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守护青山绿水 建设生态商洛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文章字数:3747
 





  彭金锋 王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环境保护事业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生态文明改革,着力补齐生态环保短板,不懈追求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绿色梦想。如今商洛天蓝、地绿、水清、土净,四季常有绿、处处都是景,“商洛蓝”已成为靓丽的城市名片,绿色已成为商洛最厚重的底色。
  ◎强化责任担当 环保机制不断完善
  40年来,我市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全面参与的大环保格局,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环保机构不断加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环境保护机构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历程。1977年11月商洛地区环境监测站和环境保护办公室分别正式成立,在人员编制较少的情况下,开启了环境保护工作。1981年8月,商洛地区环境保护局成立,开始开展水、大气监测。1998年5月,商洛地委,行署决定将商洛地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分设为商洛地区城乡建设局、商洛地区环境保护局,明确将环保机构列为行署的直属机构,从而实现环保机构设置的历史性突破。2002年,省委决定将各县区环保机构及人员实行上划市级垂直管理。2003年,市、县区设立环保行政机构8个,市环保局为市人民政府组成部门。十八大以来,商洛环保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绿色发展总基调,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进一步理思路、抓重点、强措施、求实效,多项重点工作在全省保持领先。市环保局被国家人社部、环保部表彰为全国环保系统先进集体。生态发展战略确立。1999年12月,商洛地区环保局编制了《商洛地区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远规划》,共规划了50个污染源治理项目、9个清洁生产工程项目、10个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工程、7个地表水水源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个生态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26个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2年后,商洛市先后制定了《商洛市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十年规划》《商洛市“十一五”计划和2020年长远目标规划》《商洛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商洛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和2020年长远目标规划》《商洛市“十二五”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规划》《商洛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等,生态立市战略稳步实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项目环境管理建设加强。1986年,商洛地区城乡建设局发布《商洛地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试行办法》和《商洛地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实施办法》,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1987年,商洛地区首次邀请省环保专家来商审查部分企业的环境评价大纲,至1992年底10年间在商洛地区各县市共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监测40个单位。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实施,市环境保护局成立了第一届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委员会,规范建设项目环评审查程序。去年以来,我市先后计划投资34245.83万元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计划争取中省环保专项资金20060万元实施二龙山水库水源地保护项目、计划争取中省投资30亿元实施“一江清水供京津”污染防治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商洛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加强污染防治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市经济也迎来了高速发展期,一大批的企业纷纷建成,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这些企业为我市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环保形势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多年来,我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动摇,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特别是近年来,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坚持把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和一批历史遗留问题,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实施碧水工程。1982年以前,全区有县以上工交企业和乡镇企业2845个,这些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治理困难。1988年底全区建成了一批具有商洛地区特色的污水处理设施。尤其是从2008年开始,市政府不断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到2011年,各县区均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在陕南三市率先实现了县级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水平进一步提高。2013年在陕南三市率先开展了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全市累计实施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项目311个,累计完成投资30.93亿元。先后治理工矿企业38家,淘汰落后生产线24条,关停污染企业11家,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2家,督促重污染企业建设污水处理设施42台(套),企业污水达标排放实现了常态化。2017年初,启动实施了新一轮水污染防治四年行动计划,打响了丹江流域“清水持久战”。今年1至11月,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
  实施蓝天工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的空气污染逐步显现,一些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对空气产生了新的污染。由此,商洛市在空气污染治理中,还重点对禁烧烟煤,机动车污染防治开展专项整治。从2010年7月1日起,市区环保部门停止审批中心城区新、改、扩建燃煤锅(窑)炉,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2012至2016年累计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1.2万多辆。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中有升,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2017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1天,较2016年同期增加21天,持续位居全省第一,环境空气质量省考为优秀格次,首次进入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今年1至11月,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9天,同比增加了2天,全市空气环境质量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
  实施净土工程。一段时间以来,商洛陆续兴办了一批铅锌矿、银铜矿、金矿、钼矿、钒矿、铁矿采选厂,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重金属污染也随之显现。为此,市政府制定印发《商洛市重金属污染重点区域防治规划》,全力推进全市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2006年至2010年,全市在汉丹江流域新建6个垃圾处置厂,建成商洛市医疗废物场及危险废物场处置中心和城市医疗废物及危险废物处理中心,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中心城市医疗废物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危险废物处置率为100%。2011年后,商洛市环保局一方面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优化产业结构设计,升级改造生产工艺,从源头上控制废物的产生;另一方面提高固体废物的利用处置率,达到无害化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严格监管执法 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加强
  近年来,我市环保事业在建设“美丽幸福新商洛”的指导下,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监管执法力度,全市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中心城区空气质量持续全省领先,丹江、洛河、乾佑河等9条河流18个监测断面全部达到功能区标准,丹江出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Ⅱ类标准;七县区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100%;土壤和辐射环境安全可控;市区各类功能区噪声均达到相应标准。
  严肃查处违法行为。1998年地区环境保护局单设后,当年共查处环保违法案件49件。此后,全市环保系统及有关部门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环保专项整治,每年环境监管执法不断加强,年均出动执法人员3000人次以上,有效促进了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我市环境监管执法和应急管理不断强化,先后开展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春季环保专项执法检查、环境监察稽查、全市VOCs专项执法检查、化工有色冶炼行业及污水处理厂环境污染整治专项行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检查专项行动、秋季环保专项检查等环境监管执法活动,严厉查处打击环境违法行为。2018年,全市共出动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共6190人/次,检查企业1559家/次,行政处罚128起,罚款472.41万元。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案件4起,罚款金额17.8万元;实施扣押查封案件54起;实施停产限产案件9起;实施移送公安机关案件22起;实施移送司法案件1起;对环境违法问题公开曝光218起;就发现问题约谈企业数9起。
  生态创建力度不断加大。自2003年起,商洛市环保局按照《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组织审批商州区牧护关镇、洛南县高耀乡、丹凤县庾岭镇、商南县试马镇的生态示范建设规划,以规划促建设,推动生态示范区建设。全市16个生态示范乡镇、30个示范村建设全面展开。同时,市环保局不断加强对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管理,积极参与市旅游开发规划及有关政策的制定,参与镇安鹰嘴石、山阳天竺山、洛南灵口、商南新开岭申报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考察论证及评审工作。2006年,市环保局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农村小康环保行动”为抓手,以生态示范村镇创建为载体,建立和完善市、县区、乡三级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网络,抓点带面,综合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改善城乡生态环境面貌,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尤其是去年以来,市环保局组织实施2017至2018年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示范项目工程68项,涉及七县区35个镇149个村,总投资7000万元。截至11月底,68项工程已全部完成,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四十年栉风沐雨,四十年砥砺前行。回顾走过的峥嵘岁月,商洛环境保护工作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始终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砥砺前行,不断奋进,始终与全市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不懈努力和探索,有力的服务和支持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