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毛泽东关注的张家岗经验
文章字数:4943
画家笔下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场景
各种版本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认真贯彻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商南县委组织全县人民积极推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创造出影响深远的张家岗农业合作社山地包工经验,被毛泽东主席圈阅并收入由他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在全国农村普遍推广,为后来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累了经验。到1956年底,商南县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农业全部实现合作化,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商南基本确立。
张家岗山地包工经验暨毛泽东的圈阅按语
1954年12月18日,商南县委在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中,为解决劳动效率、提高社员生产积极性,召开了为期5天的全县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和社务委员联席会议,采取以会代训的办法,组织农业社干部学习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营管理业务,讨论研究在农业社推行“小包工”(即季节包工和按件包工),实行定额管理。会议决定在全县农业生产合作社中普遍推行张家岗农业生产合作社季节包工和按件包工的生产责任制的经验(亦称山地包工经验)。1955年春,县委在《商南县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务工作报告》中指出:实行按件包工或季节包工,规定出劳动定额和质量要求,限定完成日期,凡超过定额者予以奖励,完不成任务的给予批评甚至扣分,这样既提高了社员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克服了过去做活效率不高、质量粗糙、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缺点。
张家岗农业生产合作社于1954年春成立后,在生产上实行定额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社员生产积极性。但是,包工范围仅限于容易确定定额的水田和平地上。因为山坡地一般都没有经过丈量,是估计的亩数,不容易定出包工的标准,所以就采取死分活评的办法。这种办法初开始大家还没啥意见,但时间一长矛盾就产生了。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互不放心,都怕别人集体抬高工分,都愿做平地、水田包工活,不愿做山地活。到山坡地干活,常常是农业社干部再三催促,上午不等做午饭就收工,下午不等太阳落就收工,窝工浪费现象很严重,妨碍了山坡地农作物耕作。针对这种情况,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委员会进行认真讨论,认为根据社员的觉悟程度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形势,实行山地包工是非常必要的,于是研究制定出山地包工办法,经社员大会讨论通过,在该社实行了山地包工制度。
张家岗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山地包工的经验是:首先针对部分社队干部和社员认为山地根本不能包工,怕包得不合适引起社员抱怨,怕山地活路紧张、费工费力、包工吃亏,劳力弱、技术差的社员不愿包等实际情况,在社队干部和社员中进行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使干部和社员弄清实行包工的好处,并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实行包工的有利条件,纠正部分社队干部和社员对山地包工的抵触思想,端正对山地包工的认识。其次是进行民主讨论,合理评定山地包工标准。山地包工标准制定得合理与否,是社员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因此,张家岗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制定包工定额时,根据山地没有准确亩数的实际情况,先由农业社正、副主任、生产委员、生产队长与监事会委员组成包工领导小组,对全社所有山地进行逐块勘查登记,注明每一块山地坐落、四界、土质、种植作物、质量要求以及所属生产队等,再根据土地区别、道路远近、坡度大小、需挖排水沟多少和耕作难易程度等条件并参考群众过去的用工习惯,当场评出各块土地耕作所需的工数。领导小组把全社所有的山地勘查评定后,交社管理委员会审查,然后再提交社员大会讨论通过。山地包工方案审定通过后,社管委会把每个生产队所有山地地块、工数以集零为整的办法,用合同形式包给生产队,各生产队以化整为零的办法包给生产小组或社员个人。合同对包工者提出具体的定质、定量、定时、定工“四定”要求和奖惩措施。第三是做好评工记分。实行山地包工后,虽然解决了社与队、队与队之间的计工矛盾,但社员和社员之间的评分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且直接影响着山地包工的顺利实施。张家岗农业社干部、社员经过多次讨论,研究出以下两种办法:一是按地块划分小段的评工办法。对于一天内能完成某块山地的劳动任务,按原包工数评记工分;对于地块大、劳力少、一天内不能完成的,就事先将这块地划分为若干小块,依据原包工分数,评出各小块工数,按当天完成的小块数记工分。二是采取劳动站队的评工记分办法。在社员个人评分时,为避免争分现象,按照每个人力量大小、技术高低、劳动时间、劳动能度分为若干级,算出全社当天的总分数,求出每个人的平均分数,根据平均分数,采取适合的不动(记平均分)、不适合的用两头评的方法进行调整,评出每个人应得分数。包工本身带有竞赛性质,通过包工,在队与队、组与组之间展开了劳动竞赛。实行山地包工后,劳动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多。
