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湘行四记
杨建平
文章字数:1944
   
   
  戊戌深秋,吾与战友行走三湘大地。越酉水,过湘江,探寻古迹,凭吊先贤,所思所感,遂成四章。
  芙蓉楼
  熟读唐诗的人,一定会记得这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诗是中唐时期任职于江宁(今南京市)丞的王昌龄在润州(今镇江市)送别他的朋友辛渐时所作。他委托朋友带给洛阳亲友的不是平常的报平安的口信,而是传达自己仕途上依然坚持操守,冰清玉洁的信念。
  前多年去镇江,曾专程去游览了古色古香的“芙蓉楼”,吟诵着这首诗,自然感悟到了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表明自己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高尚品格和崇高情怀的心声。
  在湘西古黔阳县境内,潕水岸边,也有一座古色古香的“芙蓉楼”。这里就是王昌龄被贬做龙标县尉的地方,他在此地的七年中,“为政以宽”“政善民安”,流传下了关于他的大量传说故事,古城墙边上的一株千年古樟就传为他当年亲手所植。他去世后,当地官员和百姓为了纪念他,根据他的诗意在潕水江边修建了“芙蓉楼”,并在周边栽种了木芙蓉、水芙蓉花,还修建了“送客亭”和“龙标胜迹”的门楼烘托意境。
  看到这楼这亭,我不由得想起李白的那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里诗外,那么心心相印!那么惺惺相惜!
  边城
  了解沈从文,是从阅读他的小说《边城》开始的。近十年来,几次去往湘西凤凰,拜谒了沈从文先生故居,吊祭了沈从文先生别样的墓碑墓地,也在沱江边上看吊脚楼,坐摆渡船,寻觅翠翠和她爷爷的影子……
  其实,真正的“边城”不在凤凰,而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茶峒镇的洪安村和重庆(原为四川)秀山土家族自治县的洪安镇洪安村。这两个村隔江相望,中间流淌着的就是酉水河。两岸居民的往来除了走陆路的大桥,最便捷的就是乘坐河中的“拉拉渡”,也就是小说中翠翠和爷爷的渡船。茶峒(现已根据小说改名为边城),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除过洪安镇,另一处为贵州省松桃县的迓驾镇)。属湘西的四大名镇之一。在镇中游弋,但见城垣逶迤、河水悠悠、炊烟袅袅、白塔耸立,青石路整洁风雅,吊脚楼古色古香。阅景生情,别有一番感慨。
  乘着人工摆渡的拉拉渡船去往对岸重庆所属的古镇,那里是当年刘、邓的二野大军由湘入川第一站的地方,至今还保留着刘邓大军前线指挥部的旧址和纪念馆。镇子也是古意盎然,千米长街随坡就势,镇中戏台旧颜不改。走过廊桥,江中心的“三不管岛”默默地向游人诉说着这个清末民国时期三不管地界的前世今生。顺着江边的洪茶码头走去,不远处就是三省交界的“鸡鸣三省亭”,江边大桥旁竖有“川湘黔边城”字样的石碑,旁边亦有一座“渝湘黔饭馆”,无不在彰显着边城的位置。
  沿原路返回,重庆这边的江岸也竖着“拉拉渡”的石刻,望向对面,白塔犹在,渡口依然,翠翠却不知去往何方!
  桃花源
  晋人陶渊明因不满当时统治集团的门阀承袭制度,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毅然辞去了上任仅八十一天的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写出了寄托自己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的《桃花源记》。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在现实社会中寻觅自己心中的桃花源。时至今日,中华大地上叫作“桃花源”的地方不下十余处,且大多以正宗自居。
  常德市的桃源县大概最接近“桃花源”之说,桃源县的名字就独具一格。“武陵”之地名也为其独有。景区里的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岭、五柳湖、秦人村,都与《桃花源记》之描写极其相似。进入景区,可看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湖边道路两旁遍植桃树。我来之时,季届深秋,村民们正在收割稻子,所到之处,一派田园风光、十足丰收景象。走在村中,虽不见桃花遍野,“落英缤纷”,少了桃花的气氛和气势。但数以百计品种的万盆怒放菊花却一样使人感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韵!
  贾谊故居
  长沙市解放西路毗邻湘江处有一条千年老街“太平街”。入此街口不远,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宅院,这里就是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故居。史载该故居始建于西汉文帝年间,是贾谊当年遭朝中大臣排挤,被贬谪为长沙王太傅(太傅,官职名。辅佐当时的长沙王吴著)时所建,院内的一口古井“长怀井”据说就是历史遗留物。他在此地居住三年有余,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鹏鸟赋》。他的散文和辞赋均为后世人推崇,亦被尊为“湖湘文化”的代表,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曾为屈原和贾谊合写传记。
  作为当代人,我们可能对这位两千多年前写出过《过秦论》等传世之作的伟大人物知之甚少,但在故居内通过文字和史料介绍,可以了解到,他当年一系列的政治主张(如民本思想、治国方略、教育理论、统一主张、御外策略)、经济思想和文学著作,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政治影响。湘人毛泽东游览他的故居后亦为他赋诗“七律”《吊贾谊》。
  竖立在故居院子里一块石碑上他的名言“民之治乱在于吏,国之安危在于政”,当可为今人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