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真情帮扶解民困 扶贫花开果满枝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倾情帮扶云盖寺镇西洞村工作侧记
文章字数:4731







  本报记者 董 楠 通讯员 李荣军
  进驻穷村子,挖了穷根子
  西洞村位于镇安县城以西30多公里,处于两山夹一沟地带,全村259户954人分散居住在一条10多公里的狭长沟域内。这里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也因穷山恶水而出名,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村。2016年初,全村有贫困户93户,300多人,贫困发生率33%以上。面对新一轮脱贫攻坚战,如何脱贫摘帽成为村两委会班子人员最为头疼的难题。
  2017年6月份,西洞村人看到了发展的曙光,他们迎来了对口帮扶单位——市人大机关。为了让村子走向发展的快车道,市人大常委会班子成员经过精心挑选,决定让富有农村工作经验、踏实能干的市人大常委会民宗工委副主任王平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并配备2名得力队员进村开展包抓帮扶工作。
  “贫困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贫困群众是我们的兄弟姐妹,虽然我们力量有限,但我们相信勤能补拙,我们将尽心竭力带领全村90多户贫困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这是工作队进村伊始作出的庄严承诺。
  为了确保贫困户按期脱贫,真正做到精准施策,工作队首先逐户走访调查掌握实情,摸清底子,分析原因,研究对策,积极探索寻找切合村子发展的思路及方法。他们经过多次走访寻找致贫原因,采取因人“配菜”,因户施策的方法,为贫困户推行自主“点菜”,按需“配菜”的“菜单式”帮扶模式,将县上脱贫攻坚政策细化,让贫困户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脱贫攻坚政策,帮扶干部结合贫困户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愿望,指导贫困户亲自“点菜”,根据“菜单”量身制定脱贫计划,确立产业方向,把扶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户到人。同时,工作队与村组干部精心研究制定村子发展规划、跑项目,先后争取资金100多万元,从群众最为迫切的基础设施做起。
  一年多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村民们感受到的是村子的巨大变化。一年多来,在市人大机关的帮助下,西洞村修建大型院落储水池25处,开挖管道2.7万米,解决了三、四组410人安全饮水问题,对一、二组人饮工程进行重点改造提升,完成拦河坝进水管及沿线管道破损更换,使540人安全饮水得到保障;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用电入户率达100%;修建了6个垃圾存放转运点,安排保洁员2名,环境卫生公益专岗3名,生活垃圾得到了及时收集转运和处理;实施乡村畅通工程,争取资金30万元,对全村10.28公里的村级主干道路全部硬化,硬化率达100%,同时,争取资金20万元对全村水毁路堤和主干道路中的380m“油返砂”进行了修复。金洞沟5公里通组产业路路基开挖;为了使村域产业有可靠性保障,争取县农业局投资20万元专门用于产业发展;争取县水务局在村上实施了旱改水工程,建拦截坝1处、沉沙池1处,开挖管线6500m;争取县卫计局投资20万元,新建村卫生室3间,建筑面积108㎡,已交付使用;实施村文化广场提升改造工程,目前已硬化广场1050㎡,从市体育局争取了价值2万余元的全套健身器材,丰富了群众文体生活;争取资金2万多元,制作文化广场宣传标语牌,促进精神扶贫;市人大从机关经费中挤出3.1万元,对全村15座便民桥的桥身及护栏进行了加固提升和美化改造;在往年民居改造的基础上,争取资金20万元,对30户93间民居进行了提升改造,粉刷墙壁143户440间。
  用真情帮,下苦功扶。缺少资金帮资金,缺少项目谋项目……脱贫攻坚除了“准”还要突出一个“实”字。一件件实事儿落了地让当地贫困户心里真正有了底。
  隆冬时节,天寒地冻,万物萧条。然而,步入镇安县云盖寺镇西洞村,只见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蜿蜒盘旋,一座座漂亮的民居错落有致,一个个大棚在冬日的阳光下波光粼粼,一幅幅美景勾画出新农村气息,处处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站在村委会院落里,看着村子近两年来的巨大变化,村民们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幸福的笑容,不时地向人介绍:“咱们村现在路通了,电亮了,家家户户都有了致富门路,这全靠市人大领导和干部的帮扶与支持。”