张家岗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山地包工的做法得到县委、县人委充分肯定,将其经验及时总结后在全县各农业社、互助组进行推广。1955年5月18日《陕西日报》刊发《张家岗农业社推行山地包工的经验》,向全省推荐张家岗农业生产合作社推行山地包工包产、定额计酬的做法,提高了农民走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道路的积极性,巩固和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1955年12月27日,毛泽东审阅《张家岗农业社推行山地包工的经验》一文后,收入由他主持编纂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并写了按语。毛泽东在按语中指出:“本文作者说,自从县里开了社主任联席会议后,这个合作社就在临时包工的基础上,实行了季节包工制,可见县的领导是很重要的。我们希望全国两千几百个县的县级领导机关,密切注意全县合作化运动的发展情况,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召开全县合作社主任的会议,或者全县的重点合作社主任会议,作出决定,迅速推行。不要等到问题成了堆,闹出许多乱子,然后才去解决。领导一定要走在运动的前面,不要落在它的后面。在一个县范围内,党的县委应当起主要的领导作用。”毛泽东这一按语,使张家岗农业社山地包工经验迅速在全国农村推广,为后来推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商南县委在组织互助组运动中推行的“临时包工”的做法,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定额管理季节包工和按件包工(亦称小包工)提供了借鉴,而初级社的季节包工、按件包工又为1955年底开始建立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所推行的包工到户和包田到人的责任制打下基础。这一切符合当时农村实际情况、适应农村农业发展的好做法,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全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商南初级农业合作社向高级社的转变
商南县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农业生产互助组到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由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渐进过程。在全县基本实现初级合作化的基础上,县委开始安排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试办工作。
1955年12月底,商南县委在得知张家岗农业社山地包工经验被毛泽东主席审阅并收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后,立即安排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试办工作,举办了为期5天的全县农业生产高级社干部培训班,来自54个初级社的351名干部参加了培训班。1956年1月2-7日,县委召开县区乡三级干部会,部署高级社试办工作,决定首先在有山地包工经验的张家岗、桦栗树两个社搞试点,在取得试点经验后,分期分批将全县初级社转入高级社。会议期间,有102个初级社要求在春节前合并建立53个高级社,55个初级社申请在春节后合并成立36个高级社。根据干部群众转高级社的热情,县委同意将这些初级社提前转入高级社的要求。会后,迅速在全县掀起大规模的转高级社高潮。
2月27日至3月2日,县委再次召开三级干部会,传达全省农林水牧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农业生产高级社发展工作。会议继续批判在农业合作化工作中的右倾保守思想,加快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步伐。至3月底,全县561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建成118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保留1个初级社;入高级社农户达26077户,占全县总农户93.4%,未入高级社和不能入社的农户占总农户6.6%。全县提前两年基本完成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计划。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土地和大型农具、耕畜全部归集体所有,取消土地分红制度,实行按劳取酬加照顾的分配方式。5月8日,县委召开县区乡三级干部会,再次安排整社工作。至6月下旬,对全县118个高级社进行了全面整顿,规范了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调整部分高级社干部,加强对集体耕畜的饲养管理,落实对军烈属和鳏寡孤独困难户的照顾政策。6月30日,县委又根据中央公布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结合贯彻《农业发展纲要》,继续在全县各区乡开展整社工作,力争把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成商洛示范社。整顿工作对巩固全县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
8月16日至23日,县委再次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决定在秋收秋播后在全县开展以民主办社大讨论为主要形式的整社工作。通过民主办社大讨论,以便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组织建设,使合作社的干部提高政策水平、领导能力,改进工作方法;使社员群众认识到关心集体利益的重要性,增强爱社和监督合作社干部的自觉性,同心协力办好农业社。县委要求,结合民主办社大讨论,调整少数规模过大而又过于分散、管理起来有困难、对发展生产不利的社;或者因为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在经济利益上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影响社内团结的社;或者在历史上就存在地方隔阂,如今还不能和睦相处的社。根据实际情况经过区委批准,把个别大社分成几个小社。同时强调,无论分社还是采取其他办法解决,一定要按照自愿原则,经过充分协商,取得农业社干部和社员的同意。经过调整,到1956年底,全县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总数达130个,入社农户28389户,占总农户99.58%;尚未入社122户,其中特别边远偏僻的农民92户,未批准入社的地主17户、富农13户。1957年2月未入社的122户全部进入农业合作社,到10月底全县高级社总数达到140个。至此,全县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合作化,提前完成单一公有制和集体经营为目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到1958年4月,经过进一步整顿和调整,全县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达到181个。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将商南县延续几千年的农民个体经济改造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使全县广大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但由于运动中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急躁冒进倾向,忽略了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和做过细的思想工作等问题,因而挫伤了部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发现问题后,县委立即组织开展整顿和纠偏,使问题得到解决,巩固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社,保证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
