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中药产业 打造中国西部药都
文章字数:9479
我市中药产业发展形势喜人
商洛市林业局 商洛市中药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商洛地处秦岭腹地,属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的过渡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赋予了全市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境内各种野生中药材广泛分布,被誉为“秦岭天然药库”,自古就有“秦地无闲草,商山多灵药”之说。据普查资料统计,《全国中草药资源汇编》收录的2002种中草药中,商洛就有1192种,其中265种被列入新版《药典》。十大“商药”丹参、桔梗、连翘、五味子、山茱萸、金银花、黄芩、黄姜、牡丹及天麻、猪苓等大宗道地中药材因量大质优而位居全省前列,畅销全国且有部分出口。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药产业发展,始终把中药产业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助推脱贫攻坚的特色主导产业来抓,坚持以打造“商药”品牌、做大做强中药产业、把商洛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现代中药产业基地为目标,紧紧围绕建基地、抓加工、促营销、创品牌、助脱贫的发展思路,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资金扶持,狠抓措施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药源基地发展迅猛。近年来,全市始终坚持把规模化、规范化药源基地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重点,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助推、企业主体、群众参与”的办法,通过大力推行“三带一创”和“三变”改革,坚持走“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订单”的发展路子,积极引导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方式发展规模化订单种植,同时充分挖掘林下潜力,大力推行林药间套、果药间套,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中药材基地建设的快速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商州的丹参、黄芩、桔梗,洛南的连翘、万寿菊,山阳的黄姜、葛根,商南的牡丹、天麻,丹凤的山茱萸、金银花,镇安的白芨、天麻,柞水的五味子、红豆杉等为特色的“十大商药”示范基地。据统计,目前全市中药材总面积已发展到192.53万亩,中药材年产量达到68.66万吨,产值32.91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居全省各地市之首。仅今年1-9月全市就新发展中药材基地32.48万亩,提前一个季度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2018年新发展中药材基地32万亩的年度考核目标任务。
龙头企业异军突起。随着全市药源基地的快速发展,围绕中药材加工和流通的各类龙头企业也如雨后春笋,不断发展壮大。商州的天士力、香菊、森弗,山阳的必康、天之润,柞水的盘龙、欧珂,镇安的瑞琪、宏法,洛南的永皓、雨鹤,商南的旭初等一大批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市规模化中药材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5家,其中产值上亿元企业8家,10亿元以上企业两家。商州、山阳、柞水三县区已初步形成了以医药企业为核心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中药产业的后发优势日益凸显。
“商药”品牌更加响亮。近年来,随着商洛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商药”品牌的知名度不断提高。目前,全市依托各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中医药龙头企业已建立了多家中医药研究中心和产品研发中心,天士力、香菊、盘龙、必康、瑞琪等制药企业自主研发的以道地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新药品已达40多种,全市通过国家GMP认证的制药企业生产线已有40多个,注册商标58个,盘龙牌“盘龙七片”“东秦牌”香菊片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丹参滴丸、香菊片、盘龙七系列产品全国驰名。天士力的丹参在全国首家获得GAP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天士力商洛丹参种植基地获得中国中药协会颁发的“优质道地药材种植示范基地”认定证书,这也是全国唯一获此荣誉的丹参种植基地,天士力的丹参、决明子太空育种技术全国领先,培育出的“天丹1号”和“天丹2号”两个丹参新品种已通过了陕西省新品种审定。
助推脱贫成效显著。中药材种植既是我市一项传统产业,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快速脱贫的短平快产业,种植中药材投资少见效快,其效益远远高于种植一般农作物。据有关资料报道,种植中药材的平均收益是种植一般农作物平均收益的4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支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全国中药材市场持续火爆,各类中药材价格一路飙升,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据统计,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已覆盖半数以上的农户,发展中药产业已使全市3.48万户12.78万贫困人口实现户均增收4800多元,人均1319元,中药产业已成为全市脱贫攻坚的强力“助推器”。
