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说俺家乡好
文章字数:2547
荆楚大地,闷热的七月。退休的我赋闲在家,一天下午正看着央视3台《回声嘹亮》节目时,屏幕上出现了歌唱家彭丽媛演唱的画面:“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每次听到这熟悉的歌声,总喜欢把沂蒙山当作秦岭来畅想,尤其是在酷暑难耐季节,对群山环绕的家乡更是顾盼生情。我的一位叔伯兄弟也多次打电话来说,现在的家乡已不是十多年前的样子,你再不回来都寻不着回家的路了。
我的内心在纠结、在沉思……突然,脑海中电光石火一闪:何不学学年轻人,来个说走就走的洒脱?于是,第二天便孤身一人背起行包北上,荆门坐火车,西安坐大巴,县城坐中巴;我的回忆也随着车轮的旋转朝着家乡一点一点地延伸……
我的家乡是地处秦岭南麓的陕西省镇安县三义村。自从父亲1949年参军离开家乡后,作为子女的我们就四海为家,期间也曾回过几次家乡,只记得村民穿着补丁衣服,一日两顿苞谷糊煮洋芋加酸菜的饭食,还有那稀疏不齐的苞谷地,这种记忆是清贫的、苦涩的、揪心的,因我的祖辈根在那里,也就无法释怀!
“嘀——”汽车喇叭声把我从回忆中拽回,近20个小时的颠簸后,我回到了距镇安县城50多公里的家乡。
兄弟接过我的行包,一同向他家走去。只见在绿树掩映的不远处,有栋坐北朝南、白墙黑瓦的平房,大约面积100多平方米,木质门窗用红漆染成,门前停放着一辆红色摩托车。来到房前一看,左边是小巧别致的厨房,液化气灶和柴火灶分列两边,山泉蓄水池牵引的自来水管架在案板旁。右边则是适用的卫生间,房顶有台太阳能热水器,门口放着一台洗衣机。门前是一块用水泥铺成的道场,有半个篮球场大,再前面就是一小畦菜地,一条黄狗懒散地躺在地边。我推门进屋一看,嗬,墙壁刮了瓷粉,房屋吊着顶,地面铺着图案斑斓的瓷砖,彩电、冰箱、席梦思床、壁柜及沙发茶几等生活用具一应俱全,电视柜上张开的WiFi天线像是欢迎我的到来。刚落座片刻,兄弟媳妇就端碗拿筷走来让我喝“水”,正纳闷咋不给茶喝呢,起身双手接过一看,哟,黄澄澄的苞谷碴子米酒泡着麻花和四个荷包蛋,一股香甜味扑鼻而来,有点饿的我三两口就把“水”喝完。第一次吃这甜甜的有点糯又耐嚼的米酒,较长时间还在舌尖上蠕动、回味,好一碗独具天香的“水”呀!
山村的夜晚月明星稀,微风徐徐吹来是那样清新凉爽,没有一丝丝江南夜半的燥热气息。我和兄弟兴奋的谈话声,也随着不远处的溪水哗啦啦地流淌着……
以后的一些日子里,作为村干部的兄弟,只要有空就陪我走亲戚、谒祖坟、辨庄稼、眺果林,如数家珍般说着家乡吃穿住行发生的变化。原来,三义村处在国家确认的秦岭山区成片贫困地带,2000年国家将这一区域纳入扶贫的范畴。全村376户1231人中,贫困户就有66户172人,分别占到了总数的18%和14%,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贫困的主因是道路不畅,传统农作物产量不高,搞多种经营不知路在何方。许多年轻人只能背井离乡出门打工,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留守人员,整个村落显得萧条、凄凉、无人气。2010年后,扶贫形势喜人催人更逼人,国家逐步加大了扶贫力度,先后整治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修建了5米宽的水泥路,长达9公里多,初步形成县镇村三级道路网络,实现了村民们“要想富先修路”的夙愿;在兴修河沟水利中,将两岸砌成混凝土石堰,横穿道路的则架设桥梁,从而改变暴雨过后洪灾毁田和行人望河兴叹的困境。与此同时,在县农技人员支持下,边进行土地改良边因地制宜试种其他农作物,在传统农作物单亩产量有所增加的基础上,又推广种植了魔芋、大豆、烤烟等经济农作物1300余亩,前5年人均年收入上到了4000元;近几年科学种田,精耕细作,村民经济状况有了显著改善,去年底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0000元左右。农业经济发展、村民增收,必然会产生蝴蝶效应,许多村民拆除了土坯石板旧屋,在背依青山的风水宝地上,陆续盖起了砖混结构的二层小洋楼,色彩明快的瓷片镶面,耀眼的不锈钢门窗银光闪闪,洁白的护栏绕房而立,从远处看犹如一幅层次有致的山水画。安家方能兴业,家乡的条件改善了,也吸引着许多远亲纷至沓来,看到白云悠悠、山峦青青、柿红点点、小桥流水时,一个个情不自禁地说:“太美了,就像世外桃源呀!”
