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9年04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29岁时破格晋升副教授“守护”省级重点实验室7年
崔孝炜的追求与情怀
田琳
文章字数:4285




   
   
   
  走进商洛学院大门,校园的花坛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绕过1号楼走一段路,再踏上82级台阶,我见到了5号楼前站着的崔孝炜。近年来,这位中等个头、衣着朴素的副教授主要从事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研究工作,他和团队几乎跑遍了商洛所有的尾矿库,共收集各类矿样近500个,初步完成了商洛市矿产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填补了商洛尾矿综合利用研究的空白。他主持完成的多项科研成果实现了技术应用,累计为企业新增销售额4420.9万元。
  2012年,崔孝炜研究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在商洛学院任教期间取得博士学位。他以第一作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被SCI、EI和CPCI-S收录10多篇,荣获陕西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市厅级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和三等奖1项,获得授权专利5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2018年10月,他入选陕西高校第二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同年被评为陕西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和全省高校岗位学雷锋标兵。
  ■走出大山又回归大山
  1988年出生于山阳农村的崔孝炜,考入北京科技大学后,所学专业是环境工程。求学期间,他感受到要走出象牙塔的压力。当时国内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尤其是矿冶固废处理还处于初期,深思熟虑之后,崔孝炜决定跨专业考研。既然选择了北科大的王牌专业,就要直面不可想象的跨专业考研难度,对学业的专注、对研究的向往、对环保的关切,把他一步一步引向了北科大矿物加工工程系的倪文教授。
  读研期间,崔孝炜刻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实验、科研能力也在稳步提升。2011年12月,研究生毕业的崔孝炜又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当时意气风发,怀着对未知世界的期盼,感觉人生有千百条路可走,感觉什么都有可能。”他回忆道。
  此时的崔孝炜有很多选择,大城市的魅力,大企业抛出的橄榄枝,更紧要的是成熟发达的科研条件可以让他站在更高的平台,虽然他的起点已经够高。
  2011年12月26日,他通过网络得知,陕西省科技厅批准组建的省级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商洛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恩师的看好与鼓励,对家乡热切的眷恋,那一瞬间他的决定是如此的义无反顾。远处是山,近处是家,崔孝炜与省级重点实验室、与商洛学院的缘分就此开启。
  ■梦开始的地方
  商洛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下称化材学院)的前身就是化学与化学工程系。崔孝炜于2012年元旦回到商洛,见到了化材学院院长周春生,结合之前的咨询与实地察看,他了解到重点实验室刚批下来,而商洛的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相关人才又非常缺乏,好多事情都在等着他。2013年1月10日,崔孝炜参加完北科大的毕业典礼,13日就开始在商洛学院上班了。
  这一天,对商洛学院来说,并不是忙忙碌碌工作的日子,大部分师生陆续离开学校,寒假即将开始。
  既然奔着省级重点实验室而来,这个假期注定不轻松。“我几乎天天和周院长、王院长一起待在办公室里,反复研究、论证、完善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计划任务书。”没有空调、电暖器,但崔孝炜感受到每个人对工作的激情和热情,在这样的工作氛围中他被深深感染着,也被时刻激励着。
  接下来的日子里,周春生和学院的很多领导给予他的指导和温暖,更鞭策着他努力前进。
  总面积1700平方米的重点实验室,建于商丹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商洛市材料工程研究院内,水泥墙,土地面,第一次去时见到的情景,崔孝炜仍历历在目。从召开实验室建设任务书的专家论证会,到实验室改造、水电改造,再到仪器设备预算、招标、安装调试,几乎每一个环节他都全程参与。
  有一次,实验室来了30多件仪器设备,没有叉车,没有机械,“我就和几位教师一起人工卸车,从上午10点干到了晚上9点。”中午吃的是早上带去的包子,晚上回来一人吃了一大碗面,崔孝炜觉着特满足,因为心里踏实。
  后来,实验室逐步配置起X-射线衍射仪、离子色谱仪、大紫外-可见分光度计、导热系数测定仪等测试仪器和试验设备。2014年,实验室面临着科技厅的挂牌验收工作。时任校长刘建林多次在晚上10点以后带领校领导前往实验室检查验收准备工作,要求从头到尾模拟专家组验收时的情景进行演练,解说的时间以秒为单位进行计算,站在哪个位置,用什么样的手势,都必须精确。
  实验室的验收,对崔孝炜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他将自己本应在9月份进行的博士论文开题答辩推迟了半年。2014年10月24日,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他脸上洋溢的幸福,和他谈起妻子、女儿时的深情如出一辙。
  ■照顾实验室比照顾女儿的时间都多
  “努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让自己的所学能够真正为家乡的发展作出一点贡献,是我最大的心愿。”崔孝炜如此表达对家乡和学校的深厚感情。北京市教委授予的“志愿服务基层荣誉证书”也是对他扎根基层的初心的见证。
  在崔孝炜远离家乡和父母的日子,倪文是他学业的导师,更教会他如何对待科研。作为博士生导师,倪文长期从事矿物材料、保温耐火材料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研究工作,2003年荣获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除夕和初一,老师甚至都在办公室待着。”崔孝炜坦言,导师是自己学术和精神上的引路人,对工作的敬业、对科研的执著、对学生的高要求,都让他感触颇深。
