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玉米
文章字数:1073
田家声
玉米也称番麦、苞谷、玉蜀黍,说明此物属舶来品,非中国产。据资料记载,玉米是明代从墨西哥传入中国的。她一落户中国大地就受到国人的青睐。几百年来,经过中国的农业科学家不断实验、改良,将玉米的产量由原来的亩产一百来斤提高到上千斤,品种亦愈发繁多,记得有野鸡梗、红心白马牙、莫十七、中丹二号、正大、长单、天奥等。
玉米是家乡人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每年收获季节,黄澄澄的玉米穗,足有一尺来长,农人将其辫成一爪又一爪,一排排挂在屋外紧挨墙壁半空横悬的木杆上,或呈金字塔状堆积在场院中,十分壮观。于是,一座座村庄便处处沉浸在一片欢歌笑语之中,人人脸上都写满丰收的喜悦。
玉米营养丰富,含糖量极高,也含有一定的蛋白质、脂肪等,是老幼皆宜的主食。尤其是稀糊汤上边漂浮着的一层白色膜状物,营养更高,俗称“饭油”。困难时期,家乡人每每将那物用勺撇了给营养不良的婴幼儿喝。
苞谷花更是人们喜欢的方便食品。记得儿时冬季,晚上肚子饿了,母亲便从柜子里舀碗玉米,放铁锅里哔哔剥剥一翻爆炒,将炒熟的一锅苞谷花揽在盆儿里,全家人围坐在热炕头一边说笑,一边咯咯嘣嘣地就食,那种其乐融融的气氛令人至今难以忘怀。
以玉米为食材所做的饮食五花八门。诸如:玉米糁糊汤、玉米糁米饭、玉米糁醪糟、玉米粉发糕、玉米饸饹、玉米面鱼鱼、搅团、黄金饼、糊汤面等等,都是寻常百姓最喜欢吃的美食。然而,玉米虽好吃,但在百姓眼里多视其为粗粮,没有白米、细面味长,好吃,这是不争的事实。计划经济年月,粮食凭证(票)供应,居民到粮站购粮总是以三七开成比例搭配,即10斤粮供应七斤玉米糁子(粗粮)、三斤麦子面(细粮)。于是,便显得麦面的身份高贵。那年月家里添了病人或孕产妇,想多买几斤麦子面就得走后门,寻情钻眼批条子。
家乡的土地每年两季轮番种植玉米和小麦。大集体时代家家分得的粮食总是不够吃,好在家乡亦出产水稻,每年冬季,人们将稻子碾成白米(细粮),担到深山换粗颗粮,即一斤白米换二斤玉米,图的是数量多、堆垛大,维持时间长,不至于挨到春荒饿肚子。
自幼生长在乡村的我,吃惯了玉米做的各样食品,养成了嗜玉米为命的食俗。几十年来几乎天天都要吃顿玉米糊汤或糊汤面。尽管如今无论城里人或乡村人,白米细面从不间断,大部分人(尤其年轻一代)对粗粮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可我是另类,没有糊汤就吃不饱饭。记得多年前,我的作家朋友鱼在洋君曾写过一篇题为《胃是有感情的》文章,我的嗜食玉米食品不是对鱼君文章的最好验证么?妻说,我是玉米虫,天生的玉米命。是的,我感恩玉米,是玉米给了我生命,养育了我,自幼养成的天天吃糊汤的习惯便自然而然沿袭了下来,直到生命的最后。
玉米也称番麦、苞谷、玉蜀黍,说明此物属舶来品,非中国产。据资料记载,玉米是明代从墨西哥传入中国的。她一落户中国大地就受到国人的青睐。几百年来,经过中国的农业科学家不断实验、改良,将玉米的产量由原来的亩产一百来斤提高到上千斤,品种亦愈发繁多,记得有野鸡梗、红心白马牙、莫十七、中丹二号、正大、长单、天奥等。
玉米是家乡人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每年收获季节,黄澄澄的玉米穗,足有一尺来长,农人将其辫成一爪又一爪,一排排挂在屋外紧挨墙壁半空横悬的木杆上,或呈金字塔状堆积在场院中,十分壮观。于是,一座座村庄便处处沉浸在一片欢歌笑语之中,人人脸上都写满丰收的喜悦。
玉米营养丰富,含糖量极高,也含有一定的蛋白质、脂肪等,是老幼皆宜的主食。尤其是稀糊汤上边漂浮着的一层白色膜状物,营养更高,俗称“饭油”。困难时期,家乡人每每将那物用勺撇了给营养不良的婴幼儿喝。
苞谷花更是人们喜欢的方便食品。记得儿时冬季,晚上肚子饿了,母亲便从柜子里舀碗玉米,放铁锅里哔哔剥剥一翻爆炒,将炒熟的一锅苞谷花揽在盆儿里,全家人围坐在热炕头一边说笑,一边咯咯嘣嘣地就食,那种其乐融融的气氛令人至今难以忘怀。
以玉米为食材所做的饮食五花八门。诸如:玉米糁糊汤、玉米糁米饭、玉米糁醪糟、玉米粉发糕、玉米饸饹、玉米面鱼鱼、搅团、黄金饼、糊汤面等等,都是寻常百姓最喜欢吃的美食。然而,玉米虽好吃,但在百姓眼里多视其为粗粮,没有白米、细面味长,好吃,这是不争的事实。计划经济年月,粮食凭证(票)供应,居民到粮站购粮总是以三七开成比例搭配,即10斤粮供应七斤玉米糁子(粗粮)、三斤麦子面(细粮)。于是,便显得麦面的身份高贵。那年月家里添了病人或孕产妇,想多买几斤麦子面就得走后门,寻情钻眼批条子。
家乡的土地每年两季轮番种植玉米和小麦。大集体时代家家分得的粮食总是不够吃,好在家乡亦出产水稻,每年冬季,人们将稻子碾成白米(细粮),担到深山换粗颗粮,即一斤白米换二斤玉米,图的是数量多、堆垛大,维持时间长,不至于挨到春荒饿肚子。
自幼生长在乡村的我,吃惯了玉米做的各样食品,养成了嗜玉米为命的食俗。几十年来几乎天天都要吃顿玉米糊汤或糊汤面。尽管如今无论城里人或乡村人,白米细面从不间断,大部分人(尤其年轻一代)对粗粮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可我是另类,没有糊汤就吃不饱饭。记得多年前,我的作家朋友鱼在洋君曾写过一篇题为《胃是有感情的》文章,我的嗜食玉米食品不是对鱼君文章的最好验证么?妻说,我是玉米虫,天生的玉米命。是的,我感恩玉米,是玉米给了我生命,养育了我,自幼养成的天天吃糊汤的习惯便自然而然沿袭了下来,直到生命的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