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杆
文章字数:1163
时势既可以创造词汇,也可以把词汇遗弃。比如“补杆”一词,就是典型一例。
“补杆”,对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农村人来说,都记忆犹新,因为那是他们当时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作物和经济林木品种老化和单一,化肥几乎没有的当时,人们常常为吃饱肚子而想尽办法。其中之一就是在秋季,大家等主人家用木杆或者竹竿,把核桃树柿树上成熟果子敲打和夹摘过后,再肩扛木杆或者竹竿去一一敲打和夹摘人家收获遗藏在硕大树叶后的核桃果或柿子果,名曰“补杆”,意拾遗补阙。后人们把这引申开去,凡是捡拾人家遗漏的农作物都称作“补杆”,像在主人家掰过的苞谷杆上搜寻遗留的苞谷穗,或者在主人敲打过的板栗树下草地里搜寻遗留的板栗果,还有在主人家挖过洋芋的洋芋地里搜寻洋芋等等等等,统称“补杆”。
记得有一年秋天月光明朗的夜晚,大人小孩都不约而同地肩扛铁镢,去山上下午生产队刚刨过的红薯地里“补杆”红薯。虽说是高山的黑夜,但由于参加“补杆”红薯的人比白天刨红薯的社员还多,一下子显得人声鼎沸,自然就没了害怕之说。“补杆”的过程中,竞争是避免不了的,谁的力气大,铁镢轮的快,自然“补杆”到红薯的机会就大。既然是“补杆”,当然得到的红薯大多没有正儿八经刨红薯时得到数量多个头大。但事情往往有出奇的时候,就在夜深大伙儿都筋疲力尽准备回撤的时候,一小伙儿突然“补杆”到一个赛篮球大,成十斤重的大家伙,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要知道这可是多年生产队都没有刨到过的最大单个单重。羡慕的同时,激起了人们的“补杆”欲望,一个个顾不上了回家不说,铁镢轮的更快了,原本已经你来我往挖过多次的红薯地,又被一次次的开挖。
六年前秋季收获核桃时节的一天下午,我们爬山归来路过群众刚收获过的核桃园,在核桃树下核桃叶底下和深草中“补杆”群众捡拾过遗留的核桃果,也就是捡拾那些残留的记忆。那年是核桃的丰收年,群众收获遗留在树上和树下草丛中的核桃果比较多,不一会儿我们就“补杆”了许多。拉着满架子车核桃果回家的果农,看见我们在“补杆”核桃,停下来笑我们说现在谁还弄这个,并从他们架子车里给我们取送核桃。谢过他们,我们说享受的就是这个过程。
国庆节假期,我们相约,去秦岭深山去爬山。路过山沟两面山坡那些早过了栗子成熟的季节,群众采摘后遗留的成熟过度,自然掉落并滚落到沟线处的金黄色外壳,栗子果大多被松鼠们从栗子包中掏走。偶遇没有被掏走栗子果的,勾引起了我们的“补杆”欲,可如周身长满刺猬刺的栗子包一时让我们不知如何下手。脚踏石砸的,弄了大半天,所得无几,剥去二瓤皮,随手把已经失去一些水分的栗子过放进嘴里,香甜的栗子果所特有香味一下子充盈口腔。享受了美味,享受了那曾经的“补杆”快感,真应该把国庆假期来感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食品来源的充实广泛,“补杆”会慢慢走出人们的记忆,以至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