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文章字数:2566
  (上接第一版)
  发展之路独辟蹊径
  我市坚持从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实际出发,坚持高点定位、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全力实施,找准了以特色小镇建设助推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全面开展的新路径。
  坚持特色+产业,突出特质化属性。商洛资源独特而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6.5%,到处天蓝、水绿、风景宜人,“秦岭最美是商洛”享誉全国。历史文化厚重,秦楚文化在此汇集,民俗民风浓郁,是现代文学巨匠贾平凹的故乡。地方特产富集,核桃、香菇、木耳、中药材等质量优越,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旅游景点云集,拥有金丝峡、牛背梁、天竺山等国家5A、4A、3A级景区34个。然而商洛属“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貌,立地条件差,建设用地严重短缺,农村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设施滞后。通过认真分析市情,市委、市政府认为,创建特色小镇不仅利于彰显商洛生态优势和文化特色,而且利于整合土地资源,不但可以优化发展空间,实现农村居民就地城镇化,还可以壮大特色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和农村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领相关人员分别赴浙江、江苏乌镇、牛首山、灵山拈花湾禅意小镇等地进行考察,组织人员参加中省特色小镇建设专题培训班,带领相关人员赴县区进行调研,在充分吸收发达地区建设先进经验、摸清全市情况的基础上,明确了商洛特色小镇发展方向及目标,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秦岭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市上聘请国家一流设计团队,从产业培育到环境面貌治理到建筑风格到乡风文明等方面做出系列规划,做到“适度超前、多规合一”,体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力争用5年时间,创建20个左右“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要素齐全”的宜业宜游宜创新特色小镇。
  实施引导+推动,注重功能化全面建设。为进一步聚集各方力量,我市将国土、水务、环保、卫生、林业等部门支持农村建设相关资金进行整合,统筹用于特色小镇路、堤、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特色小镇建设整体推进。市级每年整合各类资金2600多万元,统筹用于特色小镇建设,县区也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用于小镇建设。2017年全市11个初步建成的特色小镇完成投资110.58亿元,占到年度投资计划的120%,有力推动了小镇建设。与此同时,制定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社会各界投资特色小镇建设。先后在西安、南京举行了特色小镇项目招商活动,吸引了一批客商前来投资建设,2017年,全市特色小镇共实现招商引资42.55亿元,群众也积极投资修缮房屋,各相关单位各负其责,紧密配合,主动抓好建设。
  划定红线+预警,助推纵深化融合发展。防止简单重复,认真落实县级申报、主管部门初核、联席会议提出、市委、市政府专题会议确定的审批制度,防止盲目跟风。全市总体确定20个左右特色小镇为上限,创建成功后,不再新建。防止债务风险,明确政府只能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投资建设的主体必须是企业,要求财政部门加强对县区公共财政的运行监测力度,防止无限制扩大债务上限。并加大执纪问责力度,坚决反对搞政绩工程,盲目举债建设,防止引发新的债务风险。防止资源浪费,市上确定除农业、旅游、体育类特色小镇外,建设规模一般不超过3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控制在1平方公里以内。严控房地产开发,严防引入高污染高耗能产业。
  建立机制+考核,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市上将特色小镇建设纳入全市年度重大项目观摩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畴,每年年底前由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及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视察组,对特色小镇项目实施情况进行量化打分排名,实行月检查、季考评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县区发展综合考评依据之一。经考核,完成创建任务的,继续提升小镇品质,不再列入考核范围;未完成创建任务的,将予以公开通报,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一票否决”,并进行挂牌督办,直至创建任务完成,有力地促进了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着眼辐射+带动,取得明显初步成效。通过特色小镇建设,推动了乡村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提高,截至2017年底,全市初步建成的11个特色小镇就聚集城镇人口12.63万人,加速了农村环境改善,特色小镇范围内的居民房屋修葺一新,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得到发展壮大,一大批贫困户被纳入特色产业生产范畴,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脱贫致富。有力推进了全市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全域旅游蓬勃发展,2017年全市仅乡村旅游人次达171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41亿元,分别比上年度增加了28.91%和40%,分别占全市年度旅游总人次和综合收入的35%和30.4%。同时,产业和人才的聚集,也吸引和拓展了贫困户就业、创业空间。山阳漫川关特色小镇建立了茶叶、九眼莲、黄姜等种植、加工基地,打造了农家乐集群,吸引了326户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解决就业3200多人,其中426人为贫困人口,有力推动了全市脱贫攻坚进程。
  实践经验值得借鉴
  我市的实践证明,只有因地制宜,挖掘优势,整合要素,科学指导,凸显特色个性,才能推动特色小镇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深度挖掘优势,激发潜力。我市在推动特色小镇建设中,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方原有独特历史文化、名人、自然风景、特产等优势资源,不断进行深度挖掘,努力使各项优势更加凸显,使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经济优势,成为小镇的支柱产业,带动群众生产致富,从而有效激发了小镇发展潜能,推动了特色小镇快速发展。
  坚持整合各类要素,凝聚合力。我市特色小镇建设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是因为较好地整合了各方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在建设资金方面,除了运用招商引资、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外,统筹农业、林业、住建、水务、教育、扶贫、环保等各方资金项目,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用于小镇建设。在人力资源要素上,市、县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实行市上抓总、县区具体负责,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到特色小镇建设中来。
  坚持科学有效指导,发挥张力。我市始终坚持科学管理指导,前期调研、规划设计、挖掘优势、发展数量、整合资源、考核观摩等方面均管理有序、科学严谨,赋有前瞻性,同时,规范管理又使全市上下形成一盘棋、一张网,政令反应迅速,促使了特色小镇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突出地方特色,彰显实力。牢牢抓住“特色”这个关键,在产业发展上、文化培育上、自然景观打造上、建筑风格等方面处处彰显独特性,使各个小镇独具一格,以差异性、特色化吸引广大消费者,正是这些独特风貌,使各小镇独具风情,避免了千篇一律,赢得了市场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