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小名(散文)
文章字数:5301
鱼在洋
白房子
南秦河名气不大,却是我小时见过的大得么么的水。那时候,村子中间有从刘秀逃难的马踩沟流出的小水。门前有个土塄,塄下有条水渠,一年四季都流着清亮的水。那阵还有稻地,小风一吹,能闻到稻香,也能吃到自己门前地里碾出来的白生生的大米。渠水边有绿草,也有呱呱叫的青蛙,小妹就为撵个青蛙掉进水里,幸亏地里的修娃叔跳下下去,才只是呛了几口水。
从渠边的小路上走过,便是一条公路,如今叫省道。道边有间白房子,显得很醒目。门口有个像大尺子一样的东西伸到水里,据说是测水的流量的。我和小伙伴们老是好奇地朝房子里张望,一桌一椅一床,没见啥稀奇东西。倒是那年秋天发大水,雨像拿盆子往下倒,河里水满流满沿,水里飘着木头、门板,还有挣扎的猪。胆子大有早脱衣下河去发“洋”财,河边站的全是人。有两三个村人隔在了北坡那里,解放军来了,一根长绳拴在白房子的测水杆上,一头扔过去拴在树上,一个帅帅的解放军像猴子一样戴着白手套抓住绳子哧溜过去,一个个把村民抱着,从那边艰难地接过来。当最后一个站到路边时,战士一脸的汗,被救村民一个大男人像娃一样哭了。人们忍不住地拍手,小伙伴们争抢着说,长大要当解放军,专门来救老百姓。果然后来不少人当兵,家里门上钉上了光荣的红牌牌,可能也是像我一样忘不了这个场面。
上游修了水库,河道也改到了山角,都说是为了多些地。管水的白房子没用了,后来也拆了。先是村中的小溪干了,塄下的水渠没水了,山脚下的大河也成了小水。有人说采砂让水渗到了地下,从暗河流走了,只算一家之言。
童年的大水不见了,只能在记忆里流过,留下一声叹息。
春 鼓
故乡的新年是从官路上的鼓声里拉开大幕的,熬年的孩子们一夜没敢早早睡,生怕神仙点名时忘了自己,来年没饭吃,更别说吃肉了。谁家响炮早,元宝就抢着往谁家跑。炮响了一夜,刚睡得香,鸡就叫了,鼓声响了才揉着眼往外跑。
咚咚锵,咚咚锵……一面牛皮蒙着的大鼓立在路上,卯爷用力敲着鼓,表情庄重里有着兴奋。那几个敲锣的,也红着脸膛。毕竟又一个刚出笼的春天刚刚天亮,好日子在锣鼓声里总会到来。卯爷是五保户,村里人把他当自己的老人,他的鼓声里有着对村人的感激,更有对来年的期望。据说鼓皮是用个老牛的皮做的,牛为队上犁了十多年地,老了眼也瞎了,村上年轻人要杀,卯爷不让。他们背着卯爷把牛吆到北坡,故意让牛滚了坡,村上人都分了肉,欢天喜地像过年,卯爷没吃肉,却哭了一夜,留下了牛皮,就有了这面鼓。
地分了,队成了组,人心散了,我也上学走了。卯爷死了,鼓也破了,再也没听到鼓声。每年初三到张村文化名人孙老者家时,他总会拉出一面大鼓,让几个文人咚咚锵乱敲一气,发个朋友圈,引几个熟人点赞。
鼓声依然,再也敲不出小时的快乐,品不出当年的喜悦。
官 路
进村的路叫官路,小时候一下雨就成了泥洼,一不小心鞋就陷进去。我老想不明白,没走过多少官,咋叫这名。长大才知道大家走的路不是谁家的路就叫官路。可见官也不能是谁家的,你不想着老百姓光往自己口袋里装钱,你的官路就走不到头。