发展成就引人注目。商洛中药产业发展成效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市内外主流媒体多次关注和报道了我市中药产业发展情况。全国九三学社、省政协、省决咨委、省政府参事室、南京市红十字会、南京市卫计委和中国药科大学制药公司、江苏省中医院马鞍山井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药企以及台湾客商先后多次来商洛考察中药产业发展情况。在今年5月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中医药国际论坛举行的陕西“十大秦药”和陕西“十大中药材种植模范基地”评选表彰活动中,“商洛丹参”成功入选陕西“十大秦药”;商洛天士力的“丹参种植基地”、柞水的“五味子种植基地”、洛南的“连翘种植基地”、丹凤的“山茱萸种植基地”成功入选陕西“十大中药材种植模范基地”,受到了本届国际论坛组委会和陕西省中药材协会的授牌表彰。
下一步,商洛中药产业发展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展中药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我市中药材资源优势,以“基地规范化、生产标准化、企业现代化、产品品牌化、产业链条化”为思路,以做大做强中药产业为目标,以提高质量效益和促进药农增收为重点,大力发展“十大商药”基地。同时,加快以天士力为主的商洛高新区生物医药园区、以盘龙制药为主的柞水医药产业园区、以必康制药为主的山阳医药产业园区、以森弗为主的商州荆河工业园等四大园区建设。着力构建中药材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现代流通和“商药”文化五大体系,着力培育壮大药业企业,加快建立完善中药材仓储、物流、交易体系,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打造“商药”品牌,不断增强“商药”竞争优势,强力推动商洛中药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力争到2020年,使全市中药材基地总面积发展到200万亩,药材年产量稳定在60万吨以上,产值突破100亿元,建成规范化药源基地100万亩,使全市中医药产业总产值达300亿元以上。
商州 做大做强中药产业助脱贫
商州区是我国中药材最佳适生区之一,素有“秦岭药库”之美誉。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中药产业发展,始终把发展中医药产业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导产业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出台配套政策,保护野生资源,发展道地药材,着力推动以黄芩、桔梗、丹参、连翘、牡丹等为主的传统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突破20万亩,年产中药材4.5万吨,产值两亿元,农民人均增收600多元,中药材已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
加强组织领导,提高产业定位。区委、区政府始终把中药产业作为脱贫攻坚重要产业,成立了中药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在全区形成了“领导推进、协作带动、技术支撑、资金保障和产业保险”工作机制,出台了卡内贫困户种植普通药材每亩补助500元、种植名贵药材每亩补助5000元的奖励扶持政策。定期召开中药产业发展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产业发展难题,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技术培训,积极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大户,扩大种植规模和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理顺工作机制,明晰发展目标。坚持把中药材作为全区“果牧林药”四大特色产业之一来抓,把由区农业局负责的中药材发展业务转交区林业局承担,在区林特产业发展中心加挂区中药材产业管理办公室牌子,从管理机制上理顺了渠道。坚持把发展中药材与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相结合,突出区域特色和重点,明确了“十三五”末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产值突破7亿元的目标,真正使中药材成为商州区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强化技术服务,扩大种植规模。以药材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区林特产业发展中心为阵地,组织技术力量编印中药材种植书籍3种12万册,先后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36场次,培训药农3000多人次,有针对性地为药材种植重点村选派技术干部,深入一线指导群众种植药材。按照“绿色、道地”的中药产业发展思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筛选出了经济效益好、适合全区大面积种植的丹参、连翘、牡丹、桔梗、黄芩等5大品种,按照“企业(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全区成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及协会16个,吸纳会员5500多人,使全区药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已由2012年的10万亩扩大到目前的20多万亩。
培育加工企业,提高药材价值。围绕打造中国现代中药材产业基地的目标,先后引进、培育大型中药材加工企业,推动中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以陕西香菊制药有限公司为支撑,将原药材加工成中成药,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知名度;以天士力公司为导向,引领群众发展林药套种,不断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以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为牵引,引导群众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发展万寿菊、油用牡丹等中药材,使群众在取得土地租赁性收入的基础上,还能通过就近务工获得劳务性收入,极大地减少了农户个体经营风险。