2018年以来,国家吹响了打赢三年扶贫攻坚战的集结号,扶贫干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全速推进扶贫工程“最后一公里”的攻坚进程。在这个大背景下,一些能人也积极参与到家乡的葛根种植及桑蚕养殖等新的扶贫项目中。特别是村里有个叫刘顺利的70后小伙子,这些年在西安做生意收益不错,去年捕捉到家乡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商机,为了带领乡亲共同致富,毅然回乡进行第二次创业。在咨询相关专家做了可行性分析后,他成立了川鑫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中药材葛根种植及初加工为载体,年初开辟种植基地试种了200亩葛根,立刻吸引了20户农户参与田间管理,上半年每户仅此一项就增收3000元。作为市场前景看好的葛根项目,药食用价值都很高,肉厚味正,家乡土壤又适宜种植,他计划明年将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鼓励更多的农户以不同形式入股经营,使村民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有一个质的飞跃。来到他的种植田里一看,葛根幼苗密植合理,长势喜人,明年下半年就可进入采收与初加工黄金时节。我与他投缘地聊了起来,他说:“什么是精准扶贫?我认为就是项目找准,扶贫对象一个不能少;关键是要科学扶贫,先扶志向,再扶技能,最后才能共同脱贫致富,一起把家乡建设得美美的,谁还敢说咱三义村不好?”这一席话让我受益匪浅。
是啊,我的家乡山清水秀原生态,过去人们只说“不错”;国家扶贫后乡村大变样,调整了农业经济结构,使村民年收入逐年提高,初现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不由得远亲发出“太美了”的赞叹!如今家乡农业经济已驶入快车道,新的经济增长点如雨后春笋,高附加值农作物必将引领家乡经济迅猛发展;同时,经济成果又反哺村民文化素养再提升,众人呵护着祖辈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秀,成为造福子孙后代的金山银山,谁都会翘起拇指说我家乡好!诚然,“好”只是反映事物的性质状态,而说“美”除了肯定事物本质外,还包括了其内在的引人瞩目的元素;我的家乡不但“好”而且“美”,正逐步揭示着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美好生活的丰富内涵。
不知不觉间,一个月的家乡生活时光就像溪水一样轻飘飘地流走了,让人无奈,又使人联想,所见所闻,可圈可点。只好把满满的回味、沉沉的不舍,连同兄弟给的核桃、柿饼等土特产一一装进行包,踏上了归途……
我的内心在纠结、在沉思……突然,脑海中电光石火一闪:何不学学年轻人,来个说走就走的洒脱?于是,第二天便孤身一人背起行包北上,荆门坐火车,西安坐大巴,县城坐中巴;我的回忆也随着车轮的旋转朝着家乡一点一点地延伸……
我的家乡是地处秦岭南麓的陕西省镇安县三义村。自从父亲1949年参军离开家乡后,作为子女的我们就四海为家,期间也曾回过几次家乡,只记得村民穿着补丁衣服,一日两顿苞谷糊煮洋芋加酸菜的饭食,还有那稀疏不齐的苞谷地,这种记忆是清贫的、苦涩的、揪心的,因我的祖辈根在那里,也就无法释怀!
“嘀——”汽车喇叭声把我从回忆中拽回,近20个小时的颠簸后,我回到了距镇安县城50多公里的家乡。
兄弟接过我的行包,一同向他家走去。只见在绿树掩映的不远处,有栋坐北朝南、白墙黑瓦的平房,大约面积100多平方米,木质门窗用红漆染成,门前停放着一辆红色摩托车。来到房前一看,左边是小巧别致的厨房,液化气灶和柴火灶分列两边,山泉蓄水池牵引的自来水管架在案板旁。右边则是适用的卫生间,房顶有台太阳能热水器,门口放着一台洗衣机。门前是一块用水泥铺成的道场,有半个篮球场大,再前面就是一小畦菜地,一条黄狗懒散地躺在地边。我推门进屋一看,嗬,墙壁刮了瓷粉,房屋吊着顶,地面铺着图案斑斓的瓷砖,彩电、冰箱、席梦思床、壁柜及沙发茶几等生活用具一应俱全,电视柜上张开的WiFi天线像是欢迎我的到来。刚落座片刻,兄弟媳妇就端碗拿筷走来让我喝“水”,正纳闷咋不给茶喝呢,起身双手接过一看,哟,黄澄澄的苞谷碴子米酒泡着麻花和四个荷包蛋,一股香甜味扑鼻而来,有点饿的我三两口就把“水”喝完。第一次吃这甜甜的有点糯又耐嚼的米酒,较长时间还在舌尖上蠕动、回味,好一碗独具天香的“水”呀!
