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8年11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新闻战线的新闻战线的拼命三郎
——记“敬业奉献陕西好人”陈晓锋
文章字数:4011


   文/图 秦丹 赵晓翔
  “天地为画布,摄像机是画笔,你用辛勤和汗水,勾勒出洛南人民奋发图强的生动画卷;责任是担当,忠诚是品质,你用智慧和执着,记录了洛河两岸的沧桑巨变。”这是“感动洛南·2017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上组委会授予陈晓锋的颁奖词。今年48岁的陈晓锋,是洛南县广播电视台的一名记者,从事新闻工作的23年来,他源于对新闻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坚持新闻采写,笔耕不辍,用智慧和汗水赢得了同事和领导的赞誉,用忠诚和担当诠释着“人民记者”的深刻内涵。
  “选择了记者,就是选择了执著和艰辛”
  1995年,毕业于汉中师范学院生物教育学专业的陈晓锋被分配到当时的洛南县广播电视局工作。
  第一天上班,领导分配给他的任务就是将一篇年终工作总结改写成简讯,一直偏向理科的陈晓锋一时竟不知从何处入手。他只记得自己当时将那份工作总结翻来翻去,眉头紧蹙,最后还是将文中的黑体字标题提纲挈领地串起来,写了篇工作简讯,这才算给领导交了差。“连我自己都不满意,当时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陈晓锋感慨地说。
  经历了这件事后,积极上进的陈晓锋向局里的老同志借来新闻写作相关书籍,晚上一个字一句话地认真学习,白天反复阅读《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商洛日报》等报刊,遇到好的标题、优美的句子,他就抄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有空就翻开读一读,一些优美的句子、获奖的通讯稿他竟能背得滚瓜烂熟。
  “选择了记者,就是选择了执著和艰辛,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是陈晓锋时常告诫自己的话语。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1996年年底,陈晓锋自费报名参加了《人民日报》举办的第八期新闻函授培训班。他白天努力工作,按时完成采访任务,晚上孤灯相伴,认真钻研指导老师精心批改的习作。
  学会一样技能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才能学精。在随后的工作中,陈晓锋深感新闻事业的崇高和神圣,为了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得到更大提高,他利用工作之余,系统学习了《新闻工作者学习文件汇编》《中国广播奖获奖作品选》《电视摄像》等10多本新闻专业教材。在学中干,在干中学,陈晓锋利用一年多时间系统地掌握了新闻采写的有关基础理论和方法技巧。
  陈晓锋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参加工作后播发的第一条消息。当时景村镇余砭村苹果喜获丰收,群众发展苹果产业热情高涨,陈晓锋决定前往景村镇余砭村采访。在采访和撰稿过程中,陈晓锋牢记吕永顺老师“口勤手勤、不耻下问”的原则,当时撰写的手稿就有十几张,反复修改四五遍才定稿,当看到自己的第一篇新闻稿件在电视台播出后,他心中的那份激动和欣喜不言而喻,感到一切付出都值了。
  “选择了记者,就选择了责任和担当”
  在学生时代的陈晓锋眼中,记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他曾无数次地羡慕过电视里扛着摄像机、拿着话筒、坐在演播室里的记者们,他们是神圣、自由、个性、自信的代名词。当自己真正跨入这一行,并在新闻采编的路上走过了二十多年后,他才真正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切身的体会,才发现这个职业鲜亮的外衣下最真实的内涵,用一个最通俗的词语概括,就是“责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记者是‘社会的良心’”。
  “选择了记者,就选择了责任和担当。”陈晓锋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2012年7月上旬,正是洛南县西红柿的盛果期,然而,洛南县城关镇种植大棚西红柿的菜农却叫苦不迭。由于西红柿价格大幅下跌,大量已经成熟的西红柿无人问津,烂在菜棚内,菜农心急如焚。陈晓锋及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先后多次深入一线采访拍摄,连续推出报道栏目《关注洛南西红柿销售难》,并及时向商洛电视台、陕西电视台送稿。随着《洛南西红柿价跌又滞销菜农急盼客商》等新闻在商洛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和相关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后,外地客商纷纷前来洛南收购西红柿。短短一周时间,成熟的西红柿销售一空,群众纷纷为陈晓锋竖起了大拇指,感谢他为菜农增收帮了大忙。
  工作23年来,每当遇到危难险重的采访任务时,陈晓锋总是冲在最前方。2003年8月28日,洛南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凌晨1点多,熟睡中的陈晓锋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隔着窗户玻璃,室外惊雷炸响,下着瓢泼大雨,“一定有特殊任务!”陈晓锋顾不上多想,立即穿衣出门,撑起雨伞一头扎进雨幕之中。此时的街道全是雨水,成了一条流淌的河,楼房和树木都是模模糊糊的,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借着刚刚开启的路灯微弱的亮光,陈晓锋深一脚浅一脚来到单位,调试好摄像机后,立即投入到抗洪救灾报道之中,一夜无眠。第二天,他又和台上几个同事奔赴重灾区一线现场采访,及时向台上发回了全面、详尽的灾情报道和抗灾自救的最新消息。
