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工仔到乡亲致富领路人
文章字数:2477
出生于1980年的曾博,初中毕业后去南方打过工,开汽车跑过运输,和朋友一起投资开过矿,最后选择回到家乡创办专业合作社,被选举为村主任,成为乡亲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第一次出门打工
曾博是镇安县庙沟镇蒿坪村人,看上去有一副和年龄不太相称的黝黑脸膛,一说话就露出一脸的憨笑,但你细心观察,就能看出他细小的眼睛闪烁着精明的亮光。
由于从小家庭贫困,曾博初中毕业后就回家帮父亲干农活,十几岁便成为家里的顶梁柱。2000年,一位在海口创业的朋友给曾博找到了一份工作,他第一次踏上了南下打工的路。
由于是第一次出远门,曾博到达广州后,就以为到了海口,在火车站打传呼让朋友来接。传呼打出去没过几分钟,就回过来了,对方称他要找的朋友开会去了,自己是朋友的同事,让他不要走动,等着马上过来接他。几分钟后,曾博就见到了朋友的“同事”,跟着他一起坐上了公交。
在公交车上,这位朋友的“同事”很热情,向曾博介绍说,要在这里打工,需要先办理暂住证,自己可以先给他帮忙办理,只是需要花费1000元钱。当时曾博身上只有700来元,还要留一点生活费,只能拿出500元。没想到朋友的“同事”爽快地说那就先出500元,不够的他先垫着,等曾博打工赚钱了再还给他。朋友的“同事”拿到500元钱后,让曾博一个人坐公交到终点站,说已经让另外一个人在终点站等他,自己提前下去办暂住证,办完就回来和他一起吃饭。
等公交到了终点站,曾博看见了广州白云机场的牌子,左等右等不见人来接,他才意识到情况不对。再次给朋友打传呼过去,朋友告诉他被骗了,让他不要慌,不听到朋友本人的声音不要相信任何人。怀揣200元的曾博,第一次落下了伤心的眼泪。
在海口打工4年后,一位跑运输的亲戚要他回来帮自己跑车,2004年曾博回到了家乡。
货运路上辛酸事
那几年,货车司机很能赚钱,聪明的曾博在跑车的同时细心地熟悉货运业务,很快就在这一行上路了。一年后,他贷款接手亲戚的货车,自己跑起了全国各地的货运。曾博说,跑货运的路上有辛苦也有欢乐,但是更多的是不堪回首的记忆,没有跑过货运的人是体会不到的。记忆最深刻的是2005年,他去户县为镇安一商家拉一车化肥返回途中的经历。
由于主干线修路道路不通,他一边问路一边走另一条路回镇安,没想到在山里迷路了,跑了5个小时,走的却是一条无法调头的断头路。时间都到半夜了,他硬是将拉满货物的大货车倒开了3公里,才勉强掉头原路返回,谁知半路上车辆又陷入泥坑中出不来,他只好行走十几里路找来拖车,才把车拖出来。
身上所有的钱都不够拖车费,他最后一咬牙,把车上的千斤顶押给对方顶了200元。身无分文的他把车开到镇上,遇见熟悉的货运司机路过,借了100元加油。一趟货跑了两天,才勉强回到镇安。
曾博回忆说,回到镇安时,自己满身泥浆,都不像个人了。那个苦啊,一辈子都忘不了。
创办农业合作社
跑货运有了一点积蓄,曾博又和朋友到甘肃投资开矿。而2016年的一次意外,让他现在想起来都心有余悸。
那天,和他一起开矿的一位朋友下矿洞取样的时候,由于呼吸机出现故障,因缺氧死在了矿洞中。这件事让他感到伤心之外,还深深体会到创业的不易。料理完后事,曾博又回到镇安老家。
当时,正值农村产业扶贫,包扶庙沟镇蒿坪村的是镇安县政协。包扶人员和村组干部通过调研和考察,觉得这里适合发展栗蘑产业,但苦于没有人牵头,于是,村支书找到了精明的曾博。项目有了,技术是个问题。曾博连续多次去河北迁西考察当地的农业合作社,深深地被迁西17个乡镇100多家合作社的规模所震憾。他认真学习栗蘑种植技术,在心里燃起了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希望之火。
2017年,曾博创办了镇安县博奥种植专业合作社,前期建成10余亩产业园,内有15个种植大棚。繁忙季节,他可以解决20余人就业,带动蒿坪村17户50余人走上脱贫之路,户均务工年收入超过万元。
2018年8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引发的山洪,淹没了曾博刚建起的产业园,一下子损失了20多万元。那些天,他吃住都在产业园里,咬紧牙关重建自己的希望大棚。
经过两年的磨炼,曾博成了食用菌种植的土专家。他觉得每年5月到10月大棚适合种植栗蘑,而其余时间的空闲是个损失,于是又外出学习羊肚菌种植技术,今年大棚种植的羊肚菌已经进入采摘期。由于营养价值高,羊肚菌的价格是栗蘑的十几倍,而且填补了大棚近半年的空白。
2018年,曾博被镇安县政协授予“产业帮扶带头人”称号,并当选为庙沟镇蒿坪村村主任,成为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沈德荣的转变
谈起产业扶贫苦与乐,曾博记忆最深的是贫困户沈德荣的故事。
沈德荣有个外号叫牛娃子,在村上是个没人敢惹的光棍汉,整天喝酒闹事。2015年因为帮人砍树伤了腿,主家赔偿了2万元,沈德荣就买了一辆三轮摩托,在村子里跑上跑下,闹得鸡飞狗跳,甚至打骂乡亲和村干部,大家都觉得他精神上有了问题。扶贫干部实在没有办法,就把他强行送到县医疗机构治疗。
产业园建成后,沈德荣的父亲病故,家里没人料理,曾博就以村委会的名义把他接到了产业园里。很多乡亲都说,让沈德荣转变是不可能的事情。
曾博在生活上照顾沈德荣,在思想上教育他,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渐渐地,沈德荣就像变了个人一样,成了产业园的主要劳动力,靠务工收入加上自己养的5头猪、20多只鸡,一举走出了贫困,成为光荣的脱贫户。
曾博说,自己办合作社,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比起赚钱来说更有意义,让自己更有成就感。
乡亲致富领路人
谈起合作社的未来,曾博说,自己办产业园其实是想做个引领,目的是让乡亲们各家各户都来做种植产业,他则负责为乡亲们寻找销售门路,这样才会让全村人都走上致富之路。
为了这个梦想,曾博吃住都在产业园里,妻子跑生意,两人都顾不上照看儿子,只好把儿子放在寄宿制学校里。“这几年,真对不起妻子和孩子。”曾博说。目前,产业园种植的栗蘑和羊肚菌只能供县城的8家土产店和3家超市销售。曾博去西安市场考察,有大批量订货,但是苦于生产规模太小,无法满足商家的需求。
每天,曾博都要接待来产业园参观的乡亲,还要给在产业园务工的贫困户传授技术,带动大家一起走上产业脱贫之路。
下一步,曾博将筹建冷库和深加工工厂。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从打工仔到乡亲致富的领路人,曾博的经历正好印证了这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