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就业保障让万名群众受益
文章字数:1101
本报讯(代绪刚)商南县通过了解群众培训意愿,建立工作台账、加大劳动力培训摸底调查力度。结合镇村发展现状、产业项目,切实做到“培训主体、培训计划、培训项目”的“三精准”,实现家庭服务培训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2018年,全县上万名群众从中受益。
针对个别贫困户学习意识差、动手实践能力不足实际,采取“一对一、点对点”的培训,务必让其掌握技能,达到学以致用、学以就业、学以致富。开办养老护理专业,要求培训机构利用人体模型,让每个学员对简单包扎、测量血压体温、病情急救、穴位推拿、针灸按摩轮流操作。在加强职业职能鉴定考核基础上,组织培训学员到养老互助院、敬老院、镇村卫生室等场所顶岗实习,开展为期3-5天的实习,通过公益活动的开展,保证学员掌握护理知识、提升就业技能。定期选派经培训机构培训学员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观摩、开阔视野。整合培训资源,加强与长安大学、溧水人社局等合作方对接力度,将发达地区、高校优势资源引进来、用起来,广泛开展技能培训,确保培训达到质效双提效果。
立足商南县华润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打造特色品牌,着力为全县家庭服务业规范发展树立标杆。加大家庭保洁、母婴护理、养老护理3个“精品品牌”建设力度。注重家庭服务培训“基本知识、基本礼仪、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培养,培训一批叫得响、立得住、能就业,受市场欢迎的“金牌月嫂”“招牌护老”“专业保洁”等家庭服务人员。截至目前,培训家庭保洁人员150人、母婴护理(月嫂)317人、养老护理549人。
探索推行“订单式+点菜式”“培训机构+公司+社区工厂+贫困户”“互联网+”培训模式,实现就业593人。就地就近就业,加大当地规模以上企业对接力度,畅通就业渠道,特别是对贫困户的培训,真正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有300多名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业。积极与西安米多多家庭服务公司、溧水等大的家政公司协商洽谈,通过培训一批、输出一批,达到带动一批、引领一批的目的。通过商洛市职业技术学院、商南县华润培训学校、朝阳技术培训学校的职业培训,商南县已经成功输送100多名母婴护理、养老护理、家庭保洁人员到西安、南京就业。截至目前,全县开展家庭服务类技能培训1016人,其中贫困户687人,跟踪服务就业率达60%以上,发挥了家庭服务培训项目关键支撑作用。
同时,通过育强产业吸纳群众就业增收。大力推广“三带一创”“三产联动”脱贫模式,新建产业基地189个,实现扶贫产业全覆盖。通过创办社区工厂、设立扶贫车间、开发扶贫专岗等方式,带动4100多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引导景区、园区、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周边贫困群众,参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1.4万多户群众通过土地租金、入股股金、分红薪金、务工佣金等“四金”实现稳定增收。
针对个别贫困户学习意识差、动手实践能力不足实际,采取“一对一、点对点”的培训,务必让其掌握技能,达到学以致用、学以就业、学以致富。开办养老护理专业,要求培训机构利用人体模型,让每个学员对简单包扎、测量血压体温、病情急救、穴位推拿、针灸按摩轮流操作。在加强职业职能鉴定考核基础上,组织培训学员到养老互助院、敬老院、镇村卫生室等场所顶岗实习,开展为期3-5天的实习,通过公益活动的开展,保证学员掌握护理知识、提升就业技能。定期选派经培训机构培训学员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观摩、开阔视野。整合培训资源,加强与长安大学、溧水人社局等合作方对接力度,将发达地区、高校优势资源引进来、用起来,广泛开展技能培训,确保培训达到质效双提效果。
立足商南县华润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打造特色品牌,着力为全县家庭服务业规范发展树立标杆。加大家庭保洁、母婴护理、养老护理3个“精品品牌”建设力度。注重家庭服务培训“基本知识、基本礼仪、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培养,培训一批叫得响、立得住、能就业,受市场欢迎的“金牌月嫂”“招牌护老”“专业保洁”等家庭服务人员。截至目前,培训家庭保洁人员150人、母婴护理(月嫂)317人、养老护理549人。
探索推行“订单式+点菜式”“培训机构+公司+社区工厂+贫困户”“互联网+”培训模式,实现就业593人。就地就近就业,加大当地规模以上企业对接力度,畅通就业渠道,特别是对贫困户的培训,真正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有300多名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业。积极与西安米多多家庭服务公司、溧水等大的家政公司协商洽谈,通过培训一批、输出一批,达到带动一批、引领一批的目的。通过商洛市职业技术学院、商南县华润培训学校、朝阳技术培训学校的职业培训,商南县已经成功输送100多名母婴护理、养老护理、家庭保洁人员到西安、南京就业。截至目前,全县开展家庭服务类技能培训1016人,其中贫困户687人,跟踪服务就业率达60%以上,发挥了家庭服务培训项目关键支撑作用。
同时,通过育强产业吸纳群众就业增收。大力推广“三带一创”“三产联动”脱贫模式,新建产业基地189个,实现扶贫产业全覆盖。通过创办社区工厂、设立扶贫车间、开发扶贫专岗等方式,带动4100多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引导景区、园区、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周边贫困群众,参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1.4万多户群众通过土地租金、入股股金、分红薪金、务工佣金等“四金”实现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