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身残志坚带领残疾人脱贫致富
本报记者 董楠
文章字数:1531
  近日,记者来到丹凤县武关镇南坪村民乐现代农业园,虽然已是仲冬时节,但是,在魏万林的民乐现代农业园里却依旧能够看到金秋时节的累累硕果。提起魏万林,丹凤县武关镇的村民都会伸出大拇指夸赞一番。30年来,他从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山里残疾青年,成长为商洛知名的民营企业家,这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男子汉,通过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用“残疾人更应该关心残疾人”的情怀,先后帮助百余名残疾人就业脱贫。
  1969年9月,魏万林出生于丹凤县武关镇南坪村一个普通的家庭里。因患小儿麻痹症,左腿落下严重残疾。“我要证明给所有人看,残疾人一样可以活出精彩!”魏万林在心里暗暗和自己较劲,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魏万林中学毕业后,没有继续求学,开始在外找工作。
  由于身体重度残疾,很多工厂都把魏万林拒之门外。1991年春天,魏万林孤身一人拄着拐杖,来到西安一服装培训学校,开始了为期一年的理论学习生涯。培训结束后他跟随杭州一位服装老师到他的制衣厂亲自操作实践,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上班时认真工作,晚上留在厂里钻研学习裁剪,实践过程非常艰辛,两年后他熟练掌握了服装裁剪技术,回到家乡武关镇开办了一个服装店,给乡里乡亲裁剪缝制衣服。每做一件衣服只收2元钱,由于乡镇市场小,生意不景气。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家里人从信用社贷了5000元,支持他在丹凤县城北新街开办了一个服装店,由于做的服装式样多、款式新,生意兴隆,积攒下了一些积蓄,慢慢地经营规模也不断扩大。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才是春。如何让更多的乡亲以及和自己一样的残疾人也富裕起来,成了魏万林的一个心结。2010年6月,魏万林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先后从县信用联社贷款,又向社会筹资,租赁土地、修建蔬菜种植大棚,创办了商洛民乐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聘用残疾人和村里的贫困群众到公司工作,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消息不胫而走,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和贫困群众到公司应聘,为了让他们有一份稳定的收入,2014年魏万林在市、县残联组织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筹集资金继续投资4500万元,创办了陕西凤林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建成了全国先进的核桃粉加工生产线2条,以废弃物再生利用、农林产品精深加工购销、坚果壳深加工、活性炭生产加工销售为主,通过产业升级,多元化产业融合,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农民收入,而且促进了生态循环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5年他又投资建起了年产100万袋的标准化香菇种植基地,每年可安置200人就业。目前,合作社已投资4500万元,有固定社员360人,其中残疾人50余人。
  随着不断发展,民乐公司现已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践绿色循环发展理念,已成观光、休闲、采摘、餐饮的好去处,集冷链、物流配送为一体为设施农业提供良好的销售渠道。构建起了生态农业循环链和工农生产循环链2条完整的资源循环利用链条。目前,公司共带动贫困户350户,安置劳动力450人,帮扶残疾人就业50余名,实现了一份土地,三份收入。
  “光有工作还不行,怎样帮残疾朋友走上社会,融入社会,有尊严地活着?”魏万林忧虑地说。作为市县两级政协委员,他每年提案都是为残疾人在就业、医疗、康复等方面建言献策。他鼓励残疾人自主发展大棚蔬菜生产,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先后解答咨询150多人次,入户指导300多人次,建立农业科技结对帮扶50余户。
  由于事迹突出,魏万林创办的丹凤县民乐蔬菜专业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国家示范社、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省市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国家农业科普示范基地。2014年被评为陕西省自强模范,2017年被陕西省农业厅评为“优秀职业农民”。
  “命运虽然对我不公,但社会却给了我极大的帮助。”魏万林说,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理解和帮助。身为残疾人,他要把感恩之心和人间大爱回报社会,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就业,过上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