开展校地合作,增加农民收益。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商州区稀有野生中药材资源,区上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行校地合作,邀请专家教授深入实际调研,在牧护关镇韩峪川建立了西北首个秦贝母繁育试验基地;在陈塬街道办事处上河村开展林药套种实验,在核桃树下套种喜阴、耐涝、市场前景好、经济价值高的款冬花、球盖菇350亩;在市林业科工贸公司流转的山坡核桃园内栽植天麻500平方米,引导群众实行林药套种、发展立体经济,全面提高林药产业经济效益,使中药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增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洛南 中药产业发展亮点纷呈
洛南地处秦岭东段南麓,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连绵大山广茂森林孕育了中药材资源富集之地,素有秦岭“天然药库”之称,中药材产业是洛南的传统基础产业。
近年来,洛南县按照“市场导向、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度规模、规范栽植”的原则,积极实施木本上山,草本入川,全面深化“三带一创”,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抓基地、抓示范、抓龙头、抓创新,开展科技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水平,大力推行粮、林、果、药间套模式,集中力量建设洛源至王岭秦岭沿线和保安至箭杆岭蟒岭沿线百里草、木本中药材产业带,全力加快药源基地建设。突出抓好连翘、丹参、桔梗、黄芩、金银花、天麻、苍术、苦参等道地药材科研示范基地、规范化种植基地、产品加工基地建设,不断完善中药材产业链条,推动中药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目前,全县药材面积已发展到25万亩,年新发展8万亩,GAP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3万亩;在古城玫瑰小镇建成了全市首家中药材交易市场,全县共有药材购销门店55个,从事中药材营销的专兼职人员达1000多人;全县已发展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52家,入社会员9500多户。全县中药产业总产值4.2亿元,其中中药农业3亿元,中药商贸业0.6亿元,中药工业0.6亿元。产业发展涉及16个镇办190多个村3.75万户,农民年人均净增收1160元。中药产业发展呈现五大亮点:一是种植规模逐步扩大;二是骨干品种更加突出;三是野生资源保护不断加强;四是营销体系逐步完善;五是龙头企业建设取得突破。
下一步,洛南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托资源优势,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特点,以产品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实现种植规范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和产业链条化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持续探索推行“三带一创”及“三变”改革产业精准脱贫模式,进一步壮大基地规模,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构建生产、加工、商贸全链条产业体系,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努力实现中药材产业产值大突破,使中药材产业真正成为助推脱贫攻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
丹凤 中药产业助农增收成效显著
丹凤县中药材资源丰富,是中药材天然适生地,境内有各种中药材500多种,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的364个重点品种中,丹凤县就有277种,其中248种被列为国家《药典》的正品药材。
近年来,丹凤县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结合全县现有产业基础、地域特点、自然环境和市场需求,以发展中药产业助推精准脱贫战略为中心,以“十大商药”种植为重点,坚持野生中药材抚育管护和人工种植相结合,兼顾珍稀中药材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科学调整中药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道地中药材,不断扩大药源基地规模,大力培育和扶持中药材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发展山茱萸、天麻、金银花等优势品种,推进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不断提升中药产业的综合效益。
目前,全县中药材产业已初步向基地标准化、品种多元化、产品优质化方向发展。依据产地区域特点形成了五大中药产业示范带,即以寺坪为中心的山茱萸示范带,以铁峪铺、武关为中心的金银花示范带,以竹林关、土门为中心的黄姜示范带,以庾岭、蔡川、峦庄、武关北、龙驹街办北为中心的天麻、猪苓示范带,以龙驹街办、竹林关为中心的天南星、连翘示范带。通过加强与省内外各大医药企业的联系协作,积极推进订单药业和优势药材产业投资,发展订单种植5万多亩,规范化种植面积达60%以上,已建成流岭山区12万亩山茱萸基地,蟒岭山区100万窝天麻基地,“一江三河”流域万亩连翘、黄姜、丹参、黄芩和板蓝根基地等三大特色板块。产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村中药材经纪人和营销队伍逐步壮大,全县已组建中药材专业合作社28个、中药材产业协会53个、中药材购销门店36个,从事药材购销人员187人,中药材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效应日益明显。目前,全县中药材面积已发展到22万亩,药材年产量达两万多吨,产值4.5亿元,人均收入1500元,中药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南 中药产业托起农民脱贫致富新希望
近年来,商南县紧扣国家扶持中药产业政策机遇,大力实施“兴药强县富民”战略,切实把发展中药产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今年以来全县新建桔梗、白芨、连翘、天麻等中药材基地3.5万亩,实施野生中药材科管1万亩,全县中药材总面积已发展到10.7万亩,年产量约7000吨,中药产业综合产值2.5亿元。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发展机制。为切实加强对中药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县上成立了中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与脱贫攻坚捆绑抓,将中药材产业发展纳入“特色农业攻坚战”考核指标,层层落实目标责任,严格考核奖惩。
