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唱响易地扶贫搬迁幸福曲
文章字数:2687
樊利仁 陈鑫
4月11日,在丹凤县赵沟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领到新房钥匙的贫困户正忙着装修自己的新房子。
“国家政策好,我才花了7000多块钱,就从山沟里搬出来了,现在什么都好。政府还帮助我们找活干,生活不成问题。”59岁的熊守兵是从25公里之外的白庄村搬迁下来的,原来离县城远,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自从搬迁以后,人更精神了,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近年来,丹凤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帮助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举措,按照“扎新根——斩老根——断穷根”三步走工作法,将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创业就业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使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搬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扎新根 让群众融入新生活
“我只花了1万元钱,就搬到这里了,做梦也没想到像我这样的家庭也能成为‘城里人’,国家政策好得很,处处都在为我们着想……”寺坪镇赵塬村贫困户张忠峰通过易地搬迁,住进了商镇桃园春城安置小区的新房,实现了安居梦。
丹凤县按照易地扶贫搬迁“住房不举债、脱贫有保障”的要求,严格执行人均建房面积不超25平方米、人均出资不超过2500元、户均建房自筹资金不超过1万元的“政策红线”,合理确定安置房户型面积,多措并举控制建房成本。
县上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八个一批”工程的“头号工程”和重要着力点。搬迁对象精准是实施移民脱贫搬迁工作的第一步,组织县、镇、村、组四级干部进村入户实地核实搬迁条件,开展搬迁政策宣传,详细调查群众实际情况,了解搬迁需求和搬迁意愿。对列入易地搬迁政策的贫困人口逐户进行严格筛查,采取“谁调查、谁负责、谁签字”的办法落实干部责任,严格按照群众申请、村组评议、镇办审核、县级审批公示等程序,识别审定易地搬迁对象,通过层层落实责任,从源头上拧干虚假水分,实现应搬尽搬精准对接。同时,通过“以人定搬、以户定建、以点定产”思路,针对不同的家庭人口结构和脱贫计划量身定制帮扶措施。
县上实行“书记担责、县长挂帅、常务主抓”推进机制,为易地搬迁项目建设用地、供电、供水等项目审批、手续办理一路开“绿灯”。并强化易地搬迁工作“月督查会诊”制度,落实月考核、季点评,通过短期小目标任务分解、会诊助力、五部门联合督查加压、考核奖惩、定责问效等机制,推动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为让搬迁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解决好他们的就业创业问题,县上依托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社区工厂,借助招商引资创造条件,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抓住苏陕协作和社会扶贫、企业帮扶、返乡创业等机遇,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注入易地搬迁产业脱贫项目,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基本满足户均1人的就业需求。
斩老根 让群众改变传统劳作习惯
县移民办主任董立铭介绍说:“群众移民搬迁以后,我们通过宣传教育,让群众改变传统的劳作习惯和生活习惯,有效融合,住新家过上新生活。并在推进旧宅基地腾退上发力,推进土地、林地流转。”
凤冠佳苑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是丹凤“三搬”“三靠”的典型,坚持大点搬迁、集中搬迁、上楼搬迁“三搬”原则,按照“四避开”“四靠近”“四达到”的要求科学选址,坚持移民搬迁、产业园区建设、城乡统筹发展、脱贫攻坚、消费市场培育“五位一体”和循环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精品旅游景区、新型城乡社区“四区同建”模式,统筹考虑功能定位、产业发展、生活服务等要素,采取安置房建设、配套设施、产业配套建设“三项建设”同步推进的办法,突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产业配套重点,确保农民融入城镇、变成市民,避免农村复制农村、农民衍生农民现象发生。
实行一类一策、一户一法,精准扶持引导,在商於古道沿线及竹林关、商镇、棣花、龙驹四大重点区域规划建设安置点12个,建成竹林关江北新区和商镇老君两个5000户和龙驹赵沟4000户集中安置点,同步推进超市、商铺、社区、幼儿园、医院、广场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拉大城镇框架,进一步提升城镇品位,促进人口和产业梯次聚集,带动加快了全县易地搬迁步伐和新型城镇化进程。
在大型集中安置点成立新型社区、组建物业公司,设立警务室、便民服务大厅、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机构,把城乡低保、新农合等与人口和房屋相关的权利、义务从户籍上分离出来,将搬迁、扶贫和社会救助等政策进行有效衔接,有效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
断穷根 新环境创造幸福生活
“社区办了服装厂,我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到厂里上班,既照顾了家里,又有了收入。”在丹凤县竹林关镇众坊服饰车间,贫困户何兰英一边和正在干活的姐妹们聊天,一边在缝纫机前熟练地加工着服装。
丹水社区属于集中搬迁安置点,针对社区部分贫困人口文化程度低、无技术、需要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就业这一现状,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可脱贫、能致富”目标,积极探索实施“先业后搬”,通过开办“社区工厂”,帮助贫困群众变身产业工人,帮助解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寻找致富路径。
将搬迁群众致富奔小康作为重要抓手,在安置点大力发展配套产业,是丹凤县易地搬迁工作重要方面。全县整合“雨露计划”“职业农民”等资源,为搬迁群众举办技能培训班100多场次,累计培训1.9万人次,通过技能培训提升搬迁户就业能力,做强产业配套,做好就业岗位菜单式对接、就业状态清单式管理的“两单”制,确保每户有一个主要劳动力稳定就业。
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加快商镇老君、茶房等集中安置点建设,搭建商棣工业精深加工区核心地带劳务用工供需平台,既解决了1600多名搬迁群众就近就业问题,又为园区企业提供了工人,实现了企业和搬迁户的双赢。
以农业园区为依托,借助“三变”改革,围绕果、畜、菜、药、菌建设设施农业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确保40%以上的移民安置区劳动力稳定就近就业。通过“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种植、养殖、设施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将安置点320多名移民户转化为产业工人。
以旅游景区为依托,将移民搬迁与竹林关、棣花古镇等旅游三产服务有机结合,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引导搬迁群众从事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环卫保洁等三产服务业就业增收。同时,县上还采取政府担保,无息贷款的办法,给予贫困户5万元产业贷款资金,支持贫困户创业。
大力支持搬迁群众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分享增值收益,建立承包地和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拓宽增收渠道,有效解决搬迁户后续生存发展问题。对搬迁户采取定制、定向、定效的三定模式,把劳务协作作为苏陕对口扶贫协作的重要内容,加强与南京市雨花台区的交流对接,有力助推脱贫攻坚。目前,丹凤县在南京务工人员8000多人,自主创业12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463人,人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