故乡没出过多少官,倒是老师出了不少。我上中学的地方对面便是老虎岩。上头有好多跑匪洞,我有个伯叔爷就是当年上洞时鞋带拌了脚,丢了性命。后来有考古的朋友在电视上说是崖墓。我跟他争论多次,他说那时水位高,巴人有这风俗,我说不过他,还是觉得挖个洞埋人,怪怪的。
中学当年名气不小,上学的路却得走一堂课的光景,还得路过一片坟地。那时候也上晚自习,回家得结队走,免得遇上了鬼。我们几个也躲在坟后装过鬼,专门吓唬功课好还一脸阶级斗争的女生。那一天晚上没有月亮,当女生们出现时,几个“小鬼”跳将出来,吓得女生们鬼哭狼嚎,我们在后面撵着,有个小伙伴兴奋过了头,追到了人家门口,差点让女生他老子打断了腿。玩笑开砸了,几个“鬼”站在台子上做检讨,女生们笑成了一朵花。
官路如今早成了水泥路,下雨脚上也没泥了,官路人来车往,上中学的那条路却还是旧时模样,如今的孩子大多去城里上学,走的人少了,草就多了。
麦秸垛
队上的场院里总有高高的麦秸垛,夏夜里的麦秸垛边听“古经”,真真让人沉迷。都是老掉牙的故事,却在夏夜的月光下还是有娃听。倒是捉迷藏好玩,你寻我,我寻你,玩得一身臭汗,却兴兴的。有回我躲在麦垛里时见麦草乱动,好奇地瞅过去,却是一男一女在洞里亲嘴,我想躲开,那个男知青一把拉住我,说,别给谁说。顺手给了我个洋糖。心里藏着秘密真不好受,几次忍不住想张口说时,想着糖的甜味,还是咽了回去。
队上也分麦草,大一点的娃就拉到高车岭上的纸厂去卖。我也闹着要去,大人看我坚决,也想让我尝尝当农民的滋味,就让我拉着架子车跟着同伴们上了路。麦草大得像座小山,人显得像小人国的矮人儿,一摇一晃地前行。平路好走,到了纸厂的上坡路,大家你给我推我给你推,一身汗才到了磅秤边,那个胖女人说,扛上去,才给票领钱!天神呀,那麦秸垛高得能够着天,那把铁梯子比天梯还长。比我大的伙伴都上去得直呲牙,我腿肚子哆嗦着,扛着一捆麦秸,一手扶梯,一步一步往上挪,大太阳晃在头顶,汗水顺着屁股沟渠子往下流……当扛到最后一捆时,腿一软,差点从梯子上摔不去。拿着到手的不到一块的毛毛钱,捏在手里全是湿湿。我坐在地上,哭了,哭得很伤心。伙伴们还以为我为头回挣了钱激动得流泪,我其实是为自己的无能农民的可怜哭泣。
回去后,我读书用心了好多,我知道自己吃不了力气饭,只能看好好念书能不能混口饭吃。多年过去,村上没了麦秸垛,那个有名的纸厂也没了,龟山依然在,高车岭也挖了,灯光闪烁的天桥下,人来车往。
露天电影
队里的大场上,竖起两根木棍,绑上一块白布,便是小屁孩们的节日,早早拿个小板凳放到前头,就为能有个好位置看电影。那阵放电影的特牛皮,脾气大得很,吆五喝六的,连队长给发烟也别在耳朵上带理不理的。他潇洒地用绳子一拉,发电机立马呼噜噜响,再往白布上打光。娃娃们趁机在上头比画着小猫小狗的影子,比着谁的像。
电影开了,先放新闻简报,有点像如今央视的新闻联播,全是国家大事。毛主席会见西哈努克,让人记住了。大人们叹息老人家老了,小娃们说的是那姓西的洋人咋长得跟咱差不多,还老是不走。电影片子老是那几个,有的看了几十回,连台词都能背出来,就像《打击侵略者》里那两个哨兵伸懒腰的啊啊啊,让大家经常模仿。小娃们都喜欢女特务,长得好看,穿得时髦,抽细烟穿高跟鞋,还染红指甲。有个小伙伴说,我长大要娶女特务当老婆,大家一起笑话他羞羞羞,其实他说出了大家不敢说的心里话。
