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党旗强引领 脱贫路更宽
——我市“党旗引领脱贫路”主题实践活动综述
文章字数:3181
   本报记者吉文艳
  隆冬时节,商山洛水间一派冰天雪地,丹凤县武关镇毛坪村的双孢菇基地里却温暖如春:只见一层层的床架上,雪白的双孢菇从厚厚的堆土中探出脑袋,煞是可爱,工人们正忙着为刚萌出的双孢菇洒水。“再过几天双孢菇就可以采收了,看今年的行情能卖个好价,我们也能过个好年了!”在基地务工的贫困户刘宏高兴地说道。
  2018年11月初,我市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党旗引领脱贫路”主题实践活动,全力推进堡垒强基、头雁培育、先锋引领、聚力攻坚四大行动,着力建强组织体系、提升组织力,真正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目前,我市共有4700多个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有带富能力的“头雁”式村党组织书记占46.7%,共有3.64万名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6323个,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占到95.3%,其中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占10.1%,2018年全市预计精准脱贫21.3万人。基层组织强了,产业发展快了,贫困户口袋鼓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
  堡垒强基打造脱贫“一线指挥部”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前提基础。为进一步促进党组织作用发挥和带动群众脱贫,我市逐步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把党组织建在产业园区、涉农企业、移民安置点、农民工聚居地,把党小组建在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产业链上,动态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形成有利于脱贫攻坚的组织体系和组织设置方式。
  村委会换届选举中,8名正式候选人中30岁以下候选人达4名,平均年龄36岁,大学以上学历3人,这在丹凤县商镇保定村历次选举中尚属首次。保定村是丹凤的深度贫困村,山大沟深耕地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落后,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现象严重,村子发展缺乏活力。2017年,60岁的老支书李仓民患脑梗行动不便,工作有心无力,党组织涣散。面对窘境,商镇党委下派工作经验丰富的纪委干部陈江华任村支书,包扶单位丹凤县安监局大胆任命腿脚勤、脑子活的年轻驻村工作队员孙弘毅为第一书记,促进了村级班子和驻村工作队形成合力,确保了村级班子健全,坚强有力。2018年,在新一届班子的带领下,保定村按照党建领航抓乡村旅游、围绕乡村旅游抓“三变”,依托“三变”改革促脱贫的工作思路,以“文化为魂、山水为韵、黄花做媒、旅游活村”为发展理念,以“支部+‘三变’+旅游+贫困户”为发展模式,以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为主要措施,着力打造集“休闲、娱乐、体验、教育”为一体的旅游乡村。
  “你们现在站的地方原来可都是烂河滩啊,现在看看,多美!”保定村75岁的村民刘西山不由感叹,到了节假日,那城里人纷纷开着小车来游玩。展眼望去,这块群山环抱的“白菜心”上,儿童游乐场和室内游泳馆已建成开园,休闲茶吧、水吧、羽毛球场、网球场、高端民宿、丛林拓展训练基地等项目已全面启动。有了党支部的坚强领导和明晰的发展思路,假以时日,保定村必将发展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旅游乡村。
  头雁培育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群雁高飞,头雁领。在毛坪村村民眼里,村主任张占林就是那只带领他们脱贫致富的“头雁”。
  今年57岁的张占林是村里远近闻名的“生意精”,他贩过油桐、黄豆,卖过核桃、板栗,在商南县城经营的窗帘店每年光毛利润就达上百万元。正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老支书找到了他,让他回村担任村干部,发展茶叶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几经考虑,张占林不顾家人反对,回到村上从组长做起,并投资20多万元种茶叶、买机器、开茶场。 
  刚开始,村里人都不敢种植茶叶,觉得养不活、没销路,张占林便免费向大家提供茶苗、技术,并包销。特别是销路问题,刚开始其实他心里也没底,每天晚上在家炒茶,白天背着大袋子,从村里出发,翻山至商南清油河,然后再坐客车来到商州城区,挨家推销。茶树患病,张占林从商南请来茶叶专家张淑珍,给村民指导病虫防治。茶叶炒制的温度不好把握,村里人都不懂,张占林就从商南专门请技师。几年过去了,村里大多数人成了茶叶种植、炒制的专家。2014年,在张占林的带领下,全村的茶叶种植由原先的十几亩,达到了现在的5000多亩,村上的茶叶场也发展到了3家,毛坪村成了名副其实的茶叶村。
  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了,张占林积极带动村上的贫困户发展茶叶产业。他通过联营的模式,给毛垴、马兰两个村民小组的600多户群众免费发放茶苗、化肥,带动他们种植茶叶250多亩,然后再订单回收。同时,贫困户可以在他的茶场入股,每年每户可分红2500元。他们也可以在茶场打工,最忙时茶场用工上百人。特别是每到采茶季节,贫困户光是帮他采摘鲜叶,前后两个月下来,就能挣近万元。
  在张占林的带领下,村党支部依托茶园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独特的山水生态环境,与陕西文旅集团联合开发集采摘体验、农家餐饮、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体验游,走上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毛坪村的“青山绿水”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先锋引领党员能人“传、帮、带”
  群众的贫困帽子一天不摘,党员干部就一天不会停止脱贫攻坚的步伐。王清珍是洛南县古城镇王村一名老党员,虽已年过七旬,却仍是脱贫路上的急先锋,以一己之力带动两户贫困户发展大棚菜种植,如今已顺利脱贫。
  45岁的闫康社曾是王村一带小有名气的泥瓦匠,凭一身手艺日子也过得去。几年前,他在帮别人建房时,不慎从脚手架上跌落,摔断了右腿股骨头,从此落下终身残疾。自己行动不便再不能外出打工,儿子上高中需要钱,闫康社被评为了村里的贫困户。
  身为老党员兼邻居,王清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康社娃是个勤快娃,把光景过成这样,咱身为共产党员应该帮一把。”王清珍老人说,他时不时还拿出养老钱接济他。可是救急救不了穷,王清珍也一直思谋着为闫康社谋一个致富门路。“要不你就跟着我种菜吧?我手把手给你教,咱村是附近镇村的菜篮子,不愁卖!”王清珍说出了自己的点子,闫康社却下不了决心:“我就连走路都要拄拐杖,也没务过菜,万一失败了,日子咋过得下去。”了解到闫康社的顾虑,王清珍现身说法,终于做通了思想工作,闫康社于2015年开春承包了一个大棚,种上西红柿、黄瓜等蔬菜,由于较当地蔬菜提早一个月上市,一季即净赚六千多元。在王清珍的鼓励和帮扶下,闫康社乘胜追击,逐年扩大种植规模,如今已发展四棚大棚菜,年均收入三万多元,2017年已甩掉贫困户的帽子。“多亏了我清珍叔,他拉扯着我从烂糟的日子里爬起来,从育苗到移栽,从打芽除草到浇水施肥,他手把手地教我,可怜他这么大年龄的人操心完自己还要操心我。”提起王清珍,闫康社满是感激的话语。
   聚力攻坚各方力量显身手
  三年共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348户4392人,共投入扶贫资金4500万元,目前已顺利脱贫615户1961人。作为一家非公企业,丹凤县华茂牧业集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担起脱贫攻坚这项社会责任,这三年的扶贫战果可谓成绩卓著。
  2015年扶贫攻坚战打响后,在县委县政府的推荐下,陕西供销集团向企业注入扶贫资金3000万元,董事长张丹英以创新的理念积极开展扶贫工作,提出了“政府股权投资、龙头企业运营、产业链条带动、利益保底分红”的工作新机制,创新了“产业链上就业扶、建设基地精准扶、利益保底分红扶、扶志扶智技能扶”的扶贫模式。创始之初,华茂便始终坚持企业发展和党组织建设同步规划,共建立了4个产业链党支部,在重要岗位、窗口岗位设立党员责任区、示范区,引领企业发展,带动周边农户致富,实现了企业党组织全覆盖。
  今年51岁的彭合录是商镇桃园村庄口组人,因三个孩子正在上学被评为贫困户。2015年彭和录夫妇被吸纳进华茂牧业务工,大女儿彭娟和弟弟大学毕业后也进厂上班。“感谢华茂牧业,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父母一份稳定的工作,现在我们都学有所成了,要以我们学到的知识为企业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彭娟说,自己目前在研发部,专注于研发更适合年轻人口味的卤制品。据了解,彭娟一家仅工资收入每年就有上十万元,已于2017年顺利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