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04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民营企业的一面旗帜
——记全国劳模、华茂集团公司董事长张丹英
文章字数:1254

  一个昔日下岗女工,从2000元开办缝纫铺创业起步,发展成资产1000万元的现代化制衣企业,再跨行业办起集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华茂企业集团,吸纳三万多名农民就业,实现脱贫致富。她就是全国劳模、丹凤华茂集团公司董事长张丹英。
  今年50多岁的张丹英原是地方国营企业丹凤县石材厂的一名职工,曾担任厂工会主席和党支部书记等职务。1998年,她所在的企业受市场冲击而破产,她和100多名工友下岗了。下岗后,她孤身到上海学习服装设计和加工,历尽了艰辛。回来后,她将家里仅有的2000元积蓄全部拿出来,组织7名下岗女职工办起了裁缝店,经过滚动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1000万元,年生产各类服装产品10万套,实现利税200万元的丹凤县豪丰制衣公司。期间张丹英还以公司为依托创办了“下岗职工培训学校”,通过培训家政、缝纫等实用技术,使两万多人实现了创业和再就业。由此,她成为自强不息的创业典型,先后获“全国再就业优秀个人”“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等殊荣。
  富裕起来的张丹英并没有沉溺于自我享受,她深知,自己多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都离不开社会各方的支持,从而萌生了一种反哺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她在思考如何把企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统一起来,使更多的农民依托企业实现脱贫致富。
  2008年,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丹凤县策划了一个生态肉鸡产业化示范项目,张丹英从中看到了商机。于是,她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之路。她带人赴山东诸城、聊城、莘县进行实地考察,以打工者的身份进入当地的养殖场做了三个月的苦力,学习生产技术和市场运作方式,最终以诚心感动了当地企业,达成了技术合作协定。随后,张丹英又深入咸阳、渭南、宝鸡等养殖业发达地区,寻找当地涉农企业经营中的风险节点,聘请专家把脉定计,秉承“服务三农”宗旨,坚持视父老乡亲为企业的“市场客户”,将一个全新理念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入丹凤县。从此,张丹英和她领办的华茂集团公司,和千千万万个农民群众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同盟。
  华茂集团公司通过“订单形式”与养殖户结成合作关系,使养殖户通过企业和市场接轨,把市场风险降到最低,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发展的“双赢”。为了带动更多乡亲致富,在张丹英的带领下,华茂集团公司创新了提出了“政府股权投资、龙头企业运营、产业链条带动、利益保底分红”的扶贫机制,创建了“产业链上就业扶、建设基地精准扶、资金入股分红扶、扶志扶智教育扶”的扶贫模式。3年来,带动贫困户1348户4392人,培训了5000多名贫困户和农民工,为扶贫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
  目前,华茂集团公司在全国建起销售网点46个,主打的鸡肉鲜品已占据全省肉鸡产品80%的市场份额。去年,华茂集团公司销售收入达5.38亿元,实现利税4132万元。
  2015年4月,张丹英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由此,华茂精准扶贫的经验推向了全省全国,华茂也被誉为秦岭深山精准扶贫的一面旗帜。但是,张丹英依然不满足,她对企业提出了立足陕西本土,面向全国市场,产品走向世界的宏伟目标,将华茂做成要做500年,不做500强的功德企业、朝阳企业、绿色现代企业。(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