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大型电视系列片
《商於古道》解说词(三)
文章字数:4279
情景再现拍摄韩愈韩湘子
采访贾平凹

  【解说】
  2008年,陕西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获茅盾文学奖,这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奖项。和贾平凹的许多作品一样,《秦腔》的创作背景和人物原型都来自他的故乡——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
  【采访】
  贾平凹 作家
  棣花镇当时叫棣花驿,就是沿途都有驿站。包括李白,白居易,王维,韩愈,基本上他到那个地方都要歇下,就是驿站,都要住下了,住上个一半天,或者三五天,半个月,在那儿也写过好多诗词。所以这条线,历史遗留的文化的东西,也特别多。
  【解说】
  正如贾平凹所说,他的家乡所处的这条路线上,曾留下张九龄、李白、贾岛、李涉、温庭筠、柳宗元、杜牧、李商隐等众多光照中国文学史的伟大身影和他们所创作的五百多首诗词,为这条道路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这条道路,就是商於古道。
  【出片名】
   第三集文华诗路
  【解说】
  丹凤县城西,有一座留存了两千多年的墓园。相传墓冢封土是汉惠帝刘盈命三千士兵从关中搬运而来,汉惠帝也曾为墓主手书墓碑。
  能享有如此哀荣的是四位汉初的名士,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他们被后世并称为“商山四皓”。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大宴群臣,而太子刘盈却姗姗来迟。本已有心废黜太子的刘邦欲借题发作,但此时他发现刘盈的身后立着四个飘然若仙的白发老者。经过询问才得知,这四位老者竟然就是著名的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是秦始皇时期的博士官,汉朝建立之初,刘邦曾几次派人相请但都被四皓拒绝。如今见到四位满腹经纶的大学者随侍于太子身后,让刘邦打消了废黜刘盈的念头。
 【采访】
  邱晓 西北大学 副教授
  刘邦一看,连四皓都信任刘盈,信任现任的太子,所以他的废立太子这个事情也就作罢了。
 【解说】
  在四皓的辅助下,刘盈顺利登上皇位。然而,当刘盈要对四皓进行封赏时,他们却飘然而去,重新归隐商洛山中。
 【采访】
  肖云儒  西安交通大学  教授
  内心入世有为和外表的淡泊名利,组合成四皓的一种复杂的人格。而这两点在中国传统道德里面都是非常有光彩的。
 【解说】
  是包括李白在内的诸多文人缅怀四皓而作的诗文。它们或表达对四皓的景仰,或抒发对隐居的向往。不乏名士大家的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东晋名士陶渊明。
  这篇《赠羊长史》写于公元417年。那一年,陶渊明本来和朋友羊松龄约好一起去祭奠商山四皓,临行前陶渊明却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送别羊松龄后,陶渊明望着友人远去的背影,怅然而作此诗。
  数月之后,羊松龄归来,陶渊明闻讯后,欣然邀约羊松龄讲述此行的各种见闻。
  山石下,林泉边,两位老友把酒言欢。羊松龄向陶渊明讲述了沿途所见之事,特别是那些隐居在商山中的百姓故事。
  隐居,一直是陶渊明的内心梦想,几十年中,陶渊明虽然数次出仕为官,但每次都因为渴望回归田园的生活而无法长久。正如梁启超评价陶渊明“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微笑。”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官职是彭泽县令,而这个职务他也只做了八十多天。
  这一次,羊松龄所讲的内容更是让陶渊明向往不已,内心澎湃之余,陶渊明写下了《桃花源诗》,而这首诗的前记就是著名的《桃花源记》。
 【采访】
  马东瑶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桃花源记》它是《桃花源诗》的一个序文,那么这个《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它是浑然一体的。
  肖云儒 西安交通大学 教授
  陶渊明的诗(数量)并不多,但是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非常大。其实不只对文学影响,对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他给中国人另外一种另类的生存方式与了一个美学的解读。