队上穷,一年半载才能演回电影,倒是公社门前谢垣大场老有电影看。记得那回演朝鲜的《卖花姑娘》,地主太坏了,电影里的小姑娘太可怜了。大人哭,小娃也哭,连老天也感动了,演到一半,大雨来了,雨泪交加,乱成一团,只好停演。怪了,第二天再演时又是暴雨没放成,演了三回才看完。害得大人小娃牵肠挂肚了几天。
修南秦水库了,到处是背着铺盖的年青的小伙。电影也放得多了,不过得走七八里路去房湾。好在那阵屁孩们不怕远,只要谁说放电影,就往那儿赶。有一回,我跟个小伙伴让人骗了,到了那儿天黑得出奇,连个人毛也没见。往回走的路上,前边有个白色的身影,我们走,他也走。我们停下来,他也不走了。我俩不约而同叫了声,鬼!一身冷汗就出来了。鬼跟我们走的路都一样,等进了村子,我们才发觉,那是个穿白衣服的,也是看电影上了当的人。第二天小伙伴问我,昨晚看的啥电影,我说《打击白跑路》。
一晃许多年,电影票老贵,坐在装得豪华的影院里让声光电晃得头晕,却记不得演的啥故事。有天路过文化广场,见放露天电影,没几个观众,站定看了看,还是在打仗,成了彩色的,却没有黑白片看着舒服,没有当年土土的那种味道了。
老 屋
西边的四合院住了几家人,我家只有上房的两间。每到假期,年青的父母就张罗着收拾房子,房子快塌了,立个柱子,在后院里打个院墙,在前沿盖个灶房。钱花了,人累了,房子却越来越破,越来越挤了。
队上在东边给批了个庄基地,盖房本来就是难事,何况父亲还在城里,就更得看人脸了。里头的苦不用说,倒是上梁时,我得上到梯子上用酒浇梁,据说长子浇梁房结实家兴旺。我腿直哆嗦,站在梯子上浇着。有个胸前插着根钢笔念过书的小伙坐在房梁上说,你家盖房受这苦弄啥,注定要到城里去的,念书好肯定有出息。大伙都不以为然地笑了。我也觉得是梦话,那阵还没恢复高考的迹象。谁知还真让他说中了,真的都走了,房子却空着。父亲后来让人整,还有爱整人的坏家伙专门一根一根数了一天房上的椽,还是没找到他要的东西。
房子里头住过燕子,来年回来时却见了一把锁把门,回不了家。燕子叫几声,没人理,飞走了,再也不来了。没了人烟的房子比人还老得快,动不动就漏雨。周围都盖了楼房,更让老屋像个老人无助地站在荒草里。这儿漏了那儿倒了,修修补补也花了不少钱。妹妹栽的桐树,当年说要做陪嫁的箱子没舍得伐,如今长得比桶粗高过人家的楼房。不少人劝我盖楼,等拆迁,能挣好多呢。我说国家不让盖。朋友笑我书念到猪肚子了,人家偷偷盖,哪家没立起了高楼?我无语了。人生像场比赛,老让抢跑者拿名次,却不给守规则者掌声,只能让生活没了规矩,不好。
老屋只要不倒,立在那儿,那便是故乡,那便是乡愁的凭据。
小 车
官路尘土飞扬,一阵滴滴滴喇叭响,一辆草绿色的北京吉普神气地鸣叫着开进了队上的场院,小伙伴们欢呼着从四面八方围上去。那个姓李的小伙伴就比队长还厉害,动不动训这个骂那个,别摸,你摸脏了赔不起,就连小车司机都得看他脸色。原来开小车的是他的大姐夫,他又是家里最小的小舅子,他还有个二叔开大解放。你说他能不牛吗?