山地包工经验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商南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毛泽东主席对张家岗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批示,在全县广泛推行季节包工和按件包工的生产责任制经验,促进了全县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在农业生产方面,县委根据合作化之后必然出现生产高潮这一发展趋势,向全县农民提出“掀起生产大高潮,决心成为丰产县”的号召,全县农民群众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领导下,采取兴修水利、增施肥料、改良土壤、改良品种、推广新式农具、提高复种指数、改进耕作方法、防治病虫害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内推行“三定一包”(定质、定量、定时间,包工)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1956年全县粮食总产3163万公斤,超过计划产量3137.6万公斤的0.8%,比1955年增产14.44%。小麦亩产达到76.5公斤,比计划亩产68.5公斤增产10.5%。副业收入达4603.76万元,占农副特产业总收入的9%。在分配中,各农业生产合作社贯彻县委“少扣多分”的原则,全县80%以上的合作社社员收入较往年都有所增加。
县委在农田基本建设中推广山地包工经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加强农业技术改革,县委从1954年开始在各区镇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技干部经常深入农村和田间地头,组织农民运用并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了粮食单产。同时,随着农业合作化的逐步实现,农田基本建设逐年加强,仅1956年全县兴修中型防洪工程5处、小型1366处,新修梯田4321亩,可控水土流失面积21879亩;修水渠137条、塘库112个,打井67眼,新增灌溉面积5341亩。农业生产设施和生产条件的改善,为农业生产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全县林业和畜牧业发展较快,至1956年底,全县造林面积10.16万亩,零星植树489.238万株,采种13.3万公斤,育苗80亩,封山育林6.36万亩;耕畜存栏14918头,生猪存栏13047头,羊存栏1735只,均比1955年增长10-18%。
各种版本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认真贯彻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商南县委组织全县人民积极推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创造出影响深远的张家岗农业合作社山地包工经验,被毛泽东主席圈阅并收入由他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在全国农村普遍推广,为后来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累了经验。到1956年底,商南县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农业全部实现合作化,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商南基本确立。
张家岗山地包工经验暨毛泽东的圈阅按语
1954年12月18日,商南县委在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中,为解决劳动效率、提高社员生产积极性,召开了为期5天的全县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和社务委员联席会议,采取以会代训的办法,组织农业社干部学习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营管理业务,讨论研究在农业社推行“小包工”(即季节包工和按件包工),实行定额管理。会议决定在全县农业生产合作社中普遍推行张家岗农业生产合作社季节包工和按件包工的生产责任制的经验(亦称山地包工经验)。1955年春,县委在《商南县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务工作报告》中指出:实行按件包工或季节包工,规定出劳动定额和质量要求,限定完成日期,凡超过定额者予以奖励,完不成任务的给予批评甚至扣分,这样既提高了社员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克服了过去做活效率不高、质量粗糙、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缺点。
张家岗农业生产合作社于1954年春成立后,在生产上实行定额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社员生产积极性。但是,包工范围仅限于容易确定定额的水田和平地上。因为山坡地一般都没有经过丈量,是估计的亩数,不容易定出包工的标准,所以就采取死分活评的办法。这种办法初开始大家还没啥意见,但时间一长矛盾就产生了。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互不放心,都怕别人集体抬高工分,都愿做平地、水田包工活,不愿做山地活。到山坡地干活,常常是农业社干部再三催促,上午不等做午饭就收工,下午不等太阳落就收工,窝工浪费现象很严重,妨碍了山坡地农作物耕作。针对这种情况,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委员会进行认真讨论,认为根据社员的觉悟程度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形势,实行山地包工是非常必要的,于是研究制定出山地包工办法,经社员大会讨论通过,在该社实行了山地包工制度。