 【解说】
  羊松龄对商於古道的一次偶然探访成就了陶渊明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正是陶渊明流传下来的这些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世的诸多文人,他们是谢灵运、谢朓、王维、孟浩然……在这些诗人的笔下,充满了对隐逸的追求和对田园生活的美好描述,这些诗篇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的一大流派,田园诗派。
 【解说】
  唐元和五年秋,商於古道上走来一位神色落寞的大唐官员,他是被贬往江陵的元稹。行至陕西境内最后一个驿站阳城驿时,元稹驻足而望,泪眼婆娑。
  阳城是唐德宗时期一位谏议大夫的名字,因为反对德宗任用奸佞权臣裴延龄为相而被贬。阳城的事迹让元稹联想到自身的遭遇,自己也是因为同当朝宦官发生争执而被贬,类似的境况使得元稹的内心思绪万千。
  为表达对阳城的尊敬,元稹专门赋诗,“商有阳城驿,名同阳道州,阳公没已久,感我泪交流……”并希望避贤者讳将驿站改名。
  今天,商南县的富水镇正是由阳城驿改名而来。有意思的是,在元稹夜宿阳城驿30年后,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经过这里,他却对改名一事发表了相反的见解:“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改与不改,看似观点对立,元稹和杜牧的目的却是相同的,表彰忠义。
 【解说】
  这或许是商於古道上最为忠义的一个身影,甚至他也是中国文化史上忠义之士的一个楷模。
  公元819年,51岁的韩愈步履蹒跚踏上了商於古道,他的目的地是八千里外的潮州。
  不久之前,他写下了一篇《谏迎佛骨表》的奏章,对唐宪宗劳民伤财的礼佛行为进行劝谏。奏章一出,天威震怒,宪宗皇帝本欲处死韩愈,在众多大臣苦苦求情之下,才改贬韩愈为潮州刺史。
 【采访】
  邱晓 西北大学 副教授
  唐朝有一个规定,是这样的,就是皇帝的这种贬官的,你不能多做逗留,要马上离开。你这个职务里边的事务,简单交接就可以,甚至有更严格的规定,甚至要求这被贬的官员不能回家,就当即要走,当即要走,他的家人呢,可以随后跟上,韩愈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解说】
  来不及跟家人道别的韩愈就这样匆匆踏上了商於古道。毫无准备再加上山路险峻,他的随从不慎坠落悬崖,连番的惊吓让心灰意冷的韩愈踟蹰山间,进退不得。
  直至侄孙韩湘护送家人赶来,韩愈才继续前行。但还未走出商於古道的群山,韩愈患病的女儿又在饥寒之中离世。这也让商於古道上的韩愈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
  悲痛欲绝的韩愈情绪低落,一系列的厄运让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能够走出商於古道的莽莽群山。宛如立遗嘱一般,他写下了七言律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被贬之后的第二年,唐宪宗感念韩愈冒死直谏的忠义和正气,征召韩愈回京任职,途径商洛,韩愈特地来到女儿墓前祭奠。就是眼前的这片群山,就是脚下的这条道路,曾经让他领略了人生的绝望,但韩愈没有就此消沉,而是以强大的内心承受着命运的磨砺。也正是因为坚定的文化信念,支撑着他再次踏上商於古道,走出低谷,走向人生的高远境界。
  公元824年,韩愈逝世,朝廷授以“文”的谥号,后世尊为“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韩愈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百代文宗”之名。著名学者钱穆称赞他是“儒门豪杰”,并称如果没有韩愈这样的人,“下半部中国史必然走样”。
 【解说】
  商於古道,虽然只有短短的六百里,但因为它连通着都城长安,因此在唐朝有着另一个别名——“商山名利路”。一方面这条路是南方学子赴京赶考求取功名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这条路上行走的还有很多像元稹、韩愈这样被赶出权力中心的官场失意者。
 【采访】
  雷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高官被贬几乎都是从这一条路往南去贬,因为一般贬岭南,贬黔中,就这一条路,都是从武关道走。
 【解说】