那阵汽车是稀罕物,开上手扶拖拉机都高人一等,走路都能晃膀子横着走。村人的固定娱乐便是坐在土塄上数路上过去的汽车,看谁运气好能数到10个以上的汽车。小李跟我铁,就让我坐在他姐夫旁边,在场院里转了两圈。我激动得心能从嗓子眼跳出来,屏着呼吸在小伙伴们羡慕的目光里坐了两圈。长大后想,山里的领导为啥都爱坐副驾驶位,原来不光视线好,还能指挥司机,显示领导总揽全局的地位。
那阵我们是红小兵,举个红旗挡在门前公路让司机背毛主席语录。只要旗子一挥,没有司机敢不停下来的。真叫无巧不成书,那天傍晚挡个一辆大解放,下来的正是小李的二叔。小李和我们一样板着脸六亲不认,他二叔背了个,没背全,我们让他再背,直到背全了,才放他走。折腾了大半天,他二叔想发作,看看我几个的红旗毛主席像和红宝书,只能狠狠关上车门,冒股黑烟放个响屁开走了。
这不,才过了二三十年,汽车多得没处停了,老家那条川道成了汽车城。一抬眼就能看到两三个卖小车的。就连我家那结凤柿的三棵树也让砍了,弄成水泥地面,成了个卖别克的车城。我娃恰好在312国道的尽头,公司主打品牌就是别克。看来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谁都不能割断历史。
看着小汽车一辆辆开出去,裹着故乡的小风,不知带没带甜甜的凤柿味儿。
小 名
好多年前,有个朋友好像发现新大陆似地说,你知道不知道,咱县上那个大领导小名叫花牛,他村上人说的,你说好笑不好笑。我觉得一点都不好笑。谁都有小名,尤其是农村娃,越土越下贱越好养,拴牛大狗动物多,没啥吃时叫占粮的多,也算时代和岁月的印记。
我的小名叫洋娃,村上人这样叫,叫的是羊娃。我胆小性子绵,还真有点像羊那样温顺,别人只是伤害你,老是狠不下心害人。
好多年了,小名连自己都忘了,但要是谁突然喊一声,我就像让电打了一样,先是一怔,再笑脸迎上去,那是故乡在呼唤你的乳名,再铁石心肠的人也会一脸感动一腔温情。
故乡的名字里那个带土字的涧用电脑老是打不出来,老得拼笔画。其实写个涧更恰当些,毕竟是高土塄上,下方有水。早先谁先到这块地方,就用他们的姓氏命名,比如说赵湾、房湾、刘一刘二村,姓王的人先来,村庄自然就姓了王。
世事变化快,怪不得早些年台胞回来探亲时,老是说错村名,原来是合了分,分了合,变化太快了,他们记得的是老名,也叫小名。
王涧、谢垣、上赵原早先分成了三个村,如今又合成了谢垣社区,曾经的乡下让城里的大锅煮了,一副时尚的新区模样。正在拓宽的公路上车水马龙,太阳高照,天蓝云白,故乡的官路口上的石头上刻着村庄的官名,闪闪发亮。新的总是好呀,让人看着养眼。老的慢慢退去,年青的正在奋斗。多几分平常心,多几分从容,优雅地冬去春来,百花盛开。村庄如同一个人,小名叫得少了,他肯定是长大了,老了。长得再大再老官当得再大,也不敢忘了自己姓啥,小名叫啥。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帽子拿不回家,还得回归老百姓,不要忘本,不要张狂。故乡还记得你爷你大叫啥,知道你的醋是从哪里酸的,知道你的小名。只是他的小名叫的少了,慢慢会沉到记忆的深处。不管中国还是世界,走到哪里,叫你小名的人肯定是从你生命的血地而来,知道你的来路,如同知道故乡小名的人也一定上了把年纪,苍老的呼唤里饱含有着绿叶对根的深情,就像南秦河的小名叫乳河,在我的眼里,那是黄河长江,那更是五湖四海,那是我人生的来路,那是一条大也大得小也小得依然日夜不息向东流,哺养大地万物的母亲河呀……
