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稳定收入机制 多措并举增收
——我市实施“五大工程”提升脱贫质量连续报道之一
文章字数:1165
  本报记者 吉文艳
  编者按我市把2018年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年。继春季攻势、夏季行动后,我市发起脱贫攻坚秋季冲刺,以实施稳定收入机制保障、基础设施竣工投运、安全住房达标入住、信息数据科学管理、精品典型创新培育“五大工程”为核心,全面组织开展各项攻坚工作预验收和达标认定工作,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结转有序,压茬推进,全面完成年度减贫任务。本报从即日起,就全市实施“五大工程”提升脱贫质量进行系列报道,敬请读者朋友关注。
  9月18日上午,秋雨霏霏,商南县试马镇郭家垭村村民董晓红送孩子上学后,便匆忙赶往试马中学参加县上的光伏扶贫收益发放仪式,代表580多户参与分红的贫困户发言。董晓红是郭家垭村的贫困户,丈夫早亡,两个孩子还在上学,沉重的生活压在她一个人肩上,曾一度让她丧失生活的勇气。
  入股分红、去村里的扶贫工厂务工、为两个孩子落实教育补助……脱贫攻坚带来的红利让董晓红看到了希望。“今天我领到了3050元,我们娘仨年前的生活费就有了,再加上我打工和做清洁工的补助,收入增加了不少。”董晓红信心满满地说。董晓红家的变化是我市实施“五大工程”提升脱贫质量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市在实施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夏季行动后,发起了秋季冲刺,在如何稳定贫困户家庭收入上持续发力,全力解决事关群众长远发展的增收问题。
  持续深化“三带一创”产业精准扶贫,建立健全稳定的产业增收联结机制。我市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按照每县区培育2-3个全链条特色产业的要求,着力培育农业、光伏、电商、旅游、农产品加工5大扶贫产业体系,有效提升产业扶贫质量。全市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了诸如商南县“先借后还”、洛南县财政投资“折股量化”等一批可借鉴的产业脱贫示范点,有力提升了主体的带贫能力。加速推进“三变”改革,全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农村“三变”改革“521”行动,争取财政资金1.9亿元注资420个村,印发村集体经济项目管理文件,加强财政资金使用指导,纠正股权设置中集体权益股、发展股混设和贫困户独享财政注资等问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发挥市县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中心调度作用,召开产业脱贫技术服务工作推进会,推动13个市级产业脱贫技术服务专家团包县服务,组织职业农民、农村能人开办“田间课堂”“农民夜校”,做到技术帮扶精准到人。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不断深化农产品营销推介,强化品牌创建,有效推进产销对接。培育职业农民1964人,开展上门技术服务2860场次,培训服务贫困群众18.19万人。至8月底,通过培育农业、光伏、电商、旅游、农产品加工等5大扶贫产业体系,全市有长线产业贫困户10.16万户,占产业扶持户83287户的122%,有2995个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脱贫,带动6.95万户、21.78万人发展特色产业,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上半年,全市607个村开展“三变”改革,154个村收益分红360万元,惠及15760户贫困户。(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