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西荆村有位李先生
本报记者 肖云
文章字数:1528
   
  1月7日清晨,商州区大荆镇西荆村刚从沉睡中苏醒,李文良先生的家就开始热闹起来,就在他为一位村民把脉的时候,一个妇女带着生病的孩子已经在焦急等候了。和往常一样,接下来的一天,李先生就要在这样的忙碌中度过。
  在大荆镇方圆数十里地,说起李文良先生,大家都知道,村民称他“看病看得好”,听说不仅引来了镇安、柞水、洛南、商南的病人,还有河南、新疆等外地人不远千里前来拜访,寻医问药。
  李文良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他的爷爷就懂中医,把手艺传给了他的父亲,父亲又将手艺传给了他。很小的时候,李文良就跟着父亲学习各种中药的药性、药理,以及如何把脉看病,中医理论庞杂枯燥,晦涩难懂,为了打好基础,他时常学到深夜十一二点才肯睡觉。1973年,李文良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被推荐到商洛卫校,成为该校的第一批学生,那时,他就开始给人看病,虽然没有毕业,却已名声在外,有一次,他看好了困扰一位市民多年的病症,为了表示感谢,这位市民还送了他一本医书《中衷参西录》。
  毕业后,李文良先后被调配到西荆、砚川、腰市等地的卫生院工作,刚来腰市上班时,一位村民找到他,说妻子刘月月因脑梗陷入昏迷,求他赶紧想法子救人。李文良记得曾经在书中看到,说中药马钱子能促进神经兴奋,马钱子有剧毒,一般人都不敢用,但是人命关天,如果不试一试,就再没别的办法了。李文良决定剑走偏锋,他买来马钱子亲自炮制,出于谨慎,先尝了0.5克,觉得没事才加入药里,11天之后,刘月月便能起床拄着拐杖走路了。这件事,让李文良在腰市出了名,慕名前来找他看病的人更多了。
  1989年,因为家中遭遇变故,为了照顾家庭,李文良忍痛辞去令别人羡慕的公职,回到当时的西荆乡开了一个卫生室,“那时,我就立誓成为西荆最好的医生。”那个年代,交通极为不便,很多病人无法出门,对李文良来说,出诊就是家常便饭。不记得多少次,他背着药箱翻过一道又一道的山梁,走十几二十里给病人治病;也不记得多少次,他在熟睡中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一丝怨言也没有,抓起药包跟着病人家属就跑。他的足迹遍布大荆的沟沟岔岔,骑坏的八辆自行车和四辆电动摩托车默默见证着他的医者仁心。久而久之,李文良成了当地群众心中的健康保护神,他们不再担心有病无处看,不管是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还是脑梗、高血压之类的大病,都第一个找李文良看。
  2010年,村民张某罹患大面积脑梗,生命垂危,绝望之下,家属把昏迷不醒的张某用架子车送到李文良的门前。经过3天的诊治,昏迷多日的张某竟然醒了,激动不已的家属专程送来礼品和锦旗表示感谢,张某恢复后得以再次出门务工。从此,张某每次回家过年,都会带着礼物给他口中的恩人拜年。面对家庭经济非常困难的患者,李文良都会酌情减免医药费。50多岁的村民阮某某被痛风折磨多年,因无钱看病一直忍着,最终发展到头摆手摆,不能正常生活,便来求李文良帮忙。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阮某某的病情得到了极大的缓解,考虑到阮某某家里的实际情况,最终,李文良先生只收取了少量的药品成本费。
  从医40多年,李文良订阅了大量的中医杂志、医学书籍,每天不管多忙都要抽空看看书,写写书法,他还在房前屋后种植了柴胡、南星等中草药,亲自采集、清洗、晾晒、切割、炮制,力求药方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李文良的女婿告诉记者,岳父心善,家里有病人就诊时,他时常捎带着把病人的饭也做了,还把自己的床让给病人休息。60岁的村民牛锋华说:“李先生医术好,能看得了大病,最难得的是,他品德好,看病负责,检查很到位,我们都很信任他。”
  李文良很珍惜乡亲们对他的信赖和赞誉,年近古稀的他说了一句很质朴的话:“病人的康复就是我最大的欣慰。”这个时代,需要更多可以称之为先生的人,他们是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延续的中流砥柱和精神楷模,李文良不正是这样一位可以称之为“先生”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