(摄影 刘发善)
作者简介:鱼在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理事,商洛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著有《鱼在洋作品精选*雪夜奇遇》等作品11种。现为商洛日报社副刊部主任。
白房子
南秦河名气不大,却是我小时见过的大得么么的水。那时候,村子中间有从刘秀逃难的马踩沟流出的小水。门前有个土塄,塄下有条水渠,一年四季都流着清亮的水。那阵还有稻地,小风一吹,能闻到稻香,也能吃到自己门前地里碾出来的白生生的大米。渠水边有绿草,也有呱呱叫的青蛙,小妹就为撵个青蛙掉进水里,幸亏地里的修娃叔跳下下去,才只是呛了几口水。
从渠边的小路上走过,便是一条公路,如今叫省道。道边有间白房子,显得很醒目。门口有个像大尺子一样的东西伸到水里,据说是测水的流量的。我和小伙伴们老是好奇地朝房子里张望,一桌一椅一床,没见啥稀奇东西。倒是那年秋天发大水,雨像拿盆子往下倒,河里水满流满沿,水里飘着木头、门板,还有挣扎的猪。胆子大有早脱衣下河去发“洋”财,河边站的全是人。有两三个村人隔在了北坡那里,解放军来了,一根长绳拴在白房子的测水杆上,一头扔过去拴在树上,一个帅帅的解放军像猴子一样戴着白手套抓住绳子哧溜过去,一个个把村民抱着,从那边艰难地接过来。当最后一个站到路边时,战士一脸的汗,被救村民一个大男人像娃一样哭了。人们忍不住地拍手,小伙伴们争抢着说,长大要当解放军,专门来救老百姓。果然后来不少人当兵,家里门上钉上了光荣的红牌牌,可能也是像我一样忘不了这个场面。
上游修了水库,河道也改到了山角,都说是为了多些地。管水的白房子没用了,后来也拆了。先是村中的小溪干了,塄下的水渠没水了,山脚下的大河也成了小水。有人说采砂让水渗到了地下,从暗河流走了,只算一家之言。
童年的大水不见了,只能在记忆里流过,留下一声叹息。
春 鼓
故乡的新年是从官路上的鼓声里拉开大幕的,熬年的孩子们一夜没敢早早睡,生怕神仙点名时忘了自己,来年没饭吃,更别说吃肉了。谁家响炮早,元宝就抢着往谁家跑。炮响了一夜,刚睡得香,鸡就叫了,鼓声响了才揉着眼往外跑。
咚咚锵,咚咚锵……一面牛皮蒙着的大鼓立在路上,卯爷用力敲着鼓,表情庄重里有着兴奋。那几个敲锣的,也红着脸膛。毕竟又一个刚出笼的春天刚刚天亮,好日子在锣鼓声里总会到来。卯爷是五保户,村里人把他当自己的老人,他的鼓声里有着对村人的感激,更有对来年的期望。据说鼓皮是用个老牛的皮做的,牛为队上犁了十多年地,老了眼也瞎了,村上年轻人要杀,卯爷不让。他们背着卯爷把牛吆到北坡,故意让牛滚了坡,村上人都分了肉,欢天喜地像过年,卯爷没吃肉,却哭了一夜,留下了牛皮,就有了这面鼓。
地分了,队成了组,人心散了,我也上学走了。卯爷死了,鼓也破了,再也没听到鼓声。每年初三到张村文化名人孙老者家时,他总会拉出一面大鼓,让几个文人咚咚锵乱敲一气,发个朋友圈,引几个熟人点赞。
鼓声依然,再也敲不出小时的快乐,品不出当年的喜悦。