  一去一来,奔波在商於古道上的仕宦官员们因方向的不同而导致了心境的不同。却有这样一位大唐官员,在商於古道上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人生境遇也随之潮起潮落,最终,他却在这条名利路上走向了人生的通达。
  公元815年,44岁的白居易踏上了南行的道路。因写讽谏诗得罪了当朝权贵,他被人以“越职上疏言事”以及“母丧期间写诗,有伤风化”的罪名弹劾。皇帝听信谗言,贬白居易为江州司马。
  这是白居易第一次被贬,行进在商於古道上的他意志消沉,留下诗篇《初贬官过望秦岭》:
  草草辞家忧后事,迟迟去归问路途。
  望秦岭上回头立,无限秋风吹白须。
  商於古道中迎接诗人的不仅仅是秋风与白须,当诗人把自己从低落的心绪中解脱出来的时候,眼前的景致就会带给他另一种心情。
  仙娥峰,下临仙娥溪,传说这里曾是仙人的修行之所。当官场失意的白居易来到仙娥峰下时他的内心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
  面前的山水灵韵让白居易很自然地想到了隐居深山的商山四皓,想到了远离权力斗争的超然洒脱。这里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一个转折点,在这里,白居易挥笔写下《仙娥峰下作》一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内心向往。
  公元820年,唐穆宗登基,诏白居易还朝,白居易又一次踏上了商於古道。依然是曾经的那条道路,依然是曾经的那位诗人,但经历了人生起落的白居易,此时已变得宠辱不惊。站在商於古道的高处举目四顾,诗人心生感慨:
  万里路长在,六年身始归。
  所经多旧馆,大半主人非。
  回朝两年后,白居易又一次踏上了商於古道。有别于之前的被贬,这一次是诗人眼见新皇沉迷游乐无心政事,因而他主动要求外放,去往杭州做官。这一次的南行,诗人眼中再也没有了秋风与白须,反而留下了一首极为超脱的诗作《登商山最高顶》:
  高高此山顶,四望唯烟云。
  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
  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
  乘者及负者,来去何云云。
  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嚣尘。
  七年三往复,何得笑他人。
 【采访】
  马东瑶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那么这个时候他对于人生有了更多的体认,对人生的这样的一种复杂性,对人生的这种深刻,人生体认的深刻性就有了,就是更多的一种思考。
 【解说】
  此后的白居易又几经宦海沉浮,但早已从商山名利路中超脱而出的他,没有了患得患失的内心落差,而是一心专注实政和创作。《白居易传》的作者万曼先生评价白居易的晚年作品时说,“感觉到一个伟大性格不幸生活于那个时代的一种寂寞。”公元846年,白居易逝世,和韩愈一样,朝廷赐予他的谥号也是“文”。
  在中国历史中,以单字“文”为谥号的仅有五人,除了韩愈和白居易,另外三位分别是北宋时期的朱熹、王安石和杨亿。
 【解说】
  商於古道,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条诗歌之路,如果没有这条道路,中华文学的作品库中将会有五百多首诗词缺席,更遑论像韩愈、白居易这样名垂青史的文学家,他们内心世界的构建与转变或许也将是另一副模样。
  这条路,当之无愧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精神家园。
 【结尾】
  用《神奇的古道》mv,在片中出字幕:
  公元前11世纪,楚人沿商於古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最终在江汉平原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疆域面积最大,国力最强盛的诸侯国家。
  公元前230年,秦国铁骑从商於古道东出六国统一华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公元前208年,刘邦从商於古道挥师咸阳灭亡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
  公元8世纪,商於古道成为重要商道,连通着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商贸往来。
  2012年8月14日,沪陕高速西安到商州段全线贯穿,它同福银高速西商段一起,构成了商洛地区的现代交通格局。这两条路的走向与延续千年的商於古道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