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家乡的路
文章字数:1459
  周刚振
  从我记事起,家乡的路就是一条绕着河道转来转去的弯弯小路,河道多石,遇石就得绕着走,绕着绕着就又得过河了,清清的河水上支几块青石,水便哗哗地在脚下向东流去。村里人每天的出行都在这条小河上窜来窜去,走着走着,倏地河道中间凸起几块巨石,把河水劈成两半从两侧冲下,路被流水占了,无法通行,于是就从几块小石头背上再上到庄稼地边沿着小路上,往前走上几十步,就又得下河道去,再围着那弯弯曲曲的小河绕着走,10多公里的出沟路就得走两三个小时,我的整个童年,就是走着这样的弯弯小路长大的。
  当时老百姓有这样的歌谣,真实的记载了那段历史。“一条小路通我村,七扭八拐进家门,早上担桶去挑水,回来水漏剩半桶。小儿早上上学去,一脚踏偏掉河中。夏天时常发大水,阻隔孩子误课程,尤其一到雨雪天,更是湿滑步难行。”
  上个世纪70年代初,8岁的我上了村小,清楚地记得还走这条路,这条路和先前记忆中的路没一点点变化。到了学大寨、修梯田、改河道的那些年,才真真正正地把老家的路变了样。村上成立了修路工程指挥部,大队党支部书记方富贵担任负责人。经过两个酷暑寒冬的苦干,终于把一条原先在两山中间的河道改到了阴坡跟,在坡跟随坡修筑起一道长达2公里的长堤,水便乖乖地被引进了新改的河道中,当水流到山嘴子时,与董家窨村流下来的水汇合,又把河水改道到北面的山脚下,由于山嘴子以下的3个生产队大部分居住在阴坡,这样改道便能节省更多的空间修地。于是全村人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又修起了一条长达3公里的长堤。大堤上面,则成了一条通村大道,大道的下面,是西沟河大队新增修的上百亩良田。看着这些新修的良田里长出绿油油的庄稼,我的父辈们心里美滋滋的。
  出村路修通了,村上的人开始买回架子车往地里运粪、往回拉庄稼。村里买自行车的人多起来了,也有人买回了手扶拖拉机或者蹦蹦车,整天在大路上奔跑着,运输着村里人的日用所需。从此,村里人告别了祖祖辈辈以来背驮肩挑的历史。当时有歌谣为证:“吃不愁,穿不愁,日子富的直流油。大路修到家门口,群众出行不再愁。自行车、缝纫机,黑白电视堆炕头,全家围着炕头坐,人人心里乐悠悠。”
  到了80年代末,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好转,村民誓死也要打开阻隔脱贫致富的山门——路沟梁,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开山修路战斗打响了。那年的冬天特别的冷,人们早上起来穿着厚厚的衣裳上工地了。这次是按全大队的人口总和,50人为一小组,分段承包,责任到人。而我那组就正好分在了山梁的转弯处,岩石坚硬,挖下去洋镐直冒火星,于是只得用小钎小锤慢慢地敲打。经过一冬一春的苦战,终于在山崖上凿出了一条1.5米多宽的小路来,从此人们再也不用为买袋化肥或者出售土特产发愁了。如今上州城骑摩托不到20几分钟就到了,而原先顺着出沟路走,要一直往东走到口前村再转弯向西多走10多公里的路程呢!
  改革开放四十年,家乡的变化真是说不完。昔日的羊肠小道不见了,如今的出村路早已拓宽铺成平坦坦的水泥路了,路上已开通了县城到西沟河的班车,每日里车来车往,好不热闹!也有好多人家已把摩托换成了小车,一到啥节时或者春节跟前,就开回来在村子里转上一圈。眼下正值夏季,村子的上空,树荫遮蔽,门前小河流水潺潺,好一幅美丽的乡村图景。不几天前,我从州城回到家里,走到路沟梁顶,望着S型的盘山公路,我的思绪万千,尽管这条重新拓宽的翻山公路还没铺上水泥,我相信这一愿望很快就会实现的。不信你看,这里老百姓的歌谣又变了:“青山绿水路路通,村村户户歌声扬。唱得商山点头笑,唱得牛羊满坡跑。核桃栗子咧嘴笑,苞谷昂首谷穗摇。赞歌声声夸改革,追梦路上步步高。”