  2017年6月,商洛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勇挑重担,主动接手最为偏远的重点贫困村西洞村的扶贫工作。驻村伊始,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王书正就主动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时间与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围绕“摸村情、抓谋划、强阵地”三方面基础工作,迅速打开帮扶工作局面,并及时组织机关包扶干部到村里连心攀亲,结对帮扶,用真心解难题、用实招扶真贫,用一件件实事给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和赞誉。
  洒下汗珠子,产业一揽子
  精准扶贫,产业是关键。为提高西洞村群众自我造血功能,拔穷根、摘穷帽,实现真正的脱贫,市人大机关包扶干部定期开展贫困户入户摸底,找准结对贫困户的贫困原因和发展瓶颈,了解群众发展产业的愿望,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策划项目和发展产业。
  为了尽快让贫困户富起来,市人大机关采取“精确滴灌式”的方式鼓励村民大力发展传统种养业、外出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当了解到贫困户有意愿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香菇种植项目时,市人大机关驻村工作队和镇村干部一起积极筹建了香菇种植平台公司,采取“党支部+公司+贫困户”的方式将24户贫困户绑在该产业链上,贫困户可从村互助资金借取1万元资金入股到公司,年终可实现分红2500元,同时,贫困户还可在企业务工获得劳务收入。12月13日,外面天寒地冻,但是西洞村香菇扶贫车间里却是春意盎然。10多名工人正在忙着采摘、分拣、烘干香菇工作。车间负责人张胜顺介绍:“眼下,正是香菇采摘高峰期,整个平台公司每天可采摘香菇1000多斤,每天需要10多名贫困户参与进来。目前,已销售香菇5万多斤,实现销售收入近15万元,除了可为24户贫困户每户实现分红2500元外,还可以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一些收入。”
  褚贵洲是从公司获益最大的贫困群众之一,他今年40多岁,因为家里两个老人身体不好,加上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学,家里经济一时较为困难。自从香菇平台公司筹建以来,他从盖厂房到后期管理一直参与其中,每天可获取劳务收入80元,加上“三带四联”扶贫项目每年的4000元,他已经按期脱贫。
  像褚贵洲一样,西洞村所有的贫困户都有了自己的脱贫产业。市人大机关驻西洞村扶贫工作队先后争取资金60万元,为西洞村建食用菌大棚42个,发展袋料香菇10万袋,联带贫困户24户,每户分红2500元;发展白芨种苗繁殖32棚,联带贫困户6户;发展天麻、柴胡为主的中药材200亩,联带贫困户12户;魔芋80亩,联带贫困户25户;板栗科管300亩,核桃科管180亩,实现猪存栏150头,羊60只,牛20头,鸡800只,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态势,增强了群众自我造血功能。
  一个个实打实的帮扶举措,使贫困户找到了脱贫的门路,一个个心贴心的帮扶举动使贫困户树立了脱贫信心,他们在脱贫的路上越走越远,生活也越来越美好。
  用心帮扶,取掉一个贫字
  自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以来,市人大机关30余名包扶干部多次进村入户,走访结对贫困户,尽管每次进村路途遥远、路况甚差,但他们不辞辛苦,坚持经常进村入户,了解结对帮扶贫困户发展诉求,宣传党委、政府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与群众共同谋思路想对策,落实帮扶措施……机关干部通过用实际行动,帮扶群众解决困难,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也极大地坚定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人常说“领导带了头,干事有劲头”。在帮扶西洞村的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淑慧坚持每个月最少进村一次,与贫困户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现场解决他们的困难,并在多次会议上对帮扶干部强调,要带着党性、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扑下身子,竭尽所能帮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她的帮扶对象陈兴魁患有尘肺病,两个老人身有残疾,还有3个孩子上学,为了彻底解决他们一家的贫困现状,刘淑慧多次协调,为陈兴魁争取了护林员公益岗位,一年收入5000元。为其妻子卢续琴争取了村上的公益专岗,专门管理爱心超市和做后勤,一个月收入1000多元。同时,在政策范围内还协调帮他们在云盖寺镇花园小区争取移民搬迁房1套和解决3个孩子上学问题。如今,陈兴魁一家顺利脱贫,并在新家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同样牵挂西洞村村民的,还有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王书正,他在人大机关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但还是坚持常常到西洞村看望他的“亲戚”们。“家里有几口人?收入怎么样?生产生活还有什么困难吗?”在贫困户的家中,他常亲切地与他们唠家常,倾听他们讲述村里的发展和个人情况,鼓励他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早日脱贫。每次下去调研和帮扶,不仅要到自己的贫困户家中走一走、看一看,送去米、面、油、衣服等生活用品,还要到其他特别贫困的村民家中去了解情况,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
