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大学教师辞职回乡务木耳,让百亩山地利润由四万骤增至百万元
硕博兄弟的山村扶贫课题
本报记者 赵有良
文章字数:2977
  9月16日,接连几天的绵绵秋雨,让地处山阳县户塬镇牛耳川西沟河流域的百万袋地栽木耳基地的菌袋包上,一下子猛长出猫娃耳朵般大小的黑木耳,远远望去,如同落满了大大小小的黑蝴蝶。这让基地的主人陈兴涛兴奋不已,他接连将拍摄的木耳风景美图,通过微信发给在西安照顾孩子上学的妻子吴珊云。小吴收到后,浪漫地点赞回复:“木耳棒棒、陈大令更棒!”
  陈兴涛是西安科技大学毕业的工商管理硕士生,妻子是西安交大毕业的行政管理本科生。如今,他们又多了一个身份,山阳县关上村的“村民”,流转100多亩土地,栽植黑木耳。关上村是陈兴涛的老家,他们要在这里实现自己的“田园财富梦”,也要帮助家乡贫困家庭实现脱贫的梦想,而地栽黑木耳成了他们的山村扶贫课题。
  出生于1986年的陈兴涛2011年硕士毕业后,就在西京大学任教。早在上大学时,他就和别人合伙开办过教育培训机构,后来自己又开办培训公司,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城里日子过得很滋润。可每次回到家乡,看到乡亲们一年累到头,仍在贫困线上挣扎,心中很不是滋味。特别是身体日渐衰老的父母不愿离乡进城,依然辛苦养猪的状况让他很纠结。 
  2016年11月,陈兴涛和堂弟陈骥一起到杨凌参加农高会,看到木耳、香菇销售得不错,就产生了兴趣。陈骥是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博士生,多年从事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他对陈兴涛说:“咱们老家的环境也适宜搞食用菌,就是缺少领头人,你要是搞的话,咱就能给家乡人寻条富路。”恰巧陈兴涛心里一直有在农村干一番事业的梦想,兄弟俩一拍即合,决定依靠食用菌一起来圆财富梦。
  学校一放寒假,陈兴涛又专门走访了杨凌农学院的食用菌专家,了解到发展代料地栽木耳符合生态保护政策、易贮藏加工、市场行情好、产量是椴木产耳的两到三倍。这更加坚定了他投资发展食用菌的信心。春节期间,堂弟陈骥也回到了村上,年一过完,两人说干就干,先把陈骥家闲置的房子进行了简易改造,购回烧瓶、试管、小锅炉、制袋设备和锯末、麦麸、豆粕等原料,开始了地栽木耳菌袋包的制作试验。陈兴涛也雄心勃勃,在关上村租了15亩地,建起了第一个代料地栽木耳生产基地。
  “万事开头难”。由于条件简陋,他们的菌袋包感染率高,每次总会出现黑片、绿霉、白渍、杂菌等坏菌袋包,不出耳。面对霉变的菌袋包,陈骥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不断调整菌袋包的酸碱度,强化蒸煮灭菌。心里焦急的陈兴涛则外出取经学习,他两次到地栽木耳技术的原产地——东北牡丹江考察学习,还把杨凌的专家请到家里,一起探究坏菌袋产生的原因,经过3个多月的反复试验,他们最终解决了杂菌感染菌袋包的问题。陈兴涛也熟练地掌握了地栽木耳从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培养菌到刺孔、下地、催耳、控制干湿度、采摘、晾晒各个环节的技术。
  掌握代料地栽木耳制种关键技术后,2017年5月,陈兴涛就自筹资金500万元,注册成立了陕西泉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山阳县泉源农民专业合作社,着手在村上建设食用菌生产、种植、科研基地,专门从事食用菌菌种研发、菌袋包生产、种植和食用菌的回收、加工、销售。
  陈兴涛忙着扩大租地面积,准备大干一场,也动员父亲拆除支撑家庭的养猪场,用来发展地栽木耳。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就在栽培的地栽木耳成功摘收一两茬时,9月15日,为拆除猪圈整理栽木耳场地,父亲掮檩上台阶时摔倒,被粗实的檩条重击后当场去世。当时,身在西安的他听到电话中母亲的哭诉,腿发软,脑子中一片空白。
  父亲的去世,让陈兴涛痛不欲生。他搞食用菌原本是想给父母找份轻松挣钱的营生,让村里和父母一样的人不再外出辛苦讨生活,可万没想到竟让父亲搭上了性命。他守灵8天安葬了父亲,接连几天,整夜难眠,几乎没有了再搞下去的勇气。可一想到山里有多少人因打工把命丢在矿上,有多少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照看,心中很是纠结。两难之时,妻子站在了坚决支持的一方,一再开导他,既然已经选择,就要坚守和付出。