张家岗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山地包工的经验是:首先针对部分社队干部和社员认为山地根本不能包工,怕包得不合适引起社员抱怨,怕山地活路紧张、费工费力、包工吃亏,劳力弱、技术差的社员不愿包等实际情况,在社队干部和社员中进行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使干部和社员弄清实行包工的好处,并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实行包工的有利条件,纠正部分社队干部和社员对山地包工的抵触思想,端正对山地包工的认识。其次是进行民主讨论,合理评定山地包工标准。山地包工标准制定得合理与否,是社员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因此,张家岗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制定包工定额时,根据山地没有准确亩数的实际情况,先由农业社正、副主任、生产委员、生产队长与监事会委员组成包工领导小组,对全社所有山地进行逐块勘查登记,注明每一块山地坐落、四界、土质、种植作物、质量要求以及所属生产队等,再根据土地区别、道路远近、坡度大小、需挖排水沟多少和耕作难易程度等条件并参考群众过去的用工习惯,当场评出各块土地耕作所需的工数。领导小组把全社所有的山地勘查评定后,交社管理委员会审查,然后再提交社员大会讨论通过。山地包工方案审定通过后,社管委会把每个生产队所有山地地块、工数以集零为整的办法,用合同形式包给生产队,各生产队以化整为零的办法包给生产小组或社员个人。合同对包工者提出具体的定质、定量、定时、定工“四定”要求和奖惩措施。第三是做好评工记分。实行山地包工后,虽然解决了社与队、队与队之间的计工矛盾,但社员和社员之间的评分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且直接影响着山地包工的顺利实施。张家岗农业社干部、社员经过多次讨论,研究出以下两种办法:一是按地块划分小段的评工办法。对于一天内能完成某块山地的劳动任务,按原包工数评记工分;对于地块大、劳力少、一天内不能完成的,就事先将这块地划分为若干小块,依据原包工分数,评出各小块工数,按当天完成的小块数记工分。二是采取劳动站队的评工记分办法。在社员个人评分时,为避免争分现象,按照每个人力量大小、技术高低、劳动时间、劳动能度分为若干级,算出全社当天的总分数,求出每个人的平均分数,根据平均分数,采取适合的不动(记平均分)、不适合的用两头评的方法进行调整,评出每个人应得分数。包工本身带有竞赛性质,通过包工,在队与队、组与组之间展开了劳动竞赛。实行山地包工后,劳动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多。
张家岗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山地包工的做法得到县委、县人委充分肯定,将其经验及时总结后在全县各农业社、互助组进行推广。1955年5月18日《陕西日报》刊发《张家岗农业社推行山地包工的经验》,向全省推荐张家岗农业生产合作社推行山地包工包产、定额计酬的做法,提高了农民走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道路的积极性,巩固和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1955年12月27日,毛泽东审阅《张家岗农业社推行山地包工的经验》一文后,收入由他主持编纂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并写了按语。毛泽东在按语中指出:“本文作者说,自从县里开了社主任联席会议后,这个合作社就在临时包工的基础上,实行了季节包工制,可见县的领导是很重要的。我们希望全国两千几百个县的县级领导机关,密切注意全县合作化运动的发展情况,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召开全县合作社主任的会议,或者全县的重点合作社主任会议,作出决定,迅速推行。不要等到问题成了堆,闹出许多乱子,然后才去解决。领导一定要走在运动的前面,不要落在它的后面。在一个县范围内,党的县委应当起主要的领导作用。”毛泽东这一按语,使张家岗农业社山地包工经验迅速在全国农村推广,为后来推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商南县委在组织互助组运动中推行的“临时包工”的做法,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定额管理季节包工和按件包工(亦称小包工)提供了借鉴,而初级社的季节包工、按件包工又为1955年底开始建立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所推行的包工到户和包田到人的责任制打下基础。这一切符合当时农村实际情况、适应农村农业发展的好做法,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全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商南初级农业合作社向高级社的转变
商南县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农业生产互助组到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由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渐进过程。在全县基本实现初级合作化的基础上,县委开始安排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试办工作。
1955年12月底,商南县委在得知张家岗农业社山地包工经验被毛泽东主席审阅并收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后,立即安排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试办工作,举办了为期5天的全县农业生产高级社干部培训班,来自54个初级社的351名干部参加了培训班。1956年1月2-7日,县委召开县区乡三级干部会,部署高级社试办工作,决定首先在有山地包工经验的张家岗、桦栗树两个社搞试点,在取得试点经验后,分期分批将全县初级社转入高级社。会议期间,有102个初级社要求在春节前合并建立53个高级社,55个初级社申请在春节后合并成立36个高级社。根据干部群众转高级社的热情,县委同意将这些初级社提前转入高级社的要求。会后,迅速在全县掀起大规模的转高级社高潮。
