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8年11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她仿佛为茶而生,像一粒茶种﹃种﹄在了商洛山,从此,商洛有了商南茶
一生务茶为百姓
本报记者 赵有良 汪瑛
文章字数:1102
  开栏的话
  新时代是奋楫前行的时代。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宏伟目标,需要广大知识分子进一步砥砺家国情怀,唱响爱国奉献主旋律,以实干托举梦想,用奋斗成就事业。
  从今天起,本报开设“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专栏,以报道广大知识分子立足岗位、艰苦奋斗、学以报国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发更多知识分子不辱使命,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创造者、引领者,为实现追赶超越、建设创新美丽幸福商洛作出知识分子应有的贡献。 
  
   
  走进张淑珍老人的办公室,像是进了茶文化博物馆,茶几上摆放着茶具,靠墙的柜子里是琳琅满目的茶叶珍品,目之所及,皆与茶相关。
  “没有什么可采访的,我这儿就是茶多,绿茶、青茶、白茶、红茶、黑茶、黄茶,来这儿就先尝尝我珍藏的各种好茶吧!”张淑珍老人正在将头天烘烤的茶叶装进袋子里,“这个叶子前后要烘烤3次,第一次已经烘烤完成,四五天之后再进行第二次烘烤……”一开口,便是与茶叶有关的话题。老人挑选了白茶、绿茶、红茶和黄茶中的几个珍品,看到她倒水时手有点颤抖,便想帮忙冲泡。她却笑着拒绝:“我懂这茶,茶也懂我,你懂茶,但茶不懂你,还是我来吧!”滚烫的沸水注入玻璃杯后,立刻溢出鲜亮的茶汤,一时桌上摆满了淡绿清亮、嫩黄透明、金橙透彻、橙红琥珀的各色茶汤,空气中也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茶香,啜一口,细细地品味着茶味的清香回甘,透过嫩绿、金黄与橙红,仿佛回放着张淑珍老人的茶品人生,时光似乎也倒转回半个多世纪以前。茶姑茶娘茶奶奶
  1961年春,20出头的张淑珍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后,与爱人焦永才放弃了留在省上工作的分配方案,抱着“到艰苦地方干一番事业”的理想,申请到商洛山中工作。他们两个扛着一箱书本和笔记,带着简单的行李,搭乘大卡车、拖拉机,辗转到达商南县林业局林业站,从此开始了她的“茶味人生”。
  在林业站,她从事的第一项工作是林业普查。在普查中,她第一次穿上了山里人常穿的草鞋,走遍了商南的国有林坡,遭遇过突发洪水,在农家学吊壶烧水,吃粗茶淡饭,很快将她这个外省人转化成了地地道道的商南人。
  1962年春节,时任县委副书记的老红军梅光华到县农林中心站看望农技干部,他对张淑珍说:“我在安康打游击时,看到山坡上有很多茶树,群众年年采茶卖,商南能种茶吗?你要种茶树,我全力支持你。”一番话让她萌生了试种茶树的念头。在一次买菜聊天中,她偶遇时任县委书记宋建勋,宋书记鼓励她“要敢于创新”,这更坚定了张淑珍引种茶树的决心。
  开春,她将10公斤茶籽种在二道河苗圃。同时将从安康购回的305株茶苗栽植于县城西岗,赶上一场大旱,她一根扁担压弯了腰挑水浇灌,竟无一成活。1964年,她将苗圃育苗的700余株移栽捉马沟,年底也全部死了。此后又连续育苗,移栽后总是成片死。(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