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04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生务茶为百姓
——记全国劳模、原商南县茶叶站站长张淑珍
文章字数:1290

  开栏语
  为展示广大职工主力军风采,彰显全市工会组织新作为,突出劳模先进人物群体,加大全面宣传力度,提升工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影响力,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五一”劳动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本报从即日起开设“劳模风采”栏目,陆续刊发一批自建国以来在商洛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涌现出来的不同时期的先进人物,以弘扬他们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带动更多的一线工人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苦练本领,成为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为服务商洛“三个经济”和追赶超越发展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郁氛围。 

  她为茶而生,像一粒茶种“种”在了商洛山,她生命如茶,人格如茶。60年来,她用青春、热血、汗水,铸就了知难而进、求实创新、笃志富民、从无止境的典范。一生中,她只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种茶树。她就是商南茶的创始人,原商南县茶叶站站长张淑珍。60年间,以她为代表的林业工作者“南茶北移”、还山以绿、致富于民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张淑珍自幼在苦难中成长,青年时发奋求学,1961年春,20岁出头的她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后,与爱人放弃了留在省城工作的机会,抱着“到艰苦地方干一番事业”的理想来到商洛,从此开始了她的“茶味人生”。
  商南历史上并不产茶,教科书也载明我国北纬30°以上不能种植茶叶。张淑珍这个刚离校门,涉世未深的女大学生刚到商南就提出在这里试种茶树,从此之后,数十年在反复栽培试种中吃尽了苦头,最后才得出了茶叶在此地确实能种,但只可直播不可移栽的结论。接着又遇到了茶树大面积死亡的打击,她经过痛苦思索、外出拜师,才提出了宜茶则茶、宜林则林、林茶相伴的思路。1970年春,1.9公斤商南本地茶叶的收获,标志着张淑珍成功地将我国茶叶的适生范围从北纬30°向北移到33°,宣告在中国将茶树的种植成功向北推进了300公里。此后她在研制名茶、打造新品种的道路上,更是付出了无数个春秋。及至后来,茶叶在商洛的商南、山阳、镇安等县大面积种植成功,创出了一系列名牌茶叶产品,改写了早成定论的“教科书”。
  近10年来,在张淑珍的苦心经营下,商南县已开发研制出绿茶、青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等6大系列、30多个茶产品,先后被中国茶叶学会评定为“全国名茶百强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茶叶示范县”“中国茶叶之乡”和“中国名茶之乡”。截至2018年,商南已建成茶园22万亩,年产茶叶2400吨,产值达2.6亿元。预计到2020年,全县茶叶基地规模将达到23万亩,茶叶年产量达到1万吨。勤劳朴实的茶农乐了,商南的茶歌醉了,茶园的风光也更美了,商洛人民都记住她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60年间,张淑珍经历过农民种茶不挣钱、准备毁茶种粮的危机;经历过癌症折磨的痛苦;经历过爱人去世的悲哀。她跌倒一次爬起一次,硬是凭着“还山以绿、致民以福”的决心和毅力,克服重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了成功。
  张淑珍成功的背后,是党和人民对她的信任和支持。几十年来,张淑珍多次荣获过全国和全省的先进荣誉称号,当选过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党代会代表,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扶贫状元、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