  攻读研究生期间,学校对发表论文没有硬性指标,崔孝炜却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必须发表一篇论文,要不两年的试验白做了。论文完成后交给导师审阅,导师把文章打印出来,逐字逐词逐句地帮他修改,细致到每一个标点符号。攻读博士的时候,学校要求至少有两篇论文在美国工程索引(EI)上发表。倪文对崔孝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我感觉还不错的论文,在老师眼里就是过不了关。论文前前后后修改了一年多时间,往往是导师改完之后,又给崔孝炜提一些意见,回去后他再补充再修改。经过十几次的增删修改,论文才得以在EI上发表。崔孝炜保留着好几个版本的纸质稿件,上面有导师标注的各种修改意见,他从北京带回来,深夜时常拿出来翻看。导师对科研的严谨和认真,深深地烙进了崔孝炜的灵魂。
  崔孝炜在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始终瞄准国家需求、企业需求、高校需求、世界需求,同时引领市场需求,在一个点上深入挖掘,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服务国家战略。今年1月,我市3个科研团队被认定为市级科技创新团队,以商洛学院化材学院崔孝炜博士为负责人申报的“矿产资源绿色开发与循环生产创新团队”位列其中。截至目前,商洛学院共有6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6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初步形成了服务“清洁能源”“大数据”“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型材料”等地方重点产业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全市现代工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助推产教融合、校地合作发展不断走向深入。
  逐步走上正轨的省级重点实验室立足于商洛市大量堆存的尾矿废渣资源和科技需求做开发研究,以尾矿中有价元素综合回收利用、新型材料研发、尾矿无害化处理为主要研究领域,力争形成地方特色技术及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他们整合资源,凝练方向,突出重点,显示亮点,形成特色,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努力做到“立足商洛,面向陕西,走向全国”。
  2017年6月4日,商洛学院“双聘院士”赵鹏大教授肯定了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的成果,指出他们的有些研究在全国领先,多学科交叉,专业优势互补,很有发展潜力;科学研究与地方主要产业结合紧密,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经济发展又驱动着新的科研成果的产生。
  2018年9月,商洛学院与山阳高新区联合建立“博士工作站”,崔孝炜成为首批服务地方博士团成员之一。他在完成科技统筹项目时,学校当时的条件还不能满足科研的需求,为了保证项目进度,崔孝炜联系西安一家企业开展前期试验,白天吃着苍蝇爬过的饭菜,晚上与农民工挤在一个宿舍。冬天有一次去尾矿库采样,由于刚下过雨,路面湿滑,为了保护相机不受损伤,自己整个人掉进了水里。即使这样,他仍穿着湿透的衣服,和同事一起完成了样品采集任务,回到县城后才买了身衣服换上。
  过完28岁生日不久,崔孝炜即前往法国、德国交流研学,2017年被破格晋升副教授时只有29岁。为了科研,他长期远离家人。“照顾实验室比我照顾女儿的时间都多。”刚刚经过而立之年的崔孝炜露出苦笑,“为了工作,亏欠她们太多。”有天晚上,女儿对他说:“爸爸,你整天就知道工作,啥时候能陪我看会儿书?”当时他的眼泪就下来了。面对这样一个“工作狂”丈夫,妻子对家庭的全身心投入,就是无言的支持。2016年是崔孝炜的论文高产年,就在那时,他的岳父在内蒙出了车祸,出院后生活仍无法自理,前前后后都靠妻子精心照顾,如今岳父还要依靠拐杖才能行走。
  今年4月7日,妻子终于等来了崔孝炜的一次难得的陪伴,去终南山寨放松、游玩,两个人发在朋友圈的照片,笑容甜蜜。
  ■教书育人薪火相传
  参加工作以来,崔孝炜已指导毕业生32人次,2018年毕业的梁智伟获得国家公派匈牙利留学资格,2014年毕业的赵建鹏因为对他所讲授的尾矿综合利用感兴趣,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看到学生们的成长,我心里高兴!”他说。
  他指导的每届毕业生,离校前都要和他们进行一次深入交谈,叮嘱他们爱国爱家、刻苦努力、爱岗敬业。“科学研究、教书育人、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四大功能,尤其地方性的院校,就得结合地方的经济发展来做科研,毕竟科研要能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去。”崔孝炜所写的《产教融合和校企联合思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成效》获得商洛学院2015年教育教学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学校网站上的简历找到崔孝炜,用电子邮件、短信、电话“追逐”着他,想跟他做实验。
  对待学生,崔孝炜也有自己的心得。他始终保持着严格和认真的习惯,坚持与学生见面交谈后再做决定,将此看作一种彼此了解后的双向选择。因为崔孝炜和他带的学生主要是跟尾矿废渣打交道,有时候需要去矿山、尾矿库取样,不但有很多体力活,而且粉尘、灰尘很大,又脏又累。每个想做实验的学生第一次见到崔孝炜,听到的都是严格甚至严厉的“能吃苦”的要求。他给学生回去思考的时间,大部分学生都留了下来。
  教师对学生不仅是言传,更是身教,只有以德立身、以身作则,学生方能以师为镜。作为一名教师,崔孝炜认为在课堂上他的人生价值才得以体现,因此他就努力使这种价值最大化。他以“教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为目标,认真备课、用心教课,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会穿插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
  今年3月26日,化材学院举办以“重莫如国栋莫如德”为主题的道德讲堂,400多名师生参加了活动。崔孝炜在分享交流时说:“如果把这几年完成的各种项目资料打印一份摞在一起,总厚度得超过两米。”他已经记不清多少次通宵达旦,有时候腰疼到必须停止工作,在床上躺一两个小时都缓解不了。
  今年是崔孝炜在学校工作的第8个年头,角色和身份不断改变,不变的是他的初心。崔孝炜说,他并不觉得孤独,能把一件件小事做好,就是他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