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贯通“一带一路”的国脉传奇
——写在《商於古道》热播之际
文章字数:2683
  杨玉洁
  期待已久的电视系列片《商於古道》近日在CCTV-9播出了。该片以“商於古道”的历史变迁为线索,分《烽烟古道》《国脉商道》《文华诗路》三集,从自然地理、历史考据、文化溯源、人文积淀、地缘风物等不同视角,对商於古道做了全新的影像档案诠释,既讲述其参与王朝创造、决定历史走向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又显露其融入“一带一路”格局中的取向和使命。
  兵家必争之道
  “秦中自古帝王州”。王朝的勃兴与忽亡,不少源于商於古道波诡云谲的烽火。商於古道原为商末周初荆楚部首领鬻熊率领族人自关中迁居江汉过程中开拓,是楚文化发源地。战国时期,秦楚两国既相互讨伐又友好结盟,商於古道渐渐成为秦国与楚国及南方的一条重要通道。此后,这条全长600多里,西起古都长安,中经蓝田、商州、丹凤和商南,东至今河南省淅川古於邑(亦称於村、於中)的古道,成为经略南国的战略通道,兵家必争的战略要隘,扭转乾坤的战略支点。
  冷兵器时代的要塞,其地位有战略之义。如果说函谷关为正,则武关为奇。武关北依少习山之岩险,东、南、西三面临武关河谷之绝涧,山环水绕,险阻天成,为“秦楚咽喉”“三秦锁钥”。战国时期,秦楚为争夺商於这块地盘,曾多次展开拉锯战,张仪以商於六百里欺楚,成为楚国灭亡的导火索。公元前230年,秦国铁骑从商於古道东出六国统一华夏,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公元前208年,刘邦十万大军沿古道挥师咸阳灭秦,建立了历史上最强盛的汉王朝。明末李自成屯兵商洛,八进八出直捣京城,推翻了明朝统治。到了近代,古道是抗击日寇的东路运输线,又是人民解放军中原突围北上的重要通道和陕南游击队的征战之地,时至今日仍是连接我国西北与东南的捷径。
  商於古道的烽烟,反映了中国历史演进的一个历程。电视系列片《商於古道》以故事悬念和人物命运沉浮为脉络,以专家学者研究和本土人士解读为佐证,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影像技术,把扎实的细节情节与丰富航拍视角相呼应,把视觉感官上宏观与微观融为一体,为观众打造了一场丰富的视觉盛宴,在具体命运故事与历史规律梳理的对应中,再现张仪欺楚、秦之亡楚、刘邦灭秦、闯王屯兵等传奇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商贸流通之道
  西北东南两大区域的联结带,必然凸显商之作用。商於古道之“商”,既是封地之名,更是贸易之实。因为,水道旱道,捷径之道。唐朝以前,商於古道地连秦楚、物兼南北,是长安中央政府连接东南各地政治、军事、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唐朝时期,由于黄河漕运的阻滞,商於古道成为转运钱粮贡赋的国道命脉,关系帝国的稳定和安危。明清时期,随着丹江航运的开通,商於古道成为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商贸流通纽带。
  这一时期,在商於古道兴盛的商贸辐射带动下,诞生了龙驹寨、棣花驿、阳城驿、漫川关、紫荆关、竹林关、上津古城、凤凰古镇、云盖寺镇等一批闻名天下的商贸集镇,影响着大半个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水旱码头龙驹寨陆运和水运交相辉映,成为南北贸易的桥头堡。东南地区生产的丝、茶、糖、米、瓷器、香皂等生活日用品,一部分经武关由陆路运至龙驹寨,进而运往商州、关中等地,一部分沿长江、溯汉江进入丹江,水运至龙驹寨水旱码头,再由骡马驮运至长安、山西、甘肃、内蒙古等地。同时,甘肃的绿丝烟、山西的食盐等,又驮运汇集于此,连同商州的油桐、药材、核桃、牛皮等山货特产,或由陆路经武关古塞向东南地区运出,或在龙驹寨水旱码头集结,水运抵长江口岸重镇汉口。龙驹寨极度繁荣,“鸡鸣多未寝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百艇千蹄,商贾如云,十里长街上店铺鳞次栉比,十座会馆、十二家商帮独霸一方,十八座庙宇烟雾缭绕,厘金岁额曾达纹银15万两,日均400两,居“全陕之冠”,为“秦之翘楚”。
  电视系列片《商於古道》把大量镜头放到商洛历史名镇,从丹凤县博物馆的壁画入手,采用史诗叙事与抒情诗画相结合的手法,细述百年古镇的繁华与美丽。昼夜行人的驿站、古老繁华的街市、南来北往的船队马帮、熙熙攘攘的商贾游人……平浪宫的雕梁画栋、漫川双戏楼的南腔北调、传承意大利工艺的百年丹凤葡萄酒醇馥浓郁,沉寂在河南西峡博物馆的西亚民间生活用品、静默在商洛博物馆的古罗马金币,见证着商洛同古丝绸之路的密切关系,印证了这条国脉大道从深山小镇到水旱码头、从帝都到行省、从关中平原到荆楚大地再到东南沿海,从东亚到西亚、欧洲的历史传奇,也启迪人们深深思考,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今天,这座城市该何去何从?
  诗词歌赋之道
  旅人之思就是诗。“商山名利路,夜亦有行人。”商於古道是中国隐逸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唐代官员宦海沉浮的名利路。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在这条危崖耸立、峡谷幽深、险滩密布、蜿蜒曲折的古道上或为隐逸高歌、或为迁谪抒怀,发出“往来悲欢万里心,多从此路计浮沉”的感慨。在世途险恶面前,秦岭美景成为文人远离纷争、归隐田园的精神家园。据史料记载,西晋诗人陶渊明数次出仕为官,却向往隐居生活,在听了好友羊松龄讲述商洛田园生活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诗》,该诗的前记就是流传千古的《桃花源记》,并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学田园诗派。盛唐时期,武关道沿途设有蓝田、仙娥、商於、棣花、四皓等驿站17个,是通往古都长安的必经之道。张九龄“四过商州”,留下了名篇《商洛山行怀古》。诗仙李白曾到商洛访“四皓”、游仙娥溪,吟出“我行至商洛,幽独访神仙”的感叹。韩愈因遭贬谪途经秦岭,大雪封山,前途漫漫,发出长天浩叹“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著名诗人元稹“七度武关”,留下名作《阳城驿》,表达诗人忠义情怀。大诗人白居易几经宦海沉浮,走商於、登商山,“七年三往复”,晚年客居洛阳还向友人夸耀“我有商山君未见,清泉白石在胸中”……汉初至清末,先后有200多名诗人在此留下名篇佳句500多首,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至今闪耀着璀璨光芒。
  电视系列片《商於古道》以深厚的文化情怀和独特的艺术视角,一路追寻古道上历代文人的足迹,开启了中华传统文化溯源、文化寻根、文化反思之旅。作品既追求大背景大事件的个性特色,又注重环境、民俗等元素的历史精确性,从秦末汉初“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刘盈讲起,历数西晋隐士陶渊明、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韩愈等名家与商洛的文化渊源,尤其是韩愈风雪蓝关路艰难前行的形象,深刻揭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内心的痛苦迷茫……,而坚定的文化信念与责任担当,又支撑着他们再次踏上商於古道,走出人生的谷底,追求人生更加高远的境界。
  电视系列片是历史的记录,也是文明的传承。历时两年多时间、辗转20多市县、采访百余位专家学者而成的《商於古道》播出,必将唤醒更多人对这片热土的关注,必将激发商洛人血脉中的奋斗与荣光,必将推动商洛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