二是明确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实施。结合商南特点,围绕县域中药材种植历史和山区农民传统种植习惯,确定了312国道、商郧路、郭山路3条公路沿线为中药产业重点开发带,按“木本上山、草本进川”的原则,结合脱贫攻坚,采取科技特派员驻点包抓等多种形式推动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以油用牡丹、连翘等木本药材发展为突破口,大力推进规模化、规范化药源基地建设,重点打造丹江沿岸万亩鱼星草产业带,加快霄龙药业中药饮片加工厂建设。
三是抓建示范样板,带动产业发展。紧紧围绕“国土增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目标,坚持做到镇有示范村、村有重点组、组有典型户,以设施大棚育苗、木本药材进山、林下种植草本和菌类药材为重点,全力打造赵川镇、十里坪镇万亩连翘、油用牡丹基地,清油河镇万亩天麻基地,城关街道办万亩杜仲基地,富水镇、青山镇万亩桔梗、油用牡丹基地等“四个万亩药材示范基地”,对重点镇、重点村的典型户加强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技术要领,培养了一批“土专家”,有力提升了全县中药材基地建设管理水平,从而带动全县中药产业发展。
四是依托项目支撑,完善投入机制。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工程、财政补贴造林等项目扶持中药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发展订单药业,推动中药产业发展;结合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将中药产业列入脱贫攻坚的重点产业,鼓励各镇办引入“三变”机制,将贫困户的资金、土地等资源变成股金投入到中药材合作社或公司,入股分红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发动各帮扶部门给予药农技术、材料、农资、信息等科技扶持,带动贫困户通过发展中药产业实现脱贫致富,使中药产业成为促进全县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的新亮点和新希望。
柞水 “四高”战略发展中药产业助脱贫
近年来,柞水县将中药产业作为“一主两优”产业,推进脱贫攻坚,按照“建园区、抓龙头,建基地、抓示范”的思路,积极推进中药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普惠化富民,真正将贫困户捆绑在现代医药产业链上,实现了中药产业造血扶贫。
高站位推动,增强中药产业扶贫动能。坚持把中药产业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强引擎”,县政府每年设立500万元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中药产业奖补、研发、保护、培育和基地建设,增强了中药产业的扶贫支撑能力。
高起点谋划,优化中药产业扶贫布局。充分利用县内丰裕优特的药材资源优势,结合《柞水县脱贫产业发展规划》,细化完善了《柞水县中药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快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扶持政策,确定了乾佑、社川、金井三大流域为重点发展区域,集中在红岩寺、曹坪、瓦房口、杏坪等镇打造连翘、苍术、药菊、板蓝根四个“千亩中药材示范基地”,不断增强发展能力。
高质量营销,提高中药产业扶贫效益。坚持把质量作为推动中药产业发展壮大的“生命线”,围绕种植、加工、销售、订单等环节,加快板蓝根、药菊、五味子、连翘等18个药源基地建设。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2.7万亩,中药材年产量4.7万吨,产值3.2亿元,药农人均增收1300元。世纪、颐和等82家专门从事中药购销、加工、种植的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群众6200多人。在凤凰、曹坪、石镇、红岩寺等镇办建立了6个中药材收购点,发展购销大户48户,年中药材吞吐量达2000吨,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户均增收5000多元。盘龙、欧珂、铭浩、颐和等制药加工企业吸纳贫困群众就业达1780人,人均增收2000多元。
高标准示范,提升中药产业扶贫水平。坚持把示范引领作为推动中药产业发展壮大的“助推器”,以西川脱贫攻坚主战场为引领,探索发展“三变”改革,大力推广林药间套种植模式,狠抓以“七”类药材为主的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全力构筑“支部+企业+‘三变’”“协会+产业园+贫困户”“大户+基地+贫困户”等药材基地发展模式,不断提高药材种植规模和效益。同时,加快中药产业园区建设,先后建成了盘龙生态产业园、丰北河五味子科技示范园、曹坪银碗板蓝根生态产业园等5个医药园区,引进企业29家,产业项目37个,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激活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潜力,提升了中药产业扶贫水平。
镇安 倾力打造陕南药业强县
镇安县地处秦岭腹地,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十分适宜中药材生长。全县野生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全国中草药资源汇编》收录的2002种中草药中,镇安就有千余种,其中200多种被列入新版《药典》。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全县以建设陕南现代中药产业强县为目标,把中药产业作为特色主导产业来抓,先后拿出专项扶持资金1200万元用于扶持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和流转土地补助等环节,有力地促进了全县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中药产业已覆盖全县15个镇办142个行政村1.05万多户4.2万多人,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2.15万亩,其中藤木本中药材金银花、五味子、杜仲、连翘、丹皮等面积达到4.5万亩,草本中药材柴胡、丹参、苦参、苍术、黄精、桔梗、重楼、白芨等面积达到5.95万亩,菌类天麻、猪苓和其他中药材面积达到1.7万亩。投资1000万元在西口回族镇建成了总面积3000亩的“芍药谷”。积极探索中药材林下仿野生种植模式,在达仁镇玉泉村投资500多万元建成了林下重楼种植基地450亩。联合陕西师范大学选育出的秦白1号和秦白2号两个白芨新品种已通过陕西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年产5000吨的陕西瑞琪药业中药饮片厂已建成投产,并建成了西北最大的年繁育优质中药材种苗两亿株的中药材组培育苗中心。全县两个林麝养殖基地已完成建设任务,其中一个已养殖林麝60多只。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县级中药产业协会,目前会员人数已发展到200多人,在册登记的中药材种植合作社100多个,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45个。今年以来,协会直接带动贫困户3000多户1.2万人增收,户均年增收4200多元。