官 路
进村的路叫官路,小时候一下雨就成了泥洼,一不小心鞋就陷进去。我老想不明白,没走过多少官,咋叫这名。长大才知道大家走的路不是谁家的路就叫官路。可见官也不能是谁家的,你不想着老百姓光往自己口袋里装钱,你的官路就走不到头。
故乡没出过多少官,倒是老师出了不少。我上中学的地方对面便是老虎岩。上头有好多跑匪洞,我有个伯叔爷就是当年上洞时鞋带拌了脚,丢了性命。后来有考古的朋友在电视上说是崖墓。我跟他争论多次,他说那时水位高,巴人有这风俗,我说不过他,还是觉得挖个洞埋人,怪怪的。
中学当年名气不小,上学的路却得走一堂课的光景,还得路过一片坟地。那时候也上晚自习,回家得结队走,免得遇上了鬼。我们几个也躲在坟后装过鬼,专门吓唬功课好还一脸阶级斗争的女生。那一天晚上没有月亮,当女生们出现时,几个“小鬼”跳将出来,吓得女生们鬼哭狼嚎,我们在后面撵着,有个小伙伴兴奋过了头,追到了人家门口,差点让女生他老子打断了腿。玩笑开砸了,几个“鬼”站在台子上做检讨,女生们笑成了一朵花。
官路如今早成了水泥路,下雨脚上也没泥了,官路人来车往,上中学的那条路却还是旧时模样,如今的孩子大多去城里上学,走的人少了,草就多了。
麦秸垛
队上的场院里总有高高的麦秸垛,夏夜里的麦秸垛边听“古经”,真真让人沉迷。都是老掉牙的故事,却在夏夜的月光下还是有娃听。倒是捉迷藏好玩,你寻我,我寻你,玩得一身臭汗,却兴兴的。有回我躲在麦垛里时见麦草乱动,好奇地瞅过去,却是一男一女在洞里亲嘴,我想躲开,那个男知青一把拉住我,说,别给谁说。顺手给了我个洋糖。心里藏着秘密真不好受,几次忍不住想张口说时,想着糖的甜味,还是咽了回去。
队上也分麦草,大一点的娃就拉到高车岭上的纸厂去卖。我也闹着要去,大人看我坚决,也想让我尝尝当农民的滋味,就让我拉着架子车跟着同伴们上了路。麦草大得像座小山,人显得像小人国的矮人儿,一摇一晃地前行。平路好走,到了纸厂的上坡路,大家你给我推我给你推,一身汗才到了磅秤边,那个胖女人说,扛上去,才给票领钱!天神呀,那麦秸垛高得能够着天,那把铁梯子比天梯还长。比我大的伙伴都上去得直呲牙,我腿肚子哆嗦着,扛着一捆麦秸,一手扶梯,一步一步往上挪,大太阳晃在头顶,汗水顺着屁股沟渠子往下流……当扛到最后一捆时,腿一软,差点从梯子上摔不去。拿着到手的不到一块的毛毛钱,捏在手里全是湿湿。我坐在地上,哭了,哭得很伤心。伙伴们还以为我为头回挣了钱激动得流泪,我其实是为自己的无能农民的可怜哭泣。
回去后,我读书用心了好多,我知道自己吃不了力气饭,只能看好好念书能不能混口饭吃。多年过去,村上没了麦秸垛,那个有名的纸厂也没了,龟山依然在,高车岭也挖了,灯光闪烁的天桥下,人来车往。
露天电影
队里的大场上,竖起两根木棍,绑上一块白布,便是小屁孩们的节日,早早拿个小板凳放到前头,就为能有个好位置看电影。那阵放电影的特牛皮,脾气大得很,吆五喝六的,连队长给发烟也别在耳朵上带理不理的。他潇洒地用绳子一拉,发电机立马呼噜噜响,再往白布上打光。娃娃们趁机在上头比画着小猫小狗的影子,比着谁的像。
