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呕心沥血育桃李
——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刘占良
文章字数:1494

  方 方
  对学生进行辅导
  在商洛中学的校园里,学生们时常会碰到一位头发花白、肤色略黑、面容和蔼、腰背微驼的人。他,就是中学数学正高级教师、商洛市高中数学学科带头人刘占良,从教30多年,他用爱去耕耘用心去浇灌,始终对学校、对学生,充满深情。
  刘占良是商州区大赵峪办事处冀村人,他16岁时通过高考顺利进入了商洛师专(现商洛学院)数学系,1981年刚毕业的他,以优异成绩被分配到当时的商县中学(现商洛中学)。那年,19岁的他是商中年龄最小的教师。踏进商中大门的前一天,他一整夜都没睡踏实,心中百感交集,既兴奋又恐慌。那一晚,身为教师的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要向老教师学习,对学生负责。“小时候我经常看见父亲在台灯下写教案、改作业直到深夜。”刘占良说父亲曾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也是在父亲的影响下,使他明确了一个教师的职分、父亲的荣誉,鞭策着他在工作上不敢懈怠。“记得我的第一节课是带初三(2)班。上课前,我把教案放在一班的窗台上,上厕所回来,教案却不翼而飞了。这时上课铃响了,我索性不要教案,大胆地走上讲台,脱开教案,按照自己的思路,顺利地上完了那节课。”刘占良回忆道,下课后,几个调皮的学生不好意思地把教案还给了他,还表示不喜欢老师拿着教案念,觉得那样很乏味。通过这次事件后,他经常提前备好教案,到课堂上灵活变化,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也越来越活跃。
  1986年,表现出众的刘占良担任高中部数学教学。为了适应高中,他边向老教师学习,边做高考题、竞赛题。一到周末,还会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往往一待就是一天。高中三年时间里,他写了12万多字的学习笔记、听课笔记,做了近3000道中外数学经典试题。在从教过程中,他认为学生没有优差之分,只是在认知、情感、态度上有差别。为了促使班级整体健康成长,在座位安排上,他把自制力不同、学科兴趣不同的学生相互搭配、互帮互学,有效地提高了班级整体的管理水平和学习质量。刘占良还一直坚持把爱作为教育的核心价值。1994年,一名学生,进入高三时,父亲突然病故,家里经济困窘,面临辍学。刘占良了解情况后,多次温言细语地安慰这名学生,倡导全班同学为其捐款,帮助他渡过难关,这名学生最后顺利地考入了西安的一所大学。1995年隆冬的一个夜晚,正在批改作业的他听到急促的敲门声:“刘老师,陈志刚晕倒了!”他疾步走出门外,跑到教室,背起陈志刚就往医院跑。第二天,他又把可口的饭菜送到病床前,看着床下破烂的黄胶鞋,看着床上的一双“光脚板”,心里直泛酸。他交了医药费,又买来棉鞋棉袜和营养品,陈志刚被感动得直流眼泪。
  “山区的贫困孩子上学不容易,我看到有些学生衣衫单薄、用功苦读的身影时很心疼。”为了帮助这些贫困生,刘占良率先在支部会上提议党员与贫困生结对子,倡导全年级师生捐款捐衣,还积极与商洛中级法院民事第三庭的法官联系,促成他们与10名家庭贫困的优等生结成长期帮扶对子,改变了这些学生的生活状况。2011年,他担任了负责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后,更是在教师中倡导奉献、团队、拼搏的“三种精神”。刘占良30多年的粉笔生涯,学子无数,成绩多多,自己也获得很多荣誉:2004年入选了我市“十百千人才”人选;2006年被评为“陕西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陕西省师德标兵”;2009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13年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亲切接见;2015年被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2016年12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商洛市首批突出贡献拔尖人才”。
  “教育需要博爱与信任,教学需要钻研与创新,教师需要淡泊与坚持。”刘占良表示,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注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生。看着学生如愿踏进大学校门,实现自身价值,才是作为一个老师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