2月27日至3月2日,县委再次召开三级干部会,传达全省农林水牧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农业生产高级社发展工作。会议继续批判在农业合作化工作中的右倾保守思想,加快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步伐。至3月底,全县561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建成118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保留1个初级社;入高级社农户达26077户,占全县总农户93.4%,未入高级社和不能入社的农户占总农户6.6%。全县提前两年基本完成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计划。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土地和大型农具、耕畜全部归集体所有,取消土地分红制度,实行按劳取酬加照顾的分配方式。5月8日,县委召开县区乡三级干部会,再次安排整社工作。至6月下旬,对全县118个高级社进行了全面整顿,规范了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调整部分高级社干部,加强对集体耕畜的饲养管理,落实对军烈属和鳏寡孤独困难户的照顾政策。6月30日,县委又根据中央公布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结合贯彻《农业发展纲要》,继续在全县各区乡开展整社工作,力争把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成商洛示范社。整顿工作对巩固全县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
8月16日至23日,县委再次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决定在秋收秋播后在全县开展以民主办社大讨论为主要形式的整社工作。通过民主办社大讨论,以便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组织建设,使合作社的干部提高政策水平、领导能力,改进工作方法;使社员群众认识到关心集体利益的重要性,增强爱社和监督合作社干部的自觉性,同心协力办好农业社。县委要求,结合民主办社大讨论,调整少数规模过大而又过于分散、管理起来有困难、对发展生产不利的社;或者因为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在经济利益上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影响社内团结的社;或者在历史上就存在地方隔阂,如今还不能和睦相处的社。根据实际情况经过区委批准,把个别大社分成几个小社。同时强调,无论分社还是采取其他办法解决,一定要按照自愿原则,经过充分协商,取得农业社干部和社员的同意。经过调整,到1956年底,全县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总数达130个,入社农户28389户,占总农户99.58%;尚未入社122户,其中特别边远偏僻的农民92户,未批准入社的地主17户、富农13户。1957年2月未入社的122户全部进入农业合作社,到10月底全县高级社总数达到140个。至此,全县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合作化,提前完成单一公有制和集体经营为目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到1958年4月,经过进一步整顿和调整,全县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达到181个。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将商南县延续几千年的农民个体经济改造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使全县广大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但由于运动中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急躁冒进倾向,忽略了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和做过细的思想工作等问题,因而挫伤了部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发现问题后,县委立即组织开展整顿和纠偏,使问题得到解决,巩固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社,保证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
山地包工经验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商南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毛泽东主席对张家岗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批示,在全县广泛推行季节包工和按件包工的生产责任制经验,促进了全县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在农业生产方面,县委根据合作化之后必然出现生产高潮这一发展趋势,向全县农民提出“掀起生产大高潮,决心成为丰产县”的号召,全县农民群众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领导下,采取兴修水利、增施肥料、改良土壤、改良品种、推广新式农具、提高复种指数、改进耕作方法、防治病虫害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内推行“三定一包”(定质、定量、定时间,包工)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1956年全县粮食总产3163万公斤,超过计划产量3137.6万公斤的0.8%,比1955年增产14.44%。小麦亩产达到76.5公斤,比计划亩产68.5公斤增产10.5%。副业收入达4603.76万元,占农副特产业总收入的9%。在分配中,各农业生产合作社贯彻县委“少扣多分”的原则,全县80%以上的合作社社员收入较往年都有所增加。
县委在农田基本建设中推广山地包工经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加强农业技术改革,县委从1954年开始在各区镇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技干部经常深入农村和田间地头,组织农民运用并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了粮食单产。同时,随着农业合作化的逐步实现,农田基本建设逐年加强,仅1956年全县兴修中型防洪工程5处、小型1366处,新修梯田4321亩,可控水土流失面积21879亩;修水渠137条、塘库112个,打井67眼,新增灌溉面积5341亩。农业生产设施和生产条件的改善,为农业生产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全县林业和畜牧业发展较快,至1956年底,全县造林面积10.16万亩,零星植树489.238万株,采种13.3万公斤,育苗80亩,封山育林6.36万亩;耕畜存栏14918头,生猪存栏13047头,羊存栏1735只,均比1955年增长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