电影开了,先放新闻简报,有点像如今央视的新闻联播,全是国家大事。毛主席会见西哈努克,让人记住了。大人们叹息老人家老了,小娃们说的是那姓西的洋人咋长得跟咱差不多,还老是不走。电影片子老是那几个,有的看了几十回,连台词都能背出来,就像《打击侵略者》里那两个哨兵伸懒腰的啊啊啊,让大家经常模仿。小娃们都喜欢女特务,长得好看,穿得时髦,抽细烟穿高跟鞋,还染红指甲。有个小伙伴说,我长大要娶女特务当老婆,大家一起笑话他羞羞羞,其实他说出了大家不敢说的心里话。
队上穷,一年半载才能演回电影,倒是公社门前谢垣大场老有电影看。记得那回演朝鲜的《卖花姑娘》,地主太坏了,电影里的小姑娘太可怜了。大人哭,小娃也哭,连老天也感动了,演到一半,大雨来了,雨泪交加,乱成一团,只好停演。怪了,第二天再演时又是暴雨没放成,演了三回才看完。害得大人小娃牵肠挂肚了几天。
修南秦水库了,到处是背着铺盖的年青的小伙。电影也放得多了,不过得走七八里路去房湾。好在那阵屁孩们不怕远,只要谁说放电影,就往那儿赶。有一回,我跟个小伙伴让人骗了,到了那儿天黑得出奇,连个人毛也没见。往回走的路上,前边有个白色的身影,我们走,他也走。我们停下来,他也不走了。我俩不约而同叫了声,鬼!一身冷汗就出来了。鬼跟我们走的路都一样,等进了村子,我们才发觉,那是个穿白衣服的,也是看电影上了当的人。第二天小伙伴问我,昨晚看的啥电影,我说《打击白跑路》。
一晃许多年,电影票老贵,坐在装得豪华的影院里让声光电晃得头晕,却记不得演的啥故事。有天路过文化广场,见放露天电影,没几个观众,站定看了看,还是在打仗,成了彩色的,却没有黑白片看着舒服,没有当年土土的那种味道了。
老 屋
西边的四合院住了几家人,我家只有上房的两间。每到假期,年青的父母就张罗着收拾房子,房子快塌了,立个柱子,在后院里打个院墙,在前沿盖个灶房。钱花了,人累了,房子却越来越破,越来越挤了。
队上在东边给批了个庄基地,盖房本来就是难事,何况父亲还在城里,就更得看人脸了。里头的苦不用说,倒是上梁时,我得上到梯子上用酒浇梁,据说长子浇梁房结实家兴旺。我腿直哆嗦,站在梯子上浇着。有个胸前插着根钢笔念过书的小伙坐在房梁上说,你家盖房受这苦弄啥,注定要到城里去的,念书好肯定有出息。大伙都不以为然地笑了。我也觉得是梦话,那阵还没恢复高考的迹象。谁知还真让他说中了,真的都走了,房子却空着。父亲后来让人整,还有爱整人的坏家伙专门一根一根数了一天房上的椽,还是没找到他要的东西。
房子里头住过燕子,来年回来时却见了一把锁把门,回不了家。燕子叫几声,没人理,飞走了,再也不来了。没了人烟的房子比人还老得快,动不动就漏雨。周围都盖了楼房,更让老屋像个老人无助地站在荒草里。这儿漏了那儿倒了,修修补补也花了不少钱。妹妹栽的桐树,当年说要做陪嫁的箱子没舍得伐,如今长得比桶粗高过人家的楼房。不少人劝我盖楼,等拆迁,能挣好多呢。我说国家不让盖。朋友笑我书念到猪肚子了,人家偷偷盖,哪家没立起了高楼?我无语了。人生像场比赛,老让抢跑者拿名次,却不给守规则者掌声,只能让生活没了规矩,不好。
老屋只要不倒,立在那儿,那便是故乡,那便是乡愁的凭据。
小 车
官路尘土飞扬,一阵滴滴滴喇叭响,一辆草绿色的北京吉普神气地鸣叫着开进了队上的场院,小伙伴们欢呼着从四面八方围上去。那个姓李的小伙伴就比队长还厉害,动不动训这个骂那个,别摸,你摸脏了赔不起,就连小车司机都得看他脸色。原来开小车的是他的大姐夫,他又是家里最小的小舅子,他还有个二叔开大解放。你说他能不牛吗?