山村的夜晚月明星稀,微风徐徐吹来是那样清新凉爽,没有一丝丝江南夜半的燥热气息。我和兄弟兴奋的谈话声,也随着不远处的溪水哗啦啦地流淌着……
以后的一些日子里,作为村干部的兄弟,只要有空就陪我走亲戚、谒祖坟、辨庄稼、眺果林,如数家珍般说着家乡吃穿住行发生的变化。原来,三义村处在国家确认的秦岭山区成片贫困地带,2000年国家将这一区域纳入扶贫的范畴。全村376户1231人中,贫困户就有66户172人,分别占到了总数的18%和14%,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贫困的主因是道路不畅,传统农作物产量不高,搞多种经营不知路在何方。许多年轻人只能背井离乡出门打工,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留守人员,整个村落显得萧条、凄凉、无人气。2010年后,扶贫形势喜人催人更逼人,国家逐步加大了扶贫力度,先后整治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修建了5米宽的水泥路,长达9公里多,初步形成县镇村三级道路网络,实现了村民们“要想富先修路”的夙愿;在兴修河沟水利中,将两岸砌成混凝土石堰,横穿道路的则架设桥梁,从而改变暴雨过后洪灾毁田和行人望河兴叹的困境。与此同时,在县农技人员支持下,边进行土地改良边因地制宜试种其他农作物,在传统农作物单亩产量有所增加的基础上,又推广种植了魔芋、大豆、烤烟等经济农作物1300余亩,前5年人均年收入上到了4000元;近几年科学种田,精耕细作,村民经济状况有了显著改善,去年底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0000元左右。农业经济发展、村民增收,必然会产生蝴蝶效应,许多村民拆除了土坯石板旧屋,在背依青山的风水宝地上,陆续盖起了砖混结构的二层小洋楼,色彩明快的瓷片镶面,耀眼的不锈钢门窗银光闪闪,洁白的护栏绕房而立,从远处看犹如一幅层次有致的山水画。安家方能兴业,家乡的条件改善了,也吸引着许多远亲纷至沓来,看到白云悠悠、山峦青青、柿红点点、小桥流水时,一个个情不自禁地说:“太美了,就像世外桃源呀!”
2018年以来,国家吹响了打赢三年扶贫攻坚战的集结号,扶贫干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全速推进扶贫工程“最后一公里”的攻坚进程。在这个大背景下,一些能人也积极参与到家乡的葛根种植及桑蚕养殖等新的扶贫项目中。特别是村里有个叫刘顺利的70后小伙子,这些年在西安做生意收益不错,去年捕捉到家乡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商机,为了带领乡亲共同致富,毅然回乡进行第二次创业。在咨询相关专家做了可行性分析后,他成立了川鑫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中药材葛根种植及初加工为载体,年初开辟种植基地试种了200亩葛根,立刻吸引了20户农户参与田间管理,上半年每户仅此一项就增收3000元。作为市场前景看好的葛根项目,药食用价值都很高,肉厚味正,家乡土壤又适宜种植,他计划明年将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鼓励更多的农户以不同形式入股经营,使村民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有一个质的飞跃。来到他的种植田里一看,葛根幼苗密植合理,长势喜人,明年下半年就可进入采收与初加工黄金时节。我与他投缘地聊了起来,他说:“什么是精准扶贫?我认为就是项目找准,扶贫对象一个不能少;关键是要科学扶贫,先扶志向,再扶技能,最后才能共同脱贫致富,一起把家乡建设得美美的,谁还敢说咱三义村不好?”这一席话让我受益匪浅。
是啊,我的家乡山清水秀原生态,过去人们只说“不错”;国家扶贫后乡村大变样,调整了农业经济结构,使村民年收入逐年提高,初现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不由得远亲发出“太美了”的赞叹!如今家乡农业经济已驶入快车道,新的经济增长点如雨后春笋,高附加值农作物必将引领家乡经济迅猛发展;同时,经济成果又反哺村民文化素养再提升,众人呵护着祖辈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秀,成为造福子孙后代的金山银山,谁都会翘起拇指说我家乡好!诚然,“好”只是反映事物的性质状态,而说“美”除了肯定事物本质外,还包括了其内在的引人瞩目的元素;我的家乡不但“好”而且“美”,正逐步揭示着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美好生活的丰富内涵。
不知不觉间,一个月的家乡生活时光就像溪水一样轻飘飘地流走了,让人无奈,又使人联想,所见所闻,可圈可点。只好把满满的回味、沉沉的不舍,连同兄弟给的核桃、柿饼等土特产一一装进行包,踏上了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