为了做大做强中药产业,提高中药材工业化转化水平,以现有的陕西瑞琪、陕西中天等龙头企业为引领,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路子,形成了产、购、销一条龙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链条。与高校联合开展野生药材人工驯化,探寻人工栽培新技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今年以来先后开展中药材栽培、市场营销和初加工等技术培训17场次,发放培训教材700多套、宣传彩页6000多份。不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2016年县上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300万元中药产业发展扶持资金,2017年用于支持中药产业发展的资金提高到820万元。成立了中药产业协会,帮助种植户解决种植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不高、市场信息不灵等诸多问题,努力为药农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协调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关系,不断提高全县中药产业发展水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山阳 坚持“五抓”推动中药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山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药产业发展,坚持把中药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来抓,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创品牌、兴产业”的思路,以建设“国家现代中药材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资金扶持,狠抓基地建设,强力推进了全县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县中药材面积已发展到54.3万亩,年产值近20亿元。
一是抓组织领导,增强组织保障。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中药产业作为全县四大脱贫产业的支柱产业来抓,县上成立了中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将中药产业发展纳入镇办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落实了县级领导包片、部门一把手包镇办、技术干部包基地的“三包”责任制,县财政每年预算1000万元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基地建设、企业培育、仓储物流、科技创新、品牌创建、示范推广、新型经营主体扶持等。
二是抓基地建设,促进规模化发展。按照“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种植规范化、品种良种化”的原则和“木本上山、草本入川”的思路,大力推广林下种植、药果间套和订单种植,推行药材种植保险,扩大种植规模,现已建成百亩以上标准化示范基地39个,千亩以上中药材专业村104个,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发展到96个,带动全县发展中药材基地54.3万亩,形成了流岭南坡黄芩(黄芪)、银花——户塬川塬丹参、金钱河两岸薯蓣、鹘岭沿线木本药材4大产业带。
三是抓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条。深化“校企、院企”合作,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中药研究所建立了研发团队,以药为主,开发中药食品、保健品、化妆品、有机化工、肥料、饲料、农药等相关产品33个。必康、天之润、金川封幸等中药材加工企业相继被授予“陕西省科技创新型企业”“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商洛市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天之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确定为“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先后荣获国家创新专利6项,自主研发的《连续逆流与阶段逆流相结合提取丹参酮2A》新工艺荣获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奖。
四是抓龙头企业,培育新的增长点。依托县域工业集中区、必康医药产业园和金川生物医药产业园“三大园区”建设,以必康、金川、德润康、天之润、康靖等中药材加工企业为龙头,加快推进必康医药60万吨现代国家级中药材战略储备库建设,培育壮大传统医药加工企业,引进发展新型现代化中药材加工企业,目前全县中药材医药化工企业已发展到15家。
五是抓电商营销,拓宽销售渠道。加强培育、引进药材营销企业,形成与县内各制药企业、药材公司、药材购销点、个体药贩互补的中药商贸流通体系;利用中国网库、阿里巴巴、一亩田、慧农网等电子商务平台,加强品牌宣传,不断提高全县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宽销售渠道,有效解决了本地中药材“难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