那阵汽车是稀罕物,开上手扶拖拉机都高人一等,走路都能晃膀子横着走。村人的固定娱乐便是坐在土塄上数路上过去的汽车,看谁运气好能数到10个以上的汽车。小李跟我铁,就让我坐在他姐夫旁边,在场院里转了两圈。我激动得心能从嗓子眼跳出来,屏着呼吸在小伙伴们羡慕的目光里坐了两圈。长大后想,山里的领导为啥都爱坐副驾驶位,原来不光视线好,还能指挥司机,显示领导总揽全局的地位。
那阵我们是红小兵,举个红旗挡在门前公路让司机背毛主席语录。只要旗子一挥,没有司机敢不停下来的。真叫无巧不成书,那天傍晚挡个一辆大解放,下来的正是小李的二叔。小李和我们一样板着脸六亲不认,他二叔背了个,没背全,我们让他再背,直到背全了,才放他走。折腾了大半天,他二叔想发作,看看我几个的红旗毛主席像和红宝书,只能狠狠关上车门,冒股黑烟放个响屁开走了。
这不,才过了二三十年,汽车多得没处停了,老家那条川道成了汽车城。一抬眼就能看到两三个卖小车的。就连我家那结凤柿的三棵树也让砍了,弄成水泥地面,成了个卖别克的车城。我娃恰好在312国道的尽头,公司主打品牌就是别克。看来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谁都不能割断历史。
看着小汽车一辆辆开出去,裹着故乡的小风,不知带没带甜甜的凤柿味儿。
小 名
好多年前,有个朋友好像发现新大陆似地说,你知道不知道,咱县上那个大领导小名叫花牛,他村上人说的,你说好笑不好笑。我觉得一点都不好笑。谁都有小名,尤其是农村娃,越土越下贱越好养,拴牛大狗动物多,没啥吃时叫占粮的多,也算时代和岁月的印记。
我的小名叫洋娃,村上人这样叫,叫的是羊娃。我胆小性子绵,还真有点像羊那样温顺,别人只是伤害你,老是狠不下心害人。
好多年了,小名连自己都忘了,但要是谁突然喊一声,我就像让电打了一样,先是一怔,再笑脸迎上去,那是故乡在呼唤你的乳名,再铁石心肠的人也会一脸感动一腔温情。
故乡的名字里那个带土字的涧用电脑老是打不出来,老得拼笔画。其实写个涧更恰当些,毕竟是高土塄上,下方有水。早先谁先到这块地方,就用他们的姓氏命名,比如说赵湾、房湾、刘一刘二村,姓王的人先来,村庄自然就姓了王。
世事变化快,怪不得早些年台胞回来探亲时,老是说错村名,原来是合了分,分了合,变化太快了,他们记得的是老名,也叫小名。
王涧、谢垣、上赵原早先分成了三个村,如今又合成了谢垣社区,曾经的乡下让城里的大锅煮了,一副时尚的新区模样。正在拓宽的公路上车水马龙,太阳高照,天蓝云白,故乡的官路口上的石头上刻着村庄的官名,闪闪发亮。新的总是好呀,让人看着养眼。老的慢慢退去,年青的正在奋斗。多几分平常心,多几分从容,优雅地冬去春来,百花盛开。村庄如同一个人,小名叫得少了,他肯定是长大了,老了。长得再大再老官当得再大,也不敢忘了自己姓啥,小名叫啥。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帽子拿不回家,还得回归老百姓,不要忘本,不要张狂。故乡还记得你爷你大叫啥,知道你的醋是从哪里酸的,知道你的小名。只是他的小名叫的少了,慢慢会沉到记忆的深处。不管中国还是世界,走到哪里,叫你小名的人肯定是从你生命的血地而来,知道你的来路,如同知道故乡小名的人也一定上了把年纪,苍老的呼唤里饱含有着绿叶对根的深情,就像南秦河的小名叫乳河,在我的眼里,那是黄河长江,那更是五湖四海,那是我人生的来路,那是一条大也大得小也小得依然日夜不息向东流,哺养大地万物的母亲河呀……
(摄影 刘发善)
作者简介:鱼在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理事,商洛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著有《鱼在洋作品精选*雪夜奇遇》等作品11种。现为商洛日报社副刊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