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8年11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空壳村”破壳重生
——宁商扶贫协作促村集体经济发展综述
文章字数:1312
  本报记者 吉文艳 见习记者 张珍珍
  集体经济薄弱,财政亏空,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剩下老弱病残和妇孺,农村基层组织涣散……这样的村子,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空壳村”。在我市的701个贫困村中,90%以上都是这样的“空壳村”,还不包括非贫困村。
  在中央要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背景下,秦巴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商洛,和相隔960多公里的长三角城市群特大城市南京,因为国家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大战略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宁商协作源远流长,而这一轮的宁商扶贫协作有着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如何才能做到精准扶贫和长效扶贫?
  2017年以来,通过南京市对口帮扶商洛工作组和商洛市发改委、农业局等部门的实践总结,我市提炼出依托宁商协作扶持资金,以强推“三变”改革为途径和抓手,变“一给了之”为股权投资,有效解决了深度贫困地区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来源问题,150个村实现了集体经济“零”的突破。今年预计将有4599名贫困人口增收,带动近两万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小资金撬动大发展
  2015年4月,高票当选丹凤县竹林关镇竹林关村主任的徐海林踌躇满志,想为群众做些什么,可面对村里薄弱的“家底”,他慨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竹林关村平地少、缓坡地多,很多村民常年在外务工,坡耕地撂荒现象严重,徐海林思谋着在这些坡耕地上做做文章。
  建茶园的想法在徐海林的心里其实已经酝酿了两年多了。“竹林关有种茶的传统,何不把坡地利用起来建茶园,这样既能利用闲置资源,还能产出经济效益。”在一次喝茶中,杯中的茶叶点燃了徐海林的创业激情,可就是因为资金问题一直搁置着。
  2017年9月,市上遴选全市首批宁商协作促“三变”改革及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50个,竹林关村的历史机遇来了。徐海林一边拿着村里的土壤去省农科院检验,一边南下浙江考察茶苗。好消息传来,土壤酸碱度5.3~5.5,是白茶、龙井、黄金芽的适生区。在宁商协作和县配套资金还未到位的情况下,徐海林发动村委会班子先期垫资20多万元支起摊子,流转土地、建茶园、买茶苗,600亩梯田式标准化茶园建了起来。
  在宁商协作30万元资金的撬动下,竹林关村在清产摸清家底、核定村集体成员身份的基础上,整合土地、林地、桃花谷景区停车场、自来水厂、码头餐厅及产业扶贫资金等资源,并折股量化,赋予股民相应股权,竹林关村股份合作社应时而生。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运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0万元,为76户贫困户兑现35400元的保底分红。茶园项目的启动解决了周边8个村的闲置劳动力及贫困劳动力再就业问题,仅在茶园务工一项就为106户贫困户年均增收2000至4000元。
  通过集体资源调动政府资源、政府资源撬动社会资源的“双轮驱动”,“空壳村”沉睡的资源活了起来,分散的资金聚了起来,群众的增收渠道也多了起来。2017年以来,我市不断强化农业、发改、财政、扶贫等部门协作,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扶贫攻坚紧密结合,把“三变”与产业脱贫项目对接,切实加大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示范村的投入力度,着力构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投入保障长效机制。据了解,两年来宁商协作促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共为我市投入9410万元,每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注入20万元以上,支持248个改革示范村。仅以2017年50个试点村为例,村集体经济净收益641.37万元,较2016年增加547.17万元。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