  在将近1个月的时间里,陈晓锋克服了种种困难,多次深入重灾区采访。由于路毁桥断,每次采访都是以步行为主,实在走不动了,就让群众用自行车、摩托车捎一程,常常一走就是几十里路,几乎天天如此。每次采访归来,他都是裤腿高挽、两脚黄泥,认识的人见了戏称他为“泥腿子记者”,不认识的人见了,怎么也不相信他是县电视台的新闻记者。
  2003年3月的一天晚上约8时许,洛南县保安镇某林场发生特大火灾。县上主要领导和县直机关近千名干部职工连夜赶往救火。闻讯后,陈晓锋主动请缨,请求前往采访,只见一片火海满天横流,疯狂的火浪一个接一个,张牙舞爪地仿佛要把天空也吞下去,人们纷纷逃离火场,再也不敢靠近。为了拍摄到更清晰更真实的场景,陈晓锋扛着摄像机离火源越来越近,就在他离火头近10米时,忽然间,火焰被一阵狂风压低了,好像海里卷起了浪潮一样朝他猛扑过来,顿感热浪灼人,吓得他扭头就跑。可是,丈余长的火舌借风势迎面扑来,千钧一发的时刻,他只觉得自己被火光中的一个人猛地推倒在旁边的水沟里,熊熊烈焰迅速从身上越沟而过。那次,他虽幸免于难,然而至今回想起此事,仍心有余悸。
  “选择了记者,就选择了忠诚和无悔”
  23年来,陈晓锋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洛南的每一座山梁、每一道沟壑,在采访的时候,只要有好的新闻线索,能录到好镜头,多远的路他都要走,多危险的地方他都敢去。
  2003年除夕,为了拍摄电视纪录片《过年》,真实记录被誉为“洛南原始民居的活化石”的鞑子梁石板房内居住的村民过年的情景,陈晓锋和同事赶往离家30公里的石坡镇李河村。此时,海拔近千米的鞑子梁上,凛冽的寒风呼啸着,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大冰窖。摄制组人员冒着零下10多度的低温,用几台摄像机从不同角度进行拍摄。手冻红了,哈口气搓搓接着拍;脚冻麻了,跺跺脚继续干。
  陈晓锋总认为,干新闻工作就像做数学题,如果答案是正确的,那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如果答案是错误的,那再多的付出也是白费。所以,陈晓锋兢兢业业,对工作一丝不苟,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2011年2月4日,正值春节期间,还沉浸在节日喜庆之中的陈晓锋突然接到一个新闻线索,强烈的新闻意识使他不顾家里的亲朋好友,饭也没吃就跑到单位拿起摄像机和话筒,和两个同事直奔新闻现场,投入到紧张繁忙的拍摄采访之中。
  原来是洛南县麻坪镇四世同堂的贾氏家族要举行新春团拜会,他们家族50多人,聚餐时实行AA制,集体拜年、给孩子发压岁钱、表演文艺节目,他觉得贾氏家族的做法既节约时间和成本,又有新意,和当下我们国家移风易俗中提倡的做法相吻合,确实有报道的价值。
  采访结束后,陈晓锋一口气将素材剪辑好发送给陕西电视台,当天晚上,陕西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了题目为《家族团拜会,时尚又经济》的新闻时,陈晓锋欣慰地笑了。两天后,陕西电视台《今日点击》栏目组又对陈晓锋所报道的贾氏家族进行了采访、挖掘,制作了时长150分钟的节目,在大年初五播出,反响非常大。
  “新闻现场,就是记者的战场。”陈晓锋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2016年7月12日凌晨,巡检镇突降暴雨,山洪肆虐,造成高山河等4个村基础设施严重受毁,通讯中断,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为了让外界第一时间了解洛南灾情,当天凌晨5点多,接到任务后,陈晓锋就急匆匆赶往单位,拿起机器前往县防汛指挥部,跟随领导采访防汛工作。滂沱大雨使巡检镇多处变为一片汪洋,最深处的水位高达胸口,水面上漂浮着各种垃圾,他和同事一起趟着齐胸口的深水采访拍摄,中午顾不上吃饭,整理赶写汛情、灾情的稿件,下午又马不停蹄地跟随领导检查防汛。为赶发新闻,他在半小时内完成了稿件写作、剪辑制作,确保了县委、县政府对当前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的重大部署在当晚的《洛南新闻》节目中准时播出。
  在23年的记者生涯中,不论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陈晓锋总是行走在洛州大地的沟沟峁峁间,跋涉在各镇各村崎岖的小路上,几乎没有完整地休过一个假,哪里有好新闻线索,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责任和忠诚是他的信仰,“人民的好记者”是群众对他最高的赞誉。
  “选择了记者,我的人生硕果累累”
  生命是一只小船,梦想是小船的风帆,大多数的人在随波逐流,而陈晓锋却一直在扬帆前行。
  “选择了记者,我的人生硕果累累。”这是陈晓锋最大的感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多年来,陈晓锋采写了大量“三贴近”的新闻佳作,也收获了丰厚的回报。他主创的18件作品荣获陕西新闻奖、陕西广播影视奖,近100件作品荣获商洛新闻奖,个人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县优秀通讯员、先进新闻工作者、十佳科技工作者和全市优秀新闻工作者,2017年4月荣获“爱岗敬业商洛好人”荣誉称号,同年8月荣获“敬业奉献陕西好人”荣誉称号。
  新闻采编大多是幕后工作,但陈晓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甘于奉献精神”的真正内涵。面对工作量大、任务重的实际,陈晓锋常年没有节假日,经常加班加点,顾不上照顾年迈的双亲和妻子、女儿。说起家人,陈晓锋总充满了愧疚感:“没有家人的支持和体谅,我也不会安心工作的。我觉得道德模范奖杯的荣誉一半应该属于我的家人!”
  陈晓锋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却从不叫苦叫累,也从没有向领导提出过非分要求,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拼命三郎”。担子很重、压力很大,但他从没有懈怠过,也从没有降低过对工作的要求和标准,表现出很强的敬业精神。他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优秀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思想觉悟和优秀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