  “我从农村来,为农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正如我愿。”这是市人大机关驻西洞村第一书记王平当初对领导的承诺,为了村子的脱贫事业,已经56岁的他经常在村里一待就是半个月,面对家人的埋怨,他总是解释道:“只有把村子发展好了,让所有贫困户都脱贫了,我才能放心地回去。”
  一桩桩,一件件,在西洞村,这样的脱贫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无一不体现一个“真”字,在帮扶脱贫的同时,付诸真情,传递爱心,帮助贫困户架起希望之桥,摘掉贫穷之帽。
  用智帮扶,解决一个愚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帮扶西洞村的过程中,市人大机关根据西洞村的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方式,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全力抓好、抓细、抓实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工作,努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促进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在驻村期间,工作队了解到在脱贫攻坚中存在诸多问题,尤其贫困户主动脱贫意识差,观念传统守旧,自我发展意识淡漠,对自身脱贫缺乏信心没有谋划,市人大机关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了扶贫先扶“智”的建议。包扶干部深入包扶村宣传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及工作程序,逐户逐人面对面把政策讲清,把程序讲透,把要求讲明,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共发放各种宣传资料2000多份。还利用召开村民大会、院落会、群众代表会议等进行宣传,悬挂横幅,制作了精准脱贫政策解读版面、西洞村精准脱贫作战挂图等,有效营造了脱贫攻坚浓厚氛围;市人大机关积极联系并组织他们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为外出务工创造条件;包扶干部鼓励包扶户主动谋出路,转变观念,树立脱贫理念,增强发展信心,帮他们唤醒脱贫意识,将为贫困户“输血”与激活自身造血功能相结合,切实扶起困难群众的“智”与“志”。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逐步使贫困户改变了“等、靠、要”的思想,为全村脱贫攻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解决了“愚”的问题。
  同时,市人大机关还从公用经费中挤出资金3万元,从县财政争取资金2万余元,为村、组修建路牌标识5处,为村文化广场加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扶贫宣传标语和二十四孝”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墙。制定村规民约,强化民风建设。将全村农户划分为勤劳致富户、脱贫光荣户、重点关爱户、贫困户等四类,先后举办脱贫表彰会2次,重点表彰鼓励勤劳致富户、脱贫光荣户11人,对重点关爱户采取多种方法和其他奖励办法,提高群众对脱贫攻坚的满意度。围绕“一约四会红十条”,坚决遏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降低了人情消费支出,对不诚实守信、不赡养父母、不积极创业就业的农户,经评议后进行黑榜公示,并在群众会、院落会上通报批评,对孝顺爱亲,好媳妇、好公婆,见义勇为、拾金不昧、乐于奉献等好人好事,及模范党员、优秀村级干部,对村容整洁、贫困户房前房后、院落卫生定期进行民主评议,并通过“爱心超市”进行积分奖物,营造了良好的民风氛围。
  在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下,目前,西洞村全村90多户贫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均超过3900元,稳定超过国家脱贫标准。异地扶贫搬迁46户已全部入住,11户危改户已全部验收入住,全村安全住房全部达标。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农户家庭成员全部参加新农合大病保险。安全饮水已通过水务部门标准认定。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电力入户率达100%。全村无新增、返贫户,贫困发生率为0.21%。
  青山依旧翠绿,脱贫的步子依旧坚定,市人大机关干部正在用辛勤努力弹奏着帮扶路上的最强音,我们期待西洞村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