  为了加快推进地栽木耳大田规模发展,兄弟俩进行了明确分工:陈骥主要负责黑木耳地栽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平菇室内栽培技术研究等。陈兴涛则走村串户,上坡下田宣讲地栽木耳生产技术。妻子吴珊云在户塬镇党委的支持下,在公司成立了党支部并担任书记,主动抓好党支部自身建设,配合公司做好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协调对接工作,成为发展食用菌的“得力助手”。
  陈兴涛还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倪旭、卢德成两位博士加盟公司,指导研发推广玉木耳、灵芝和羊肚菌等珍稀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培训员工熟悉土壤、气候、温度、湿度等因素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聘请两名东北食用菌专家为公司生产顾问,指导工人做畦、摆袋,做好田间管理,及时解决出耳到采收期间菌包可能出现的病虫害。
  人生选择很多时候有偶然性,但只要坚守梦想,就会守来春暖花开。在许多大学生的眼里,陈兴涛是个“上可商业谈判,下能挖坑埋线”的务实能干人物,他扶贫家乡的情怀吸引来更多追梦人到户塬实现梦想。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的渭南女孩闫敏,河北科技大学毕业的咸阳女孩李元元,宝鸡文理学院毕业的毛娟,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毕业的庆阳女孩姚莹莹等10多名大学生相继加盟,他们或负责产品的销售推广,或负责开展电子商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陈兴涛的选择,也得到了山阳县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公司现已和关上、姬家河、下娘娘庙、西沟等8个村签订了地栽黑木耳种植协议,采取“支部+公司+村集体+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已在西沟流域流转土地100多亩,发展地栽木耳100多万袋、地栽灵芝5万袋。8个村合作社入股企业240万元,公司给每个村集体每年提供不低于5万元的收益分红,并拿出红利的20%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带动邻近村和移民小区100多名贫困户实现原地就业,鼓励贫困户以流转土地、来厂务工、订单种植、资金入股和“园区+村集体+农户”等形式,确保户均增收1.2万元,人均收入3200元。
  谈及食用菌产业发展,陈兴涛充满激情:“与朴实善良的乡亲朝夕相处,忙碌和付出都是一种充实和快乐。能为乡亲脱贫发挥人生价值,感到此生没有虚度。”陈兴涛给村上购置了远程教育电脑设备,给村集中供养点捐款两万元。为解决当地农民缺技术的难题,对确定帮扶的450户建档立卡户,先后组织食用菌管理栽培技术培训6场次,手把手将产品从生产到管理的各个环节教给种植户。
  户塬镇人大主席朱小萍盛赞陈家兄弟为乡亲们脱贫开了个好路子。她说:“西沟流域地处秦岭深处,一亩地种粮产值800来元,除过成本利润只有400元,百亩土地产出的利润仅有4万元,可在泉源公司手上,百亩土地可栽植百万袋地栽木耳,一袋净利润一元,百亩土地就可产生净利润100万元,这真是让土地生金的好法子。”
  西沟村59岁的贫困户胡登贵前多年因外出打工患上了尘肺病,他把土地流转给泉源公司后,既有租金,又到公司干活挣钱,不到4个月就收入7000多元,感激地对人说:“兴涛这娃是咱看着长大的,干事待人忠实,他回来务木耳就是带咱脱贫哩!”
  今年5月,陈兴涛辞去了西京大学的职业,正式回家一心一意地务起食用菌来。陈骥8月份虽然去了美国,仍然牵挂着家乡的食用菌项目,时常通过微信视频了解进展情况。妻子吴珊云还要兼顾打理西安的培训公司,经管孩子上学。如今,陈兴涛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他打算将食用菌产业扶贫带动项目推广到杨地镇、小河口镇、色河铺镇、延坪镇乃至全县,大量发展灵芝和地栽黑木耳产业大户,逐级结对帮扶,通过灵芝和地栽黑木耳种植、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带动更多贫困户加入到地栽黑木耳和灵芝种植产业中来。(摄影 徐世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