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柞水“红领巾法学院”开庭啦
石国锴
文章字数:1069
  “报告审判长,原告、被告及其各自的委托代理人、法定代理人均已到庭,法庭准备工作就绪,可以开庭”。在书记员向法官报告后,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声,一起校园欺凌案件正式进入庭审阶段。这是1月4日柞水营盘九年制学校开展“红领巾法学院”模拟庭审活动的场景。
  2018年以来,柞水团县委联合柞水县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和科教局,在全县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红领巾法学院”创建工作,由学生根据《案例脚本》,自选案例,自行排练,合作演出。通过这种深度参与的体验式、情景式学习,让中小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体验法律文化,感受法治精神,有效提升了法治宣传教育的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高了青少年知法学法懂法守法的意识。
  变被动为主动
  “以往我们进行法治教育,都是自己台上讲,学生台下听,法律本身是晦涩的,法律条文更是冰冷的,因此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活动现场一位检察官说。而“红领巾法学院”则打破了这种常规模式,将灌输式教育的被动模式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知的主动模式,这一角色互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扮演法官、公诉人、代理人等角色,举手投足之间让学生进入到案件的具体情节,并在模拟庭审环节,不断引用法条进行辩论,让学生身临其境感知法律惩恶扬善的功能。
  化模糊为清晰
  “要规范运用法律术语,比如诉状用于民事案件,起诉书用于刑事案件”这是一位法官的评语。虽然是模拟庭审,但其包含的信息量却非常大,法庭审判的具体程序是什么?法庭可以采纳的证据是什么?不服从判决应该何时上诉?在哪里上诉?这些信息,对于非法律工作者而言,大都一知半解,更何况是中小学生。而模拟庭审正是将审判程序、证据提供、法条适用等关键要素都呈现在公众面前,让公众第一次直观感受到法律审判的程序性、严肃性和公正性。这种与法律的零距离接触,对普通大众特别是扮演角色的中小学生,其产生的感官效应是极具震撼和教育意义的。至此法律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息息相关。因为“一句辱骂、一记耳光”都可能成为法庭调查阶段的呈堂证供。同时,当人身受到侵犯,就应该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促小手拉大手
  据了解,学生为了准备好模拟庭审活动,除了在学校接受老师的指导以外,还在家里反复练习。让家长当观众,位列“旁听席”,充当“陪审员”。通过开展“红领巾法学院”活动,不仅为在校师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法治实践课,更让学生家长参与其中,通过学生反向的“言传身教”,也提升了家长的法律素养。只有小手拉大手,将法治教育的理念融于家庭、融于生活,形成良好的家风,才能让遵纪守法内化为行动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