这些变化是他以前做梦也不敢想的事!而他的工作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鼓励,先后4次被丹凤县委、县政府、共青团丹凤县委评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辅导员,自2007至2017连续10年荣获县级教学质量管理奖。
谈到自己的成绩,汪柯来只是轻描淡写了几句,他认为作为老师,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才是让他高兴的事。他经常帮学生做课外辅导,学生做不出的题有一天会做了,他会比家长还开心!“曾经教过的学生帅召虎,后来参军去了青海,逢年过节回老家探亲,总不忘来家看望我。”汪柯来开心地说。四十年的风雨兼程,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唯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